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作者:张英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学人小传王梓坤,1929年生,江西吉安人。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1952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获副博士学位。
1952年至1984年在南开大学任教,1984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著有《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随机过程论》《生灭过程与马尔科夫链》《科学发现纵横谈》等。
1948年6月,19岁的王梓坤高中毕业,回到家乡江西吉安固江镇枫墅村,敬神祭祖,拜别母亲。
他即将远行,去长沙考大学。
这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与亲人再见。
这一别,王梓坤的确走得很远,到武汉读书,留学莫斯科,在南开大学任教,当北师大校长,做中科院院士。
艰辛求学:选定了概率论王梓坤11岁时,父亲病故,他和母亲、兄嫂一家靠租种几亩薄田勉强度日。
多亏同学吕润林资助旅费,他才有机会去长沙考学。
到了长沙,离大学招考的时间还有三个月,王梓坤在江西人办的庐陵小学谋到临时教职。
学校有宿舍、有食堂,他生平第一次拿到了工资,终于能够养活自己不用四处借债了。
王梓坤报考了五所大学,都考中了,他选择了有奖学金的武汉大学数学系。
那年秋天,王梓坤背着一张席子、一床旧被子第一个到学校报到。
那时,武大的学生宿舍楼位于半山腰上的樱园,楼有四层,分为四个门洞,共十六斋,以“千字文”中的前16个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分别命名,王梓坤住在“宙斋”。
冬天很快来了,宿舍里既潮又冷。
王梓坤有一件毛线衣,是父亲的遗物,他就靠着这件毛线衣再加一条宽大的农家裤子过冬。
实在太冷,他或者出去跑步,或者在床上披着被子看书做题,手脚经常是冰凉冰凉的,生了冻疮。
直到现在,他手上还有一个印子没消下去。
有吃有住有书读的生活,王梓坤十分满足。
一位同学介绍他周日去图书馆帮忙,每月的报酬够买几块肥皂,解决了洗衣服的问题。
有多余的钱,他就攒起来买牙刷牙膏,时间长了,还可以买条毛巾。
1950年7月,王梓坤入党了,还担任了理学院的党支部委员和数学系的团支部书记。
他是个认真负责的人,凡是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一定竭力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设助学金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系里有25%的学生可以获得资助。
那时,贫困生很多,数学系党支部号召党员吃苦在前,尽量放弃助学金名额。
王梓坤也表态放弃助学金,但是他流泪了。
他毫无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