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图书馆珍藏舆图年画有哪些?往下看珍贵古籍系列可见这篇:国家图书馆珍藏古籍欣赏(上) 国家图书馆珍藏古籍欣赏(下) 西湖三十二景图西湖三十二景之断桥残雪西湖三十二景之雷峰西照西湖三十二景之雷峰西照的图说西湖三十二景之三潭印月《西湖三十二景图》为折装绢地彩绘本,绘制于乾隆三十至三十七年。
全图分为四册,装在一个木制盒套内,盒套上刻有“钱文敏公西湖三十二景”的字样。
每册包括8幅绘制精美的风景图及图后说明,图说中介绍西湖各处景点的地理位置、胜景来由及清以来各皇帝南巡时的御书。
三十二景图最后一幅,落款为“臣钱维城恭画”,并有“臣”、“城”朱文方印。
最后一篇图说落款为“臣裘曰修敬书”,并有“臣”、“裘曰修”朱文方印。
绘图者钱维城,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乾隆十年状元,曾任官刑部侍郎,入职南书房。
钱维城为官之余,还擅长作画,由他绘制的《西湖三十二景图》展现出宫廷画师特有的富贵华丽风格。
撰写图说者是裘曰修,乾隆四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军机处行走、工部尚书,乾隆皇帝常与其探讨诗文。
乾隆选择股肱之臣钱氏与裘氏编绘此图,可见《西湖三十二景图》在其心中的分量。
避暑山庄全图避暑山庄总图局部外八庙之普陀宗乘之庙避暑山庄宫殿群外八庙之广元宫避暑山庄之极乐世界外八庙之殊像寺国家图书馆所藏《避暑山庄全图》是清光绪年间彩绘本,作者不详。
全图尺幅纵212厘米,横382.5厘米。
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皇帝将自己亲笔题写的“避暑山庄”鎏金铜匾挂在了澹泊敬诚殿前的二宫门之上,从此避暑山庄正式建立在武列河畔。
从康熙朝开始直到咸丰年间,清代帝王每年夏季都到山庄避暑巡幸,并处理朝政。
避暑山庄成为清代仅次于京师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处理民族事务的重要场所。
《避暑山庄全图》采用传统画法,描绘了行宫、外八庙及附近山水胜景。
图中用红色标签分别标示出一部分康熙四字题名的36景和乾隆三字题名的36景。
长江名胜图长江名胜图题图南京府岳阳楼黄鹤楼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纸本彩绘《长江名胜图》是一幅描绘长江下游名胜的游览图。
全图以江心为中轴线,长江两岸的地物均朝向江心,与江中游船上的行人视角一致,这就是中国传统地图中经常使用的“对景法”。
图首题“长江胜迹”和“东达江阴之海图”,左下分别钤“欧阳子彬鉴赏”“菉白”“欧阳号彬庐陵故乡鉴藏金石书画”印。
作者是山阴(现绍兴)冯菉白,于清同治六年(1867)中秋绘制此图。
全图分为地图和文字两部分,其中地图部分尺幅纵25.3厘米,横1121厘米。
《长江名胜图》绘制范围从荆江起,流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个省份。
文字说明部分介绍了长江沿途考蹟。
此幅地图不仅描绘了长江下游河段,还绘制了长江的重要支流——湘江下游部分。
汉中府及汉江蜿蜒流淌的黄河局部兰州城与黄河西安府长城内外这幅地图叫做《陕西舆图》,推测是地方政府为方便辖区管理而绘制的普通政区地图,堪称明清时期地方政区图的经典之作。
绢底彩绘本,共分五轴,合拼为一幅。
成图年代推测为清初,清军入关之后。
这幅地图视角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全图绘制范围北至长城以外,南到汉江以南,西至嘉峪关,东到黄河。
其间山河、道路、府州县镇、草原和蒙古包、古迹城堡等,均用不同图形和色彩表示。
此图承袭明代传统地图风格,青绿山水细致描绘陕西辖区全境。
图中绘有西安府、汉中府、延安府、凤翔府、平凉府、庆阳府、巩昌府和临洮府八府。
城池立体感强,城墙形状各异,有长方形、正方形、凸形、凹形、椭圆形、双城及不规则图形等。
城墙刻绘精细,可清晰辨认城门的位置。
行省之下,各级地方建置均准确标绘。
府、县、堡、营、驿之间还绘出道路,标出实际里程。
各级地方采用不同符号表示,驿站用黑细框白底长方块表示,府用绿城墙红底不规则图形表示,框内标注府名和附郭县名,靠近长城各堡用桔黄城墙绿城门淡粉底黑字表示,其他堡、营用绿城墙淡粉底黑字表示,道路用双红线表示,并在红线之间标注里程。
