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见过一项调查,说近60%的95后都会在朋友圈屏蔽自己的父母或者是亲戚。
如此高的比例,却好像并没有让我们这代年轻人感到太过于诧异。
其实,这也是一个扎心的事实。
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朋友发黑照互损,明明是开玩笑的打趣,爸妈却发来消息一本正经地问情况;深夜发个朋友圈,第二天一早就接到电话,然后质问你怎么又熬夜了;偶尔在朋友圈感慨一下人生,很快爸妈就会开始担心我们是不是工作或者是感情出了问题…因为代沟,或是因为不想让爸妈担心,所以屏蔽他们,好像成为了最简便和最高效的选择。
我们走出他们温暖的臂弯,来到了新的领域独自闯荡。
有一些必须要咬牙挺过的时刻,都变成了成长的印记,我们也叫它“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在这样的成长路上,我们希望自己得到独立的历练。
但是又不想让那些把我们当成了心头肉的人感到担忧与心疼。
所以渐渐地,我们开始变得报喜不报忧。
一开始听到屏蔽两个字,往往就会感觉到被人拒于千里之外的隔阂感。
但是当屏蔽成为不想让亲人担心的“保护伞”,是否又多了一些温暖的触动呢?那些你最爱的人,往往就是你最想要保护的人。
朋友小希在一家互联网公司里面担任宣传组长,前段时间约我一起吃晚餐,与我说起她昨天晚上的遭遇。
她叹了口气跟我说,自己熬夜加班才做完的推文终于在要求的截止时间发送了出去。
她看见公众号更新的时候,才感觉到如释重负,伸了伸懒腰。
可是正准备睡觉的时候,领导又来了电话。
原来是其中的一张会议照片弄错了配图,她见照片当中是全体人员的背影,本觉得不碍事。
可是没想到领导眼尖,对这样的细节更是精益求精。
领导催促她更改,她只得又一次起床打开了电脑,就算在心里怨声载道。
但最后,因为图片无法更改,她只能够选择删除了自己一天的工作成果。
所以,好不容易赶在截止时间前完成的文章,却只能够换来一个深夜不满的批评。
她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想着自己好不容易通过了面试,还在实习考察期的工作。
突然又觉得有些许的委屈,而这个时候又在朋友圈感慨了两句“生活太难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结果一大早,她就把昨晚的事都忘得差不多了,整装待发准备去上班,却被电话那头的母亲一遍一遍关切地问道自己的工作是否不顺心,怎么那么晚了还不睡觉…小希无论怎样解释,电话那头始终都是母亲的关切和责备。
她叹了口气对我说,以后一定要记得屏蔽亲戚。
我笑了笑,突然想起《奇葩说》当中,有一段这样的言论,说:当我们失恋了,可以对着大海喊想死。
但是我们不能对着父母喊,因为他们一定会当真。
因为父母对待我们的不开心,比我们自己还要认真得多。
她也说,中国的父母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好像只要我们过得不好,他们就不配开心;我们只有笑着挣钱,他们才能够笑着享受生活。
是啊,我们许多转瞬即逝的小情绪,也许我们自己早已经放下,却成了他们念念不忘的顾虑和纠结。
我们如果在工作里受到了委屈,他们就连我们发的红包都会领得忧心满满,很是心疼。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短片叫《啥是佩奇》,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让很多网友都看哭了。
短片开始,爷爷站在山上给在城里上学的孙子打电话,问他过年想要什么礼物。
孙子刚说了一句“佩奇”,可是爷爷这边的手机信号就出了问题,没有办法听完孙子的解释,就挂了电话。
于是那天起,爷爷便开始寻找佩奇。
多方打探之后,才知道了佩奇原来是动画片《小猪佩奇》里的形象。
于是,他日夜赶工,用鼓风机给自己的孙子做了一个“佩奇”。
我想,这个短片其实最打动我们的地方就在于,爷爷对孙子那份“不理解但想要亲近”的爱,虽然如此质朴但又这么真挚。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说:“小时候,父母长辈就是我们的全世界。
可是随着我们的年纪见长,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大。
却忽略了那些真正关心和爱我们的人,还踉踉跄跄地跟在我们的身后。
”所以我想,那些屏蔽列表里的亲情,一定有许多试图了解你,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的时刻。
如果你屏蔽了自己的忧愁,是为了保护这些你爱着的人,那我请你千万别屏蔽应有的交流。
为了给那些爱你的人,再留下一扇了解你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