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座城市,都有个心。
威海的心,在环翠。
遇见威海,请从「环翠」出发!"海边小城“威海卫”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海边小城威海卫,她的故事说不完……”1994年,祖籍山东威海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与几位威海同乡,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现场即兴创作并弹唱的一首《海边小城威海卫》,歌曲以简单上口的歌词、优美舒缓的旋律,歌唱了威海美丽的风光,体现了威海人对故土的热爱,被广为传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天蓝蓝、海蓝蓝的海边小城威海卫是威海吗?如此一来,便涉及到“威海卫”的由来。
7000年前,胶东半岛的最东端便有了人类繁衍生息。
商周时期,这里属于莱国,所筑“不夜古城”如今已无遗迹,但“不夜“这个地名在威海境内留传至今。
周朝属齐国,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之后时期,这里先后隶属青州,登州、莱州。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为防倭寇,在这里设卫屯兵,取“威震海疆”之意,始称“威海卫”。
当时的军事以卫,所为编制,现在威海的地名中成山卫、海阳所都源于此。
1898年,威海和香港新界一起被英国强行租借,成为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七子”之一。
此后32年,威海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社会、风俗、建筑等发生了很大变化。
1930年10月,中国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设立威海卫特别行政区,直属国家行政院,可以说威海是中国最早的“特区”。
1945年,威海卫解放,直属胶东行署,后以县级市隶属东海专区、文登专区、莱阳专区,烟合地区,198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威海卫)改称环翠,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环翠区。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
作为威海市的中心城区,环翠区始终牢记殷切嘱托,勇担时代使命,提升首位度,担当抓落实,努力打造精致、幸福、充满活力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
威海环翠,何以得名唯一复原的明代海防遗迹威海卫、环翠区,何以得此名,也是无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个困扰过很多人的问题,也让一座见证了500多年风雨的小楼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座位于奈古山东麓,西负苍山,东眺碧海,南北与群峰相望的高楼,正是与刘公岛一起,见证了威海百年风云变幻、凝聚着无数代威海人精气神的——环翠楼。
据清代《威海卫志》记载,其“飞檐斗拱,八窗洞达”。
登楼可见碧波浩渺于城东,绿翠掩映于四周,因兼沧海山川之胜、水光山色之美,遂以“环翠”名之。
古老的环翠楼,犹如镶嵌在威海卫古城的一枚钻石,曾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城墙上的仙山楼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