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命题下,《国家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以“适用性、经济性、绿色性”为目标,引领装配式建筑、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发展。和美丽”。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传统施工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由建筑构件和配件(如地板、墙板、楼梯、阳台等)加工制造,运至工厂。施工现场。安装在现场且连接可靠的建筑物。
房子像工业产品一样由机器生产,在工地上像积木一样拼接在一起。
装配式建筑的起源
二战后,欧洲受到战争的影响,急需住房。战后,劳动力短缺,需要无需大量劳动力即可大量生产的住房。因此,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开始出现。
美国装配式建筑在 1970 年代很流行。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化住宅建设与安全法》,同年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行业标准,沿用至今。
日本于1968年提出装配式建筑的概念。1990年公司推出中高层建筑生产系统,采用构件化、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建筑内部结构可变,适应多种的不同需求。
中国的装配式开始于1992年装配式建筑,主要由俄罗斯的预制混凝土梁柱和日本的三剪结构体系组成。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装配式建筑?
传统的施工方式依赖大量人工,施工过程消耗大量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如今,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环保迫在眉睫,传统的施工方式需要重大改进。
装配式建筑使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施工过程减少环境污染,不依赖过多人工装配式建筑,使用过程更节能。
装配式建筑的分类
目前装配式建筑技术模式主要分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钢结构和木结构三种。三大技术自成一体,各有优势。
预制预制混凝土
预制混凝土(PC)是指标准化并在工厂生产的混凝土产品。具有结构性能好、产品质量高、施工速度快等特点。适用于各种工业建筑,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主要包括预制PC墙板、层压楼板、预制楼梯段和层压梁等产品。
预制钢结构
装配式钢结构是由钢材组成的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部件或零件通常通过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
目前,国内钢结构行业市场化程度高,行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竞争严重。钢结构行业按工艺和用途可分为轻钢结构、多层钢结构、空间钢结构三个子行业。
木结构
木结构不适合我国建筑发展的需要,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住房需求量大,人均森林资源和木材储量稀缺。另外,我国《木结构设计规范》明确规定木结构建筑的层数不能超过3层,并限制了最大长度和面积。
近几年出现的木结构建筑多为低密度高档木别墅,主要是为了迎合一定程度的消费者对木材这一传统天然建筑材料的偏好,整体行业体量较小。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质量可靠:构件可在工厂标准化批量生产,减少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的操作,质量更可靠;
节能环保:施工中无需焊接、切割、水泥等建筑材料,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也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减少了对建筑的污染施工现场扬尘造成的环境;
缩短工期:零部件生产完成后,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减少了实际操作过程,可进行立体交叉操作。施工不受天气影响,加快了施工进度;理想情况下,装修可以与主体施工同时进行。
节省人力:部件由工厂机器生产,工地大部分为组装作业,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
节省模板:由于采用层压板作为楼板的底模板,外挂板作为剪力墙一侧的模板,节省了大量的模板
装配式建筑发展政策
2016年,住建部印发《建筑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指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达到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建筑占新建建筑的50%以上。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智能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件为主的专业产品。大规模、信息化的生产系统。
2020年8月,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计划》提出,推广装配式施工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装修,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提升施工水平.
根据地方政策引导和装配式产业技术发展,我国装配式建筑规模将不断扩大,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