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png)
接续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2022一5、结构与地基5.1.上部结构5.1.1.住宅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5.1.2.住宅建筑结构必须进行抗震设计,且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丙类。
住宅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5.1.3.住宅建筑结构材料应具有规定的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和耐久性能,并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5.1.4.住宅建筑结构应能承受在建造和正常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作用和环境影响。
在结构设计工作年限内,住宅建筑结构和结构构件必须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要求。
5.1.5.住宅建筑应避免因局部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5.1.6.农村住宅建筑设有小型生产或粮食储备等用房时,应考虑实际荷载、使用环境对住宅建筑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影响,并采取措施满足结构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
5.2.地基基础5.2.1.住宅建筑的地基基础应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地基变形应保证住宅建筑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
5.2.2.与住宅建筑邻近的永久性边坡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低于受其影响的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工作年限。
5.2.3.在多年冻土地区建设住宅建筑时,应对地基进行静力计算和热工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基的静力计算应包括承载力计算、变形计算和稳定性计算。
确定冻土地基承载力时,应计入地基土的温度影响;2.地基的热工计算应包括地温特征值计算、地基冻结深度计算、地基融化深度计算等6、室内环境6.1.声环境6.1.1.住宅卧室、起居室内噪声级应符合下列规定:1.昼间卧室内的等效连续A声级不应大于45dB;2.夜间卧室内的等效连续A声级不应大于37dB。
6.1.2.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不应大于75dB。
6.2.光环境6.2.1.每套住宅获得冬季日照的居住空间不应少于1个。
6.2.2.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厨房应有直接采光。
6.2.3.住宅的卧室、起居室照明色温不应高于4000K。
6.3.热环境6.3.1.供暖住宅建筑的外墙、屋面、地面不应出现表面结露和内部冷凝。
6.3.2.夏季自然通风情况下,住宅建筑的外墙、屋面内表面温度不应高于室外空气温度的最高值。
6.3.3.卧室、起居室、厨房应有自然通风。
采用自然通风的房间,其直接或间接自然通风开口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卧室、起居室的直接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5%;当采用自然通风的房间外设置封闭阳台时,阳台的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采用自然通风的房间和阳台地板面积总和的5%;2.厨房的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0%,并不应小于0.60m2。
当厨房外设置阳台时,阳台的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厨房和阳台地板面积总和的10%,并不应小于0.6m2。
7、建筑设备7.1.给水排水7.1.1.城镇住宅生活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城镇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
7.1.2.农村住宅在城镇给水服务半径内时,生活给水系统应采用城镇给水管网供水;当生活给水系统无法采用城镇管网延伸供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具备水源条件时,人口居住集中的村庄,应采用集中供水方式;2.散户应建井、池、窖等单户或联户供水;3.农村自备水源的供水管道不得直接与公用给水管网连接。
7.1.3.住宅用水点的给水压力不应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压力;入户管得给水压力不应大于0.35MPa。
7.1.4.住宅厨房和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应分别设置。
7.1.5.排水管道不应穿越卧室。
7.1.6.住宅设有淋浴器和洗衣机的部位应设地漏或排水设施,其水封深度不应小于50mm;洗衣机废水不应排入雨水排水系统。
7.1.7.住宅地下室、半地下室中卫生器具和地漏的排水管,不应与上部排水管连接。
7.1.8.住宅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太阳能热水系统应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牢固;2.应设置防水、密封和排水构造措施;3.不得破坏住宅建筑屋面防水层及附属设施。
7.1.9.住宅建筑的生活污水应达标排放。
7.2.供暖、通风和空调7.2.1.住宅集中供暖系统应以热水为热媒,并应有可靠的水质保证措施。
