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7日清晨,大凉山里的普雄火车站已经热闹起来了。
候车室里,等待检票的乘客排着长队。
头戴瓦盖头帕,裹着查尔瓦披毡的彝族老妪牵着小孙孙,面色黝黑的彝族老汉扶着地上装满土豆的蛇皮袋,穿着灰扑扑棉服的中年男女背着巨大的竹筐,时不时交换几句彝语。
快到检票时间,穿着牛仔裤和亮色羽绒服的年轻人推着行李箱快步排进队伍尾端。
他们都是5633次列车的乘客。
6点55分,吉克惹沙木背着空竹筐快步冲进候车大厅,作为普雄镇的主要蔬菜运输商之一,她几乎每天都会去80多公里外的泸沽镇贩运蔬菜。
2月27日,普雄站,带着家禽乘车的人。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从普雄到攀枝花,已经运行了50年的5633/4次列车,以每小时约40公里的速度,穿过数不清的高山河谷,连接起沿线27个车站和周边的城镇村庄,接送一批批彝族老乡往返于大凉山内。
全程票价25.5元,最低票价2元,价格几十年没有变过。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趟被称为“小慢车”的列车早已彻底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作为孩子们的校车,当地人的赶集车,公交车、婚车……这趟列车也在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支持着大凉山区的脱贫攻坚。
即使是普通话不流利的彝族老乡,也会在听到“小慢车”三个字时,第一时间吐出一个“好”字。
5633/5634次列车上的一天7点10分,天色未亮,5633次列车驶离普雄站台,开往攀枝花站。
没有空调的车厢在冬季的早上格外寒冷,气温只有12摄氏度,吉克惹沙木裹紧了黑色棉服。
和往常一样,她在列车尾部的12号车厢坐下。
几分钟后,她掏出一块钱,跟在车上贩卖零食的彝族老乡买了一个饼吃。
“饿了就买点吃,不饿就不吃。
”从她家到普雄站需要摸黑走上约30分钟山路,她没有在家吃早饭的时间。
相隔两节车厢,52岁的阿尔阿支正在清点竹筐里的鹅蛋,因为安检过得匆忙,她不小心打翻了竹筐,压碎了部分鹅蛋。
伴着火车“咣当咣当”的声音,她用沾着泥的手指摩挲着每一个鹅蛋,只碎了10个,阿尔阿支看上去轻松了一些。
2月27日,冕宁站,家禽被运上5633次列车。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5633次列车隔不久就在小站上停靠一次,间隔最短的两站只隔了11分钟。
停靠几个站后,车上的人多了起来,车厢上的大件行李处已经堆满了老乡带上来的农产品,活禽、鸡蛋、土豆、香木,还有废铁块和废纸箱,这些都是要拿到市场上去卖的。
“噜噜噜噜”,“有猪上车了”几个年轻人猛地抬起头,抻着脖子往车门张望。
一头毛发稀疏的黑色老母猪被四五个人半抱半拖的拉上车,穿过数节车厢,被安置在最后一节的行李车。
和老母猪同车厢出行的还有1只羊和8条狗。
2月27日,5633次列车停靠尼波站,乘客赶着一头猪上了火车。
5633/5634次列车上设有专门的货物车厢,乘客可以免费放置物品,通常,大型的牲畜,家禽,会被带往货物车厢。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10点前后,5633次列车来到一个大站——喜德站,下车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同时也上来了一大批穿着校服的学生。
他们都是住在5633次列车沿线的彝族孩子,每周末都会坐火车往来于自己家和位于喜德的学校。
普雄到攀枝花之间每天早上对开一趟普通慢速列车,也就是5633次和5634次列车。
从喜德站往攀枝花方向去的孩子大多会在周六上午搭乘5633次列车回家,而往普雄方向去的孩子通常会在周五下午请半天假,坐当天从攀枝花南到普雄的5634次列车。
