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4-30 16:57 | 浙江新闻客户端【编者按】习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
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自1950年,陈双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金华大地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劳模,他们的事迹熠熠生辉,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斗前行。
“五一”期间,《夜读党史》为读者选编介绍金华党史上的全国劳模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农民劳模——陈双田陈双田陈双田,1916年出生,浙江金华人,中共党员。
曾任汤溪县(今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汤溪村村党支部书记、金华县委副书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率先成立了汤溪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和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代表中国农民赴苏联参观集体农庄生产合作社,受到斯大林的接见和嘉奖。
他提倡科学种田,他所倡导的“路成行、田成方”的做法后来在农村被广泛推广使用至今。
他把田间当办公室,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不忘劳动者本色,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作“赤脚书记”。
陈双田曾当选为第一、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共十一大代表。
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次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农民劳模。
他曾13次进北京,8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陈双田和同志们一起钻研农具真情奉献的科学养猪能手——华银凤华银凤华银凤,1931年出生,浙江东阳人,中共党员。
曾任东阳县(今东阳市)农场畜牧组组长、东阳县良种场副场长。
华银凤用心养猪育猪,经常以场为家,成为母猪接生、照料仔猪、医治病猪的能手。
她刻苦钻研,创造出育猪“分群管理”、喂猪“定时定量”,制作矿物饲料等一套合乎实际的较为先进的科学饲养方法。
1953、1954年华银凤分别被评为浙江省甲等、特等劳动模范,1955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克己奉公的创新先驱——张祥林张祥林张祥林,1930年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
1950年在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当办事员,后任金华地区中心支行储蓄所主任、龙游木材厂党支部书记。
张祥林长期奋斗在基层储蓄第一线,工作勤奋、业务精湛、技术过硬、勇于创新,他所发明的“圆形转盘式档盘”和“存单数码分类法”大大提高了储蓄所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全国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张祥林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总是以集体利益为重,他所在的储蓄所于1954-1955连续两年储蓄存款上升幅度名列前茅。
1956年张祥林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牺牲小我抗洪救粮的保管员——华云仙华云仙华云仙,1932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
1950年进萧山临浦盐业公司工作,后调入兰溪县(今兰溪市)粮食局粮库当保管员。
1955年农历5月,兰溪城区遭遇400多年来未有的洪水侵袭。
华云仙在抗洪抢险中坚守岗位,奋力挽救粮食,不顾自己正在月经期,奋不顾身浸泡在齐胸的洪水中,在危急中又毫不犹豫将自己的新旧棉絮3条、小孩棉絮2条、棉衣2套用以堵塞洪水,保护仓库中60万公斤粮食。
1956年华云仙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勇于技术革新的“织女星”——徐仙云徐仙云徐仙云,1930年出生,浙江永康人,中共党员。
1950年在永康裕记袜厂当织袜工,后在永康针织毛巾厂、永康布厂当织布工。
工作期间她不畏任务繁重,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创造出金华地区纺织系统新的高产记录。
徐仙云创造出“五快、三定、四匀”的先进操作法,使产量质量同步提高,四年间所织的7406打毛巾成品合格率接近100%。
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织女星”。
1959年徐仙云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196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无私奉献的婺剧园丁——徐汝英徐汝英剧照徐汝英,1930年出生,浙江衢县人(今衢州市衢江区),中共党员。
浙江婺剧团演员,婺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徐汝英热爱戏曲事业,在《断桥》、《昭君出塞》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1962年徐汝英随浙江婺剧团晋京演出,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和肯定。
为继承婺剧传统,她毫无保留地把表演经验传授给青年演员,与青年演员共同配戏,在实践中鼓励帮助他们不断成长,并承担了浙江省戏曲学校的教学任务。
1957年徐汝英获浙江省戏曲会演一等奖,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82年获浙江省小百花优秀园丁奖,1987年获浙江省戏剧节荣誉奖。
徐汝英剧照救死扶伤的生命守护者——应金考应金考应金考,1935年出生,浙江永康人,中共党员。
1957年在浙江宣平县(今武义县)上坦区卫生所担任医师,后任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
在上坦区卫生所工作期间,应金考不管白天黑夜,出诊随叫随到,曾背急性肠梗阻病人步行25公里到县医院就医,为抢救病人,经常彻夜不眠,危急时刻,亲自用嘴为白喉患儿吸出痰液。
应金考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成功医治了难度很大的十二指肠破裂、严重肝破裂病人。
他所在的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外一科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科室。
1960年应金考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衷心感谢金华市总工会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