7.2.2.供暖系统有冻结危险的部位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措施。
7.2.3.供暖系统应有热膨胀补偿措施。
7.2.4.除有余热废热可利用或热泵项目外,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建筑不应采用集中供暖系统。
对于确实需要采用集中供暖系统的住宅建筑,应进行专项技术经济分析。
7.2.5.除电力充足和供电政策支持外,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住宅内不应采用直接电热采暖。
7.2.6.当采用竖向通风道时,应采取防止支管回流和竖井泄漏的措施。
7.2.7.住宅设有空调系统时,应设分室或分户温度控制设施。
7.2.8.无外窗的住宅暗卫生间,应设通风设施,通风设施应防止回流。
7.2.9.分体式空气调节器(含风管机、多联机)室外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为室外机安装和维护提供安全和方便操作的条件;2.室外机应安装牢固,并采取设空调平台等防止坠落或坠落伤人的措施;3.应能通畅地向室外排放空气和自室外吸入空气;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应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4.室外机位的格栅应保障空调有效散热,应组织好冷凝水的排放,并采取防雨水倒灌及外墙防潮的构造措施;5.对周围环境不应造成热污染和噪声污染。
7.3.燃气7.3.1.燃气管道不应敷设在住宅建筑卧室、暖气沟、进风道、排烟道、垃圾道和电梯井等内。
除了专为设在卫生间内燃气热水器供气的表后支管外,其他燃气管道不得进入卫生间。
7.3.2.燃气管道敷设在地下室、半地下室内时,应设通风、燃气泄漏报警或管道检漏等安全设施。
7.3.3.使用燃气的住宅厨房应符合下列规定:1.厨房与卧室、卫生间等应有隔墙;2.厨房应有能自然通风的条件;3.应有满足燃气灶具安装、操作、检修和安全使用要求的位置和空间;4.放置燃气灶具的灶台应采用不燃烧材料或难燃材料,当采用难燃材料时,应采取防火隔热措施。
7.3.4.使用燃气的住宅,应至少按每套内设置1个双眼灶和1个燃气热水器配置供气设施。
7.3.5.设置燃气热水器或燃气采暖热水炉的房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有满足安装、操作、检修和安全使用要求的位置和空间;并应设专用烟道将烟气排至室外或在外墙上留有通往室外的孔洞;2.房间的净高不应低于2.2m,且不应与卧室、起居室等居住房间连通;并应有自然通风或强制排风措施;3.安装的墙面或地面应能承受所安装燃气热水器或燃气采暖热水炉的荷载,并应为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且当安装在难燃材料构成的墙壁或地板上时,应采取有效的防火隔热措施;4.安装燃气采暖热水炉的房间地面的最低点应设地漏,地漏及连接的排水管道应能满足排放高温热水及酸性水的要求;5.应有燃气热水器或燃气采暖热水炉专用的电源插座。
7.3.6.燃气燃烧器具的烟气应通过烟道排至室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多台设备合用1个竖向烟道排放烟气时,烟道的构造应有良好的防倒烟和防串烟功能;2.水平烟道不应通过卧室;3.排烟口的出口不应对着相邻建筑物的门窗洞口,并应采取防风措施;4.燃气燃烧器具的排气筒、排气管应保持畅通,排烟口应设在烟气容易扩散的部位,且应远离室外空调新风口;排出的烟气不应窜入或回流至住宅建筑和相邻建筑物内。
7.3.7.排油烟机不应与燃气热水器或燃气采暖热水炉排烟合用1个烟道。
7.3.8.以煤、薪柴、沼气等为燃料的户式供暖农村住宅,以及以煤、薪柴为燃料的农村住宅厨房,应设烟囱,且上下层或毗连房间合用1个烟囱时,应采取防止串烟的措施。
燃气燃烧器具不应与使用固体燃料的设备共用1个烟道或1套排烟设施。
7.4.电气7.4.1.每套住宅设置的家居配电箱不应少于1个,家居配电箱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家居配电箱底距离地面高度不应低于1.6m;2.家居配电箱进线应采用铜芯线缆。
且对于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60m2且为一居室的住户,家居配电箱的铜芯进线线缆的横截面积不应小于6mm2;对于建筑面积大于60m2的住户,家居配电箱的铜芯进线线缆的横截面积不应小于10mm2;3.家居配电箱应装设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并具有隔离功能的电源进线开关电器。
供电回路应装设短路和过负荷保护电器,电源插座回路均应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7.4.2.住宅家居配电箱套内供电回路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套住宅设置的照明回路不应少于1个;2.装有空调的每套住宅设置的空调电源插座回路不应少于1个;3.厨房设置的电源插座回路不应少于1个;4.装有电热水器等设备的卫生间设置的电源插座回路不应少于1个;5.除厨房、卫生间外,其他功能用房设置的电源插座回路不应少于1个。
7.4.3.每套住宅电源插座的设置要求和数量应符合表7.4.3的规定。
所有插座均应采用安全型插座。
表7.4.3.每套住宅电源插座的设置要求及数量序号名称设置要求数量1起居室、兼起居的卧室单相两孔、三孔电源插座≥1相2卧室、书房单相两孔、三孔电源插座≥23厨房单相两孔、三孔电源插座≥24卫生间单相两孔、三孔电源插座≥15布置洗衣机、冰箱、排油烟机、排风机、电/燃气热水器、空调器及预留家用空调器处单相三孔电源插座≥1注:表中序号1-4设置的电源插座数量不包括序号5专用设备所需的电源插座数量。
7.4.4.住宅建筑公共部位的照明应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节能控制措施。
当应急照明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时,应采取应急/消防时应急点亮的措施。
