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留青竹刻是传统竹刻艺术的一种,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 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
▲竹林(图源:梁溪文化一文化馆)中国的留青竹刻工艺起源于唐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留青竹刻造诣颇深的大家,是明末江阴人张希黄,人称“留青圣手”。
张希黄创立的留青浅刻山水技法,对无锡后世留青竹刻产生深远影响。
▲张契之作品:雨后春笋(图源:知丘)清代,留青竹刻技艺一直在无锡地区流传。
1914 年,无锡留青竹刻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二等奖。
1915 年,无锡籍竹刻家、金石家张瑞芝传艺于内弟支慈庵和长女张契之,并在无锡市中心复兴路开设“双契轩”艺坊,由吴稚晖题匾。
留青竹刻艺术在这个家族薪火相传,并世代以“双契轩”为斋号,成为无锡留青竹刻的传承主体,世称无锡“双契轩”竹刻。
▲双契轩(图源:知丘)无锡留青竹刻的品类有臂搁、镇纸、台屏、挂屏、折扇、简册、楹联、器皿、摆件。
无锡留青竹刻的主要技法有阴文浅刻、毛雕、留青浅刻、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
无锡留青竹刻是江南竹文化的精华。
竹,自宋代以来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是君子人格的文化象征。
▲乔锦洪浮雕台屏《兰》(图源:竹仙酒)艺术特色 无锡留青竹刻在设计和制作理念上主张“以画法刻竹”,即用中国传统书画的构图法则来设计竹刻品的画面布局,挂屏、臂搁可看作中国书画中的立轴,扇骨、镇纸可看作屏条,而笔筒图样拓展开来,则可看作横披、手卷或通景屏一类。
竹刻的款识和钤印格式也与书画别无二致。
竹刻与书画所用的材料和工具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表现手法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就留青浅刻而言,人物肉体裸露部分常用阳文线刻手法来处理,线条挺括、流畅、精美,这和国画中的工笔线描相近。
▲竹刻的工具:尺寸不同的斜口刀和平口刀(图源:竹仙酒)在阴文浅刻中,竹刻艺人则用刀痕的深浅,起底的平糙起伏、生涩圆润来表现中国水墨写意画和中国书法的笔墨韵味。
很多竹刻刀法都是从中国书画的传统笔法中得到启发而产生、形成的,或老辣古拙,或水墨淋漓,或焦枯皴擦,或秀媚隽永,或苍深遒劲,充分体现了“以画法刻竹”的理念。
无锡留青竹刻还特别讲究体现竹子的自然材质美,并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无锡留青竹刻独有的艺术特色。
雕刻方法 留青雕刻包含五个步骤:分别是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
▲青铜鼎(图源:竹仙酒)画稿:无锡留青竹刻,以花鸟、山水、金石书法题材为多。
因留青之故,需要画面元素的边缘勾勒清晰,因此工笔画最适宜。
圈边:用圈边刀圈出保留竹皮的边缘。
这一步很关键,因为竹皮剥去不可复原,过程是不可逆。
所用圈边刀,是单面刃平口或斜口窄刃。
运刀时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坏留青边缘轮廓,用刀的锋尖向前运行。
圈边很像是工笔画里面的线描,需要长期练习才能达到不生不涩、流畅自如、行刀如运笔,一气呵成的境界。
▲圈边(图源:竹仙酒)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
这一阶段使用平口起地刀,刀刃斜面向下紧贴竹面,向前推铲。
行刀时注意用力均匀,尤其是不能下刀过重。
因为通常竹皮层不足半个毫米,仅相当于七八根头发相叠的厚度。
下面就是被称作竹玉的竹肌表层,是竹材最漂亮的部分。
这一层一旦破坏,无法补救。
▲起底(图源:竹仙酒)分筠:筠,是竹皮,所谓分筠,是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浅层次,相当于工笔画里的渲染着色。
分筠是留青竹刻最具特色的核心技术,因为要在几根头发厚度的竹皮上分出层次,以表现笔墨浓淡。
如此细微且不容差错,这无疑需要付出极大的专注与细致。
分筠所用刀具为斜口圈边刀或圆口刀,运用刀锋在竹皮上刮刻。
▲分筠(图源:竹仙酒)一件留青作品大功告成,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乃至数年。
刀法技巧之外,还需要竹刻家具备较高的书画造诣,这也是留青竹 刻至今仍属于小众艺术品,而且传世品不多的原因。
▲乔锦洪浮雕《松竹》(图源:竹仙酒)无锡竹刻作品精细、古朴、清雅、秀丽,富有装饰性, 以留青、浅刻、浮雕、圆雕等各种雕刻技艺为表现力, 质朴清雅,风格格调高古。
江苏无锡是近代江南竹刻的主要产地之地。
2008年6月,无锡留青竹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 乔锦洪,男,又名乔林,竹刻艺术家。