在绘制政区详图的同时,将陕西辖域内著名的山川河流也都一一绘出。
华山、骊山、贺兰山、胭脂山、崆峒山,均用青绿色绘制。
泾河、洛河等水系用黄褐色绘于山川之间。
图中黄河黄河像一条蜿蜒盘旋的金龙,贯通于陕西全境,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
全图下方绘制长城,长城内外,景色迥异。
长城之南,城池林立,道路纵横;长城之北,蒙古包零星散落在草原之中,罕见道路。
由此可形象展现汉地与游牧部落、西番部落之间的生活差异。
长安志图汉故长安图太华图唐大明宫图唐宫城图咸阳古迹图元代地图传世极少,以图集形式出现的《长安志图》,可称得上代表作,反映了元朝人对地图的运用达到了新高度,对明清两代编绘区域性地图集有着重要影响。
国家图书馆存有明成化年间刻本两种。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有明嘉靖年翻刻本。
《长安志图》是元代李好文依据前人绘制的“长安城图”增补订正而成,可称得上是一部长安城及其附近地区的历史地图集。
李好文,字惟中,东明(今山东东明县)人,至治元年(1321)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此图集是他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时所作。
长安有志,始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为宋敏求所撰。
后来,吕大防完成《长安图记》一卷,被附刻于志后。
迨及元代,志存图亡。
李好文的《长安志图》是据吕大防“长安故图”加以补订,虽然继承了吕大防图的系统,但又不是原样复制。
李好文亲自勘察长安城,为地图增订打下基础。
现存《长安志图》无元代刊本,只有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刻本及以后翻刻本。
李好文自序及诸家著录皆称有图二十二幅。
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长安志图》是一个有残缺的版本。
也就是说,图目为二十二幅图,实存地图十九幅。
另外还有一幅绘制非常简单的“唐城市制度图”。
《长安志图》图目如下:1.汉三辅图、2.奉元州县之图、3.太华图、4.汉故长安城图、5.唐宫城坊市总图、6.唐禁苑图、7.唐大明宫图、8.唐宫城图、9.唐皇城图、10.唐京城坊市图、11.奉元城图、12.城南名胜古迹图、13.唐骊山宫图上、14.唐骊山宫图中、15.唐骊山宫图下、16.咸阳古迹图、17.唐昭陵图上、18. 唐昭陵图下、19.唐肃宗建陵图、20.唐高宗乾陵图、21.泾渠总图、22.富平县境石川溉田图。
其中“唐宫城坊市总图”、“唐皇城图”、“唐京城坊市图”目存而图佚。
纸马《痘疹娘娘》纸马是旧时民间祭祀活动焚烧的神像画,与年画并称。
时俗小儿出痘,必请痘神,事毕焚化。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系列纸马正是此用途,比如这幅《痘疹娘娘》。
图中人物为年长女性形象,头戴冠饰,身着华服,额头正中有一粒象征痘疹的饰物。
“痘疹”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致死率高。
人被感染后无特效药可治,幸存者也会在脸上留下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明清时期,痘疹肆虐,人们谈之色变。
民谚有言:“生娃只一半,出花才算全”,可见此病之凶险。
苦于药石无解,无论皇家还是百姓,寺庙还是营房,一旦有人“出花”,必祭痘神,其中供奉最多的当属痘疹娘娘。
木版年画《家宅六神》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中,有一部分是色彩艳丽,用于年节时张贴的吉庆画,常常会贴上一年,待第二年再换新的;还有一部分是民间祭祀财神、月神、灶神、寿星等神祗时所使用的神像纸,因祭祀完毕随即焚化,通常印制较为粗糙,比如这幅《家宅六神》。
从这幅《家宅六神》的构图来看,家宅神有主次之分。
上排正中是灶神,左右是门神、户尉,下排分别是土地、井泉童子和三姑夫人。
年画右下角的三姑夫人,主要掌管家中的厕所,也就是厕神,是家宅六神中唯一的女性。
民间传说厕神可以预知未来,甚至可以保护妇女生产过程的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