7.4.5.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和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的住宅建筑,应按不低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其他在可能发生地闪电地区的住宅建筑,应按不低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7.4.6.每栋住宅建筑应做总等电位联结。
装有浴盆或淋浴的卫生间及厨房应做局部等电位联结。
7.4.7.每套住宅应设不少于1个家居配线箱,家居配线箱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套住宅应设信息网络系统,并应采用光纤到家居配线箱的方式建设;2.每套住宅应设有线电视系统,每套住宅的电视插座不应少于1个;3.信息设施系统的线路应预埋到住宅套内;4.家居配线箱的进线管不应少于2根,有源家居配线箱应配置供电电源。
7.4.8.当发生火警时,疏散通道上和出入口处的门禁应能集中解锁或能从内部手动解锁。
设有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住宅建筑或住宅小区时,应设安防监控中心和消防控制室。
7.4.9.农村住宅建筑的防雷和接地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多层农村住宅建筑屋顶的天线、金属烟囱、金属构筑物应与屋顶接闪带(网)可靠连接且通过专用接地线与大地进行连接;2.电源进户处应设重复接地,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3.多层农村住宅建筑地面层应做防雷等电位。
7.5.电梯7.5.1.新建住宅建筑电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四层及四层以上住宅建筑,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9m的新建住宅建筑应设电梯,且应在设有户门和公共走廊的每层设站。
每个设置电梯的居住单元应至少设有1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且电梯轿厢尺寸不应小于为1.50m×1.60m,轿厢门净宽不应小于0.90m;2.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个居住单元设置电梯不应少于2台,其中设置可容纳担架的电梯不应少于1台;3.新建住宅建筑电梯的载重量不应小于800kg。
7.5.2.既有住宅建筑加装电梯的载重量不应小于300kg,轿厢门净宽度不应小于0.80m。
7.5.3.电梯井应独立设置,并不应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缆、电线等。
电梯井井壁上除开设电梯门洞和通气孔洞外,不应开设其他洞口。
8、附件,起草说明一、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北京建筑大学二、术语1.卧室 供居住者睡眠、休息的空间。
2.起居室 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等活动的空间。
3.厨房 供居住者进行炊事活动的空间。
4.卫生间 供居住者进行便溺、洗浴、盥洗等活动的空间。
5.走廊 住宅套外使用的水平交通空间。
6.使用面积 房间实际能使用的面积。
7.集中供暖 热源和散热设备分别设置,用热媒管道相连接,由热源向多个热用户供给热量的供暖系统,又称为集中供暖系统。
8.居住街坊 最小规模的居住区(2hm2~4hm2住宅用地),指城镇住宅建筑相对集中布局、由城市道路围合并配建有便民服务设施的居住地区。
9.层高 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10.套型 按不同使用面积、居住空间组成的成套住宅类型。
11.厕所 供居住者进行便溺的空间。
12.室内净高 楼面或地面至上部楼板底面或吊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13.地下室 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
14.半地下室 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者。
15.阳台 附设于建筑物外墙设有栏杆或栏板,可供人活动的空间。
16.过道 住宅套内使用的水平交通空间。
17.平台 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的上人屋面或由住宅底层地面伸出室外的部分。
在屋顶部分称为屋顶平台。
18.住宅单元 由多套住宅组成的建筑部分,该部分内的住户可通过共用楼梯和安全出口进行疏散。
19.居住空间 指卧室、起居室的使用空间。
20.燃气采暖热水炉 用于居民自家独立取暖,通常以热水为热媒的重力循环形式采暖的设备。
21.烟囱 用于排放地锅炉、炉灶、火炕或燃气采暖热水炉等设备排出烟气的部件。
三、条文说明1.总则1.0.1.本条阐述规范的目标/制定目的。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深化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的精神,抓好强制性标准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加快制定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逐步取代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本规范以住宅项目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在现有《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有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住宅的规划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强制性要求。
本条提出了规范的目标,是提供全国统一的控制性底线标准要求,以实现住宅安全、适用、宜居、绿色和耐久等目标。
1.0.2.本规范的制定是对住宅项目的强制性要求,适用于住宅项目的建设、使用和维护。