无锡的“张氏竹刻”“双契轩”第三代传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现就职于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大师工作室。
▲匠人乔锦洪(图源:竹仙酒)1947年,乔锦洪出生于无锡的竹刻世家,其外祖父张瑞芝和母亲张契之均为著名竹刻艺人,乔锦洪是张契之的独生子。
乔锦洪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代就在报上发表文学作品。
他学习成绩优异,但因1966年全国高考取消无缘考取大学深造。
文革中,他成了上山下乡的知青被下放到苏北建湖插队劳动。
由于父亲的政治问题,招工、提干、上大学都与他成了陌路。
迫不得已,他种田之余拿起了刻刀,开始钻研竹刻技艺。
每次返城,母亲总要亲自教授他一些竹刻的技巧,还从竹器店买回新的扁担锯成几截,让乔锦洪带回建湖练习竹刻。
每天收工之余,别人在打牌、聊天,乔锦洪就凑着昏黄的油灯,在一笔一笔地练习竹刻技法,时间一长,他的手指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1972年,他被招收到武进县雕刻工艺厂,雕一些红木小件、花卉架子等摆设。
两年后他作为“独苗”被调回锡城,被分配到民兵大队当文书。
他继续磨练竹刻技法,在母亲的亲传身授下,乔锦洪的竹刻技艺有了突飞猛进,此时母亲张契之却不堪忍受生活的磨难溘然长逝。
为了继承母亲的遗志,为了不让竹刻这门技艺失传,咬紧牙关加紧了自学,更加刻苦地琢磨竹刻技艺。
1978年,随着国门的开放,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迎来了艳阳天,开始重新举办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江苏省工业厅要求无锡拿出象样的工艺品参展。
作为名家之后的乔锦洪被调入市工艺品厂,受到马健市长的接见,并将他的爱人(同是竹刻名家之后的)张英媛从苏北射阳调回工艺品厂,从此真正走上了竹刻的艺术创作道路。
▲31岁的乔锦洪(图源:双契轩竹刻)乔锦洪擅长用浮雕、透雕手法创作竹刻艺术,秉承明清古代竹刻及其母晚年风格,格调古雅,富有诗画韵味。
他的妻子张英媛的竹刻精美隽秀,十分注重把精微的刀工运用到留青花鸟虫草的刻画上。
由于他们夫妇俩的勤奋努力,无锡竹刻从濒于失传的境地获得新生。
▲《古老技艺放新花》的报道(图源:双契轩竹刻)他的第一幅作品在长不盈尺、宽不盈寸的两片扇骨上透空镂雕着一枝梅竹,竹枝盘根错节,竹叶纹路精细,梅瓣玲珑剔透,梅枝苍劲古朴,令人叹为观止,当年就入选了全国工艺品展。
▲乔锦洪留青台屏《沙洲旅情》(图源:惠山古镇景区)为了提高竹刻的技艺,乔锦洪一方面潜心钻研外祖父和母亲的传统技艺,一方面加强理论的学习,期间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专家王世襄的指导:“要摆脱艺术创作上的匠人味,就要在理论上和创作中迈出更大的步子来”。
他谨记王老的教诲,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先是通过自考取得了南师大中文系的学历,又将四万余字的《中国美术史》论文稿手抄了一份。
在王老的悉心帮助下,他获得了不少竹刻艺术的专业知识和历史资料。
为了丰富创作题材,他把每一点休息时间都花在了写生和读书上,那购置和阅读的数千册书引领着他逐渐步入艺术创作的佳境。
▲当代乔锦洪浮雕《夏荷》(图源:惠山古镇景区)1981年10月,他与妻子张英媛、徒弟许焱创作完成了大型竹刻《梁溪古运河》。
在这幅由1000多根竹片精雕细刻而成的作品上,古运河穿城而过,沿南禅寺流向杂树环翠的黄埠墩,经锡山龙光塔蜿蜒向前,六条小舟漂浮河面,两岸104座江南小楼鳞次栉比,那火柴盒般大小的小楼飞檐翘角,门窗木框清晰可见,小舟上手持竹蒿的船夫,使劲摇橹的船工都栩栩如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其后创作的《竹根笔筒》、《梧桐秋蝉》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并赴日本、奥地利、巴西等国展览,为海内外名家所收藏。
▲乔锦洪刻《无量寿佛》(图源:双契轩竹刻)▲乔锦洪刻《十六罗汉之一》(图源:双契轩竹刻)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2000年江苏省轻工业厅授予他“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
1992年和1997年当选为无锡市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
在担任市政协委员的十年间,他发挥自己的艺术专长,连续十年提案,呼吁筹建无锡市泥人博物馆,将属于无锡人民的泥人珍品加以保护。
无锡市泥人博物馆于1999年1月建成并正式开放,使散佚民间、即将受到灭顶之灾的艺术珍品得到了有效的抢救和保护。
▲匠人乔锦洪(图源:乡愁小栈)乔锦洪这一生,一半精力花在了竹刻上,一半则用于惠山泥人、无锡刺绣和江南竹刻的理论研究和保护上。
-END-编辑:肖晓 排版:张小糖 审核:邹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