10点38分,冕宁站到了,吉克惹沙木和上百个彝族老乡纷纷背起竹筐,拎起物品涌下车,赶往距离车站步行10分钟的泸沽综合贸易中心进行交易。
这里是周边地区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普雄镇的新鲜蔬菜瓜果、生活日用品也大多来自于此。
半小时后,阿尔阿支小心地背起装着鹅蛋的竹筐,拎起装满土鸡蛋的塑料桶,准备在西昌站下车,她需要在2个小时内,出站,赶去集市把蛋交到买家手中,再赶回车站,以便赶上当天下午经西昌返回普雄的5634次列车。
绝大多数坐这趟列车出行的彝族老乡都是当天往返,利用两趟火车中间的几个小时时间差做生意,看病或办事情。
下午2点多,气温升到近30摄氏度,在太阳下站上几分钟,阳光就会刺痛露在衣服外面的皮肤。
刚刚完成交易的阿尔阿支坐在返程的5634次列车上昏昏欲睡,她的手放在腰包上,包里装着卖土鸡蛋和鹅蛋挣来的400多块钱。
同一时间,吉克惹沙木正坐在冕宁站站台边的台阶上等着火车进站,她面前堆着十几箱新鲜蔬菜,蘑菇、葱、白菜,西红柿等等,每箱菜都有三四十斤重。
2月26日,冕宁站,彝族老乡正在往5634次列车上搬运批发的蔬菜。
新京报记者 韩沁珂 摄考虑到彝族老乡运送的货物多,冕宁站的工作人员会提前一个多小时开放站台,让老乡先把货物堆放在站台上。
吉克惹沙木个子不高,但力气很大。
5634次列车进站停稳后,她第一时间上车,站台上的彝族老乡搬起蔬菜放在车厢连接处的车门口,吉克惹沙木则负责把箱子拖拽到大件行李处码放整齐。
2月26日,泸沽综合贸易中心门前,乘5633次列车前来的彝族老乡排队进入市场采购。
新京报记者 韩沁珂 摄列车在冕宁站只停靠3分钟,火车出发的铃声响起,吉克惹沙木的同伴把蔬菜“丢”上车的速度明显快了起来,一包圆白菜被甩破了袋子,滚得满地都是。
又过了3分钟,5633次列车再次起程。
吉克惹沙木瘫坐在座位上,她撸起半截袖子,擦了擦汗。
为了让彝族老乡可以在火车停靠时间内搬完货物,冕宁站会提前开放站台,让老乡先把货物堆在车门前。
新京报记者 韩沁珂 摄为了让彝族老乡能把所有东西搬上车,这趟列车的开车时间有时会推迟几分钟。
“我们这种车时间弹性大,不像高铁,都是按秒计算的。
”列车员称。
在返回普雄的5634次列车上,车厢里格外热闹,四川话、彝语,夹杂着大人的笑声和小朋友的喊声交织在一起,从集市上买来的新鲜瓜果的香气、鸡鸭鹅的气味和香烟的味道也混杂在一起。
阿尔阿支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吉克惹沙木一边绣着十字绣鞋垫,一边跟同伴大声交谈着,间或从竹筐里拿出一个苹果或一个橘子分发。
从喜德站开始,上车的人逐渐减少,下车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天色渐暗,5634次列车也逐渐安静下来。
晚上7点02分,列车终于停靠在普雄车站,这时天已经擦黑,吉克惹沙木背起自己装满水果的竹筐下车回家了。
她的送菜任务已经完成,订货的蔬菜商会驾着马车把蔬菜运回家。
50年,166公里,12.5元在吉克惹沙木的记忆中,她几乎每次出门或回家都是坐5633次列车。
在1970年成昆线贯通当年,5633/4次列车就开始运行了。
70多岁的彝族老人阿嘎还能回忆起火车刚运行时的场景。
第一趟5633次列车通过时,老乡们一起到铁路沿线围观,挥舞着小彩旗欢呼。
回忆到这里,她也伸出手摇了摇,仿佛手里就拿着旗子。
在火车通车前,大凉山里的人要想去到周边村镇或者离开凉山,主要靠一双腿和马车。
阿嘎家住在冕山站附近,她记得自己十几岁时为了到喜德县买一本新华字典,走了整整一天的山路,而5633次列车从冕山站到喜德站只需要开行18分钟今年45岁的列车长阿西阿呷可以说是在成昆线铁路边长大的。
作为“铁二代”,她从小就住在距普雄不远的白石岩站旁,坐火车到两站外的小镇上学,结婚时也是坐着这趟车去到男方家所在的甘洛站。
“那时候坐这趟列车就像坐我自己家的车一样。
”她笑着回忆。