1.0.3.我国住宅产业发展迅速,包括设计方法、检测方法、新材料的应用、预制构件、施工方法和工艺等,为鼓励创新同时也要保证工程的安全,对于相关规范中没有规定的技术,必须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责任单位及有关专家依据研究成果、验证数据和国内外实践经验等,对所采用的技术措施进行充分论证评估,证明能够达到安全可靠、节约环保,并对论证评估结果负责。
论证评估结果实施前,建设单位应报工程项目所在地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可经论证评估后满足要求时,应允许使用。
1.0.4.本条阐述本规范与国家有关工程建设规范的关系。
根据国家工程建设规范体系的规划和分工,国家工程建设规范分为工程项目规范和通用规范。
工程项目规范规定工程项目的功能、性能要求及专用技术措施;通用技术规范针对工程项目的性能要求,规定可认定为满足性能要求的通用技术措施。
两类规范共同构成国家工程建设规范体系。
本规范属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国家工程建设规范体系中的工程项目规范,主要规定了住宅项目选址、布局、功能、性能,以及满足功能性能要求的关键技术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了住宅全生命周期必须满足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
本规范涉及相关通用技术措施,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
2.基本规定2.1.功能要求2.1.1.本条明确了住宅规划选址必须遵守的安全性原则。
住宅选址的安全性、适宜性规定是居民安居生活的基本保障。
1.山洪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灾种,发生频率十分频繁,每年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住宅项目应避开有上述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进行建设。
2.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品等危险源是城市的重要危险源,一旦发生事故,影响范围广、居民受灾程度严重。
因此住宅项目与周围的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品等危险源,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并符合国家对该类危险源安全距离的有关规定,可设置绿化隔离带确保居民安全。
3.噪声和光污染会对人的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居民的居住舒适度。
临近交通干线或其他已知固定设备产生的噪声超标、公共活动场所某些时段产生的噪声、建筑玻璃幕墙日间产生的强反射光或夜景照明对住宅产生的强光,都可能影响居民休息、干扰居民正常生活。
因此,建筑的规划布局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护或隔离,降低噪声和光污染对居民产生的不利影响。
如尽可能将商业、停车楼等对噪声和光污染不敏感的建筑邻靠噪声源、遮挡光污染,可采用设置土坡绿化、种植大型乔木等隔离措施,降低噪声和光污染对住宅建筑的不利影响。
4.依据环境保护部《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在有可能被污染的建设用地上规划建设住宅项目时,如原二类以上工业用地改变为居住用地时,需对该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情况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确定为污染地段的,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治理和修复,在符合居住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才可以规划建设住宅项目。
未经治理或者治理后检测不符合相关标准的,不得用于建设住宅项目。
2.1.2.本条提出了住宅的基本使用功能要求。
人在长期居住时,需要住宅提供的主要功能有起居、饮食、卫浴、就寝等。
住宅建筑通常在套型内配置起居室、厨房、餐厅、卫生间、卧室等相应的功能空间满足这些功能。
住宅的基本功能与住宅的房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比如有些户型的空间可以兼做起居和就寝,有些功能通过空间或家具来满足。
2.1.3.本条提出住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要求。
2.1.4.供暖设施是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居住生活必备条件。
2.1.5.本条明确了住宅应配建附属道路及其基本要求。
为保障基本生活条件,住宅应配套建设附属道路商业服务业设施、便民服务设施,并应保障与城市道路或镇区道路系统贯通,满足居住生活的要求。
2.2.性能要求2.2.1.提出了住宅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系统的设计工作年限,全面反映了住宅耐久性要求。
我国《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首次提出了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设计工作年限是设计规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只需正常维修(不需大修)就能完成预定功能,即房屋建筑在正常设计、正常使用、正常使用和维护下所应达到的工作年限。
在设计工作年限内,结构应具有设计规定的可靠度。
但从技术上分析,并不意味着其已经完全继续使用的安全保障。
结构或结构构件能否继续安全使用,应进行可靠性鉴定,应依据鉴定结论执行。
2.2.3.调查表明,室内空气污染物中主要的有毒有害气体(氨气污染除外)一般是装修材料及其辅料和家具等释放出的,其中,板材、涂料、油漆以及各种胶粘剂均释放出甲醛气体、非甲烷类挥发性有机气体。
氨气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