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边的花瓶》是高更一件小幅的写生作品,此时的高更已经在印象派的用色和造型中融汇了自己的理解,临窗的花瓶和书与窗外的蓝天白云,以及房屋被描绘得舒展、生动,昭示一种生命力。
窗边的花瓶【类别】布面油画【规格】19×27cm【年代】1881年【作者】保罗·高更【收藏】法国,雷恩美术博物馆我们见识了毕沙罗和塞尚彼此间的影响,又看到他们各自在绘画表现方面的坚持,因此令我们领略绘画艺术的魅力,同样描绘一个物象,在同样的光色下却可以引人进入不同的境界,体验不同的感受,绘画竟然如此奇妙。
保罗·高更和塞尚一样尊称毕沙罗为恩师,当他在1873年还只是一位股票经纪时,他却开始在业余时间拿起了画笔画画。
这时高更的生活圈主要在巴黎第九郡,他不仅光顾附近画家经常光顾的咖啡馆,还经常参观画廊,寻觅收藏一些新兴艺术家的作品。
正是这时他与毕沙罗缔结了友谊。
有一段时间,高更几乎每一个星期天都会去拜访毕沙罗,并在他的花园里作画。
毕沙罗常常把他介绍给其他的艺术家,另外高更在从事股票经纪时认识了埃米尔·舒弗内克而成为亲密的朋友,舒弗内克更为前卫的绘画表现同样影响着高更,使其受益良多。
后来1882年股市崩盘,同时艺术品市场萎缩,这一突来的变故激发高更成为全职的画家,在他最拮据的时候是毕沙罗向他提供了所需的帮助。
窗边的花瓶 局部窗边的花瓶 局部窗边的花瓶 局部窗边的花瓶 局部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高更在这段时期绘制的《窗边的花瓶》(Vase of Flowers at the Window)。
这是一件小幅的写生作品,画面不难看出这时的高更在绘画表现上的变化,他已经在掌握的印象派用色技巧和造型上,融汇了自己的理解,只是此时的天赋表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觉察,甚至在参加了几次印象派的展览后依然如此。
就是同年的第6次印象派画展,他的作品不再无人问津,他于1880年创作的《做针线活的裸女》终于在展览上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作家于斯曼在看完他的画作后,评述他的这幅画比展出的任何作品都更为有力地表现了生活。
如此褒奖极大地鼓励了高更,或许这般肯定成为他日后全职全心从事绘画的动力因素之一。
《窗边的花瓶》的尺寸真的很小,但是却向观者展现了丰富的内容,临窗的花瓶和书与窗外的蓝天白云,以及房屋被描绘得舒展、生动,虽然都是静物,却昭示了一种生命力。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显得笨重、粗壮的窗框,以及窗外露台铁艺护栏的敦实,衬出一种明快的节奏感,有紧有松,有疏有密。
高更再借由丰富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刻意要摆脱写生时那种直接绘制,突破所见即所得的表现,有意在释放着什么,渲染着什么,展现了超越传统的表现,有一种见素抱朴的意味,保留了一份原始的气息,样样都不具体,又都每样恰好已经到位,装饰效果极强。
画面中泛着波浪漩涡般的纹理,表现出只有他才能理解的眼见,以及他正经历的生活,透露着他主观的愿望和追求。
【作者简介】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
高更的父亲是一个自由主义新闻家。
拿破仑三世政变时,全家被逐,被迫迁往南美秘鲁。
父亲死后,高更只得依靠伯父度日。
童年的高更,对南美的风土人情已相当熟悉。
1855年,母亲把他带回法国。
中学毕业后,高更又到往返于南美的商船上当侍者。
20岁时,去海军服了两年兵役。
他从事美术创作后,总是对东方艺术、中世纪宗教雕刻、黑人的艺术等怀有强烈的兴趣。
他曾穿过巴拿马运河,到加勒比海的安提瓜群岛,考察过那里的土著民族生活。
他的绘画,初期受印象派影响,不久即放弃印象派画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明丽色彩的装饰性。
许多艺术史家将他归于后印象派,并将他与塞尚、梵高合称为后印象派三杰。
他的画作充满大胆的色彩,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作品趋向于“原始”。
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具象征性的物与人。
高更与梵高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画过对方的肖像,但最后却步上不同的道路。
高更不喜欢都市文明,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43岁的他离家前往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岛上居民生活共处,在岛上拼命作画,直到1903年因病去世。
====藏画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