
老重庆城,凿崖为城,四面临山,三面环水,重屋垒居。
蜿蜒曲折的山路地势造就了一条条狭窄逼仄的老巷,黉学巷、邮局巷、扁担巷、洪学巷、双巷子、水巷子、洪声巷……这其中,当属连接山城上半城的领事巷最为知名,百年前,巷内中外名人汇集,各国领事馆驻扎,老百姓们望而却步。
领事巷的由来,溯其根源那是百年前,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西方列强就正式敲开了西南门户, 随后英、法、美等西方列强急红了眼,一个个纷纷在打枪坝靠南、通远门城门内的一条老巷子内建起了领事馆,这条长约0.2公里,宽仅为1至2米的石板路小巷由此得名。
百年小巷建立之初据《巴县志》旧档案记载,1896年3月,经与清政府议定,法国政府在重庆城内的二仙庵设立了法国驻重庆领事馆,领事哈士乘船到达重庆那天,巴县知县国璋,带着一帮特别选派的官员,兴师动众地赶到朝天门码头,亲自迎接参拜。
随后几个月里,英国人独享开阜之利,狠狠地在山城捞金。
同年12月,美国大使见英国享利,想要分一杯羹,也要求在重庆设立领事馆。
于是重庆知府不得不遵照条约划地,这才心有不甘地将这交通不便的山崖荒地划给了洋人。
于是,在这通远门老城墙边,五福宫前,东接金汤街、火药局街,南连山城巷,北靠鼓楼街的小巷里,纷纷建起了各国领事馆,就连法国驻重庆领事馆也从二仙庵迁移至此,美国驻重庆领事馆亦设在该处。
一时间各国官员,各路名人聚集于此,原本地处僻静,道路狭仄的小街巷一下子名扬中华。
因英、法、美等国先后设立领事馆,下半段修建了法国天主教堂,这原来荒凉的金汤门就开始热闹了起来。
在这热闹的领事巷内,住的都是有身份的领事官员,而一般经商的外国人只能住在城外南岸。
后来,随着大使馆越来越多,城内日渐拥挤,很多开始在李子坝、国际村以及南岸等地设立大使馆,领事巷也由此渐渐走向衰落。
解放后至今,领事巷的蜕变到了抗战时期,领事巷更是成为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首选安全地,商人们也纷纷沿途设点经商,寻求这一地的庇佑讨生活。
就连卖报的小孩都知道,日本人不敢轻易侵犯领事巷,不敢得罪西方人。
在轰动世界的日军无差别轰炸重庆的时候,日军飞机抵达重庆上空时,各领事馆为了避免被飞机轰炸,在屋顶都刷上自己国家国旗,这才使得整条街巷奇迹般的在战火中留存至今。
在解放后,那个肩扛手提的时代,位于渝中主城的山城巷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狭长的巷内,一家家木窗小商铺林立各色小商品琳琅满目;树下的小木凳上乘凉的老人嬉笑阔谈;挑扁担走街窜巷高声叫卖的商贩被馋嘴的小孩包围着;肩抗棍子寻找生意的山城棒棒遍地都是;临崖的小酒馆老茶楼生意红火至极。
江边的老人们每日聚集在茶楼,泡上一杯浓茶,看江边风景,来往船只,又听说书言子声色并茂,生活真是惬意如斯。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样的老城老巷渐渐没落,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衰落的百年老巷,放到现在,又何尝不是个优美僻静的宜居之地,只是少了一份喧闹嘲杂,更多的是一份静谧的烟火气。
这狭长幽静小巷里,每块青砖每棵古树仿佛都饱含着老重庆的风味。
两旁百年黄桷树林立,树根盘根错节裸露在外,牢牢地抱住民居下的石堡坎。
虽没有中山四路,黄桷树根暴露石墙外的壮观美感。
但在日照时分,阳光从冠盖如伞的绿荫缝隙射进老巷,树影斑驳,也别是一番风味。
现在,经过改造的领事巷特色老社区,在以往建立领事馆的位置装上了古色古香的青砖,图文并茂地向过往的游客介绍这段历史。
跟着入口处地图指示,沿着小巷往里走,越来越窄,也越来越具有生活气息。
领事巷这百年的曲折发展,正是国家百年来兴衰荣辱的缩影。
在绿荫掩映下,行走在古色古香的青砖和中式木质门窗装点下的老巷内,让人不禁放慢脚步,感慨这太平盛世的不易,品味这百年老巷带来的浓浓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