2月26日,5634次列车上的彝族乘客在用手机看短视频。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上世纪90年代,阿西阿呷进入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做了一名乘务员。
一直到她工作之后,5633/4次列车用的都是被淘汰下来的旧车厢。
“车厢两侧放着两排木质座椅,车厢中间是空的,给老乡堆放农产品用。
”她说,火车开动时,车厢“哐当哐当”,木座椅“咯吱咯吱”。
车厢的窗户也是最原始的,要两只手把住窗户两侧,边按边用力向上抬,“一般人都抬不动”。
21世纪初,5633/4次列车才全部换成现在的电气化车厢和皮套座椅。
列车设施升级,但票价没有上涨。
彝族老乡的乘车需求主要集中在普雄到西昌段,这一段全长约166公里,设有16个小站,行驶时间约5小时,而全程票价只需要12.5元,最低票价只需要2元。
“这个票价从火车开通就没有变过。
”负责列车运营控制的西昌车务段客运科的徐巍说。
和多数人熟悉的先买票再上火车的流程略有不同,5633次列车一路停靠的大多数车站都只能被称为乘降站,也就是可以上下车但不具有售票资格的车站,乘客从乘降站上车后再在车上补票。
近些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彝族群众,负责这趟列车服务的成都客运段工作人员又对车厢进行了改造。
所有标语都改成了彝汉双语。
每节车厢的两端都拆掉两排座椅,以方便老乡堆放各种农产品和大件行李。
最后一节车厢作为行李车厢,也加装了栏杆,以便拴住被老乡随身带上车的动物。
“有时候行李车就像是小型动物园,猪、牛、羊、狗、鸡、鸭、鹅,这些常见的家禽家畜都能在我们的火车上见到。
”此外,西昌车务段也对铁路沿线乘降所进行了升级维修和安全加固。
“这是一趟运输车、公交车、扶贫车、校车……”阿西阿呷表示,5633/4次列车是公益性质的,每年都在亏损。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633次列车有14节车厢,一趟列车可以运送上千名乘客,每趟车的实际运行成本远高于票价。
仅最直接的人工成本一项,就涉及包括乘务、司机、保洁、铁路民警等在内的20多个服务保障人员的工资。
此外,还有沿线各站服务人员的支出等等。
2月27日,5633次列车停靠红峰站,乘客带着货物上车。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尽管最近几年山里的大多数村子都修了公路,但是大凉山区经常出现落石、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阻断公路畅通,冬季也经常封路。
对于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老乡们来说,5633次列车还是最安全、时间最有保障的出行方式,很多时候也是唯一的出行方式。
也因此,5633/4次列车几乎每天都在运行,至少在阿西阿呷的记忆中,从未全线停运过。
“即使某些区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行,我们也会保障其他区段的运行。
”“婚丧嫁娶和日常生活都在火车上”在成都铁路局的工作人员看来,5633/4次列车是特别的,即使在全国仅存的81对慢车中,它也是最特别的之一。
不只因为这条火车途经的喜德县、越西县都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更因为几乎没有哪趟列车能像它一样融入沿线居民的生活。
“沿线彝族老乡的婚丧嫁娶和日常生活都在这趟火车上”。
徐巍说。
徐巍有时会接到车站工作人员的紧急通知,某个平时客流只有几十人的小车站,突然出现几百,甚至上千人的临时大客流。
这一般是彝族老乡在办婚礼或葬礼。
观礼的人通常坐上午的5633次列车出门,再搭下午的5634次列车回家。
对于大多数彝族老乡们来说,这趟列车是出行工具,也是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