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师的楷模——忆建校元老李素英老师续世民1958年冬,山西省戏曲学校诞生了。
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戏曲学校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既无固定校址,也无足够的师资。
在这困难的时刻李素英奉调到了学校。
从此以后的30多年里,她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艺术教育事业。
李素英,本姓郭,初名兰桂,山西省霍县城里人,生于1924年。
5岁时,父殁,随母辗转至榆次。
几经周折后,母女二人被一吴姓人收养。
迫于生计,10岁那年跟随晋剧名伶李子健学艺,在绥远的丰镇呆了半年后又返回榆次。
在吴家资助下,在榆次县两级女子学校读书。
1936年,又正式拜说书红为师学习小生。
因说书红(高文翰)的女弟子均以“英”字命名,如程玉英、田秀英、方月英、武巧英等,所以李素英也由原来的“兰桂”更名为素英并随了母性。
1938年,李素英师徒应邀由张家口返太原,与郭凤英、任玉珍、丁巧云、邱凤英等演出。
1940年与筱吉仙(张宝魁)、程玉英、王玉莲、张美琴等同台演出。
因日伪统治下的社会人心不定,剧场上座率极低、剧团被迫到北平去找出路。
在北平广德楼演出时,因郭凤英临时生病,班里小生戏暂由李素英顶替。
对李素英来说,这是一段极不平凡的经历,她不仅演出了《蝴蝶杯》、《富贵图》、《破洪州》、《断桥》、《七星庙》、《双锁山)等这么多戏,更为她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段时间,她还得到了陈国富的指点。
陈国富,榆次窑村人,艺名二货生、他除在北平演出期间给李素英谈戏外、后来剧团转到丰镇以后,他又将唱做兼重的《折桂斧》、《五台山》、《关王庙》等教给了李素英,并对她进行了唱念方面的多方指导,可以说李素英这一阶段在艺术上的进步是很大的。
此后不久,因家庭缘故,李素英一度曾离开舞台,独居家中翻阅唱本小说。
这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无可奈何的,但在另一方面对她文化水平的提高却起了重要的作用。
也就在这一阶段,已与戏曲结缘的李素英,请来了玉兰旦、老吃瓜黑,开始了教戏生活,直到1945年。
1947年冬,她在北平参加了由筱桂桃、筱桂芬、杨胜鹏、筱金枝等的戏班,后赴天津演出,但演出不到一月剧团即告解散。
返回北平后,她又加人了当时正在北平吉祥剧院演出的另一晋剧班子。
这个戏班是由张家口到北平的,主要演员有水上漂(王玉山)、牛桂英、小果子(马秋仙)、郭凤英等,她同牛桂英合作演出了《打金枝》、《洞房》、《火焰驹》、《富贵图》等戏。
正巧陈国富也在这个班子,陈老师又给她说了穷生戏《琥珀珠》,并加工了《卖水》。
此后她转演于北平、张家口等地。
太原解放后,她回到阔别数年的山西,先后在太原、榆次、阳泉等地演出,主演了《双罗衫》、《告御状》、《凤仪亭》、《黄鹤楼》等戏。
1950年,由阳泉返并,参加了民众剧团,同刘俊英、乔玉仙等合作,并先后排演了新剧《武大郎之死》、《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1年转入新化剧团,同冀美莲、狮子黑(乔国瑞)、任玉珍等同台演出,参加过《邵巧云》、(刘巧儿》、《血泪仇》、《三滴血》的演出。
并在民主改革时被选为工会主席,还担任过剧团的扫盲教员。
她的经历似乎很平常,但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她有文化。
这是旧艺人中少有的。
她不仅能识文断字,而且懂平仄识简谱。
正因为如此,她对师傅教过的东西从不墨守成规,只要她认为欠妥当或不正确的,她就大胆进行改革。
如《折桂斧》中有一句词:“盼只盼小兄弟早戴纱帽”,她在演出时就不去照搬,而是将它改成了“盼只盼小兄弟将书念好”。
这样的改动在继承传统,去粗取精方面有重要作用,是值得称道的。
二是她懂得教育。
四十年代初她与玉兰旦、老吃瓜黑教”娃娃班”时,也许还仅仅是出于生计的需要.但她毕竟开始了由“演”到“教”的尝试。
尤其是解放后在扫除文盲运动中,她又兼任了扫盲教员。
这些为她以后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8年,她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调动,义无反顾地踏入了戏曲教学园地,这时她刚过“而立”之年,正处于艺术的黄金时期。
从一名有影响的演员一下子成了一位默默无闻的园丁,这里有多少牺牲,多少苦涩!民间有句俗话“改行三年穷”,意思是指对新的工作适应了解、熟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付出很大代价。
从“舞台”到“讲台”虽说仍在戏曲领域,但隔行如隔山,毕竟不是一码事,更何况四十年前的省戏校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学校在南宫、艺术学院、省话剧团、省委党校,都安过家,直到1962年才落足到现在的校址。
建校初的教职员工也仅有秦诚、郭占魁、梁彩云、杨桂香、李素英等几位老师。
当时办学条件之艰苦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两年后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的困绕,学校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支并不显眼的师资队伍,硬是凭着一种为新中国的戏曲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校一步一层天,终于走到了今天。
其中李素英付出的贡献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李素英在剧团主工小生,所以进校工作后主要担任生角的教学,诸如生角的唱腔课、身段课念白课她都教。
加之她是当时业务教师中文化素养较高的“秀才”,所以在建校初期,凡教学中涉及文器的事都少不了她,诸如集体讨论教学,她是当然的记录和事后的归纳整理者:编写业务教材,她是其中的主力,就连集体读书念报,她也是个唱主角的。
然而她并不知累,因为早在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时,志愿军指战员的英雄事迹及生活、战斗环境,就在她心头燃起了一团永不熄灭的炽热火球,时刻都在激励、鞭策她前进,再前进!就这样,她一字一板、一招一势地将《汲水》、《折桂斧》、《五郎出家》、《断桥》、《双锁山》.....传给了晋剧的接班人,而她却由一位年富力强、英武潇洒的小生,渐渐地成了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长者,在戏曲讲台上度过了她整整31年春秋。
不过直到1989年退休,她仍未停止过对戏曲艺术的追求与探索。
如今,这位建校元老无怨无悔地离我们远去了,但留下的却是令人对她的深深回忆,因此,她的一生使我们理解了“奉献”二字的真正含意。
人,既有缘生活在世上,就应在世上有所作为。
尽管这种作为有的平凡有的伟大,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奉献,则是每个人都应努力实现的。
在建校四十年之际,我们应当对那些已经作出过奉献的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对正在奉献的人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李素英老师是一位人师的楷模.永远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勇于攀登甘于奉献,未来的山西省戏曲学校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