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易;帮扶一次群众不难,难的是35年帮扶不断。
陈增喜就是这样,用他的为民情怀感染着每一个人。
今天,河南日报一版推出《为了大地的丰收——记优秀共产党员、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局长陈增喜》一文,河南日报客户端、河南日报微博、大河客户端、大河报官方微博等新媒体纷纷转载,瞬间刷屏了朋友圈,陈增喜真的成了网红!本报微信今天也刊发专题介绍他的事迹,一组四篇↓↓文/本报记者 张华君 归欣 刁良梓 本报通讯员 张庆元 袁永强新朋友称“陈局长”,老相识唤“陈主席”盛夏时节,满城笼翠。
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办公楼掩映在一片碧绿中。
推开门,陈增喜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挤进十来个人,成了一个“小社会”。
覆盖“老中青”:从二十啷当岁的年轻技术员,到年过七旬的老支书。
包含“白蓝领”:西装革履的,是研究大数据的企业老总;裤腿沾泥的,是种植西红柿的郊区菜农。
称谓“大杂烩”:新朋友称“陈局长”,老相识唤“陈主席”,还有从陈增喜一上班就打交道的老农,直呼其名,他也应了。
6月19日,陈增喜在南阳市宛城区大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向果农传授有机葡萄栽培技术。
“老陈,你看我今年种啥菜好?”“陈主席,啥时候再去我们村里讲讲课?”“陈局长,我们公司的申报材料你给指导指导?”……七嘴八舌,热热闹闹,又像个菜市场。
局办公室主任吴志强拿着一摞文件,往屋里瞄了一眼,把被堵在门口的记者领进了隔壁的公用办公室,看起来轻车熟路。
“陈局长每天都这么忙吗?”记者问。
“他一年里有一大半时间都在下面,逮住他一回不容易。
”吴志强一边倒水,一边解释,“找他的人又多,我有事儿跟他汇报也得挤时间。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吴志强一愣。
虽然他从大学毕业就来到科技局,跟陈增喜一起工作了十余年,也觉得不好回答。
想了一下,他起身打开背后的一个铁柜,琳琅满目皆是荣誉证书。
从发黄的到崭新的,从手写的到烫金的,60多本都是陈增喜一个人的:1983年,河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三等奖;199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全省“科技服务优秀专家”;2004年,南阳市“建市十周年功臣”;2005年,全省“星火计划先进个人”;2014年,全国百名“人民群众满意公务员”;……最近的一本,是还发着热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奖章无言,大音希声。
吴志强不苟言笑的脸上,明显有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和骄傲。
“增喜是个好干部……”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张九国凑了过来。
话匣子一开,众人都围了过来,门外“排队”的人们也主动加入,公用办公室也变成了“菜市场”。
从青丝到白发,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乡野35年服务群众的故事,像一颗颗散落泥土中的珍珠,在人们的讲述中串了起来,在这个灿烂的夏日里,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陈增喜看似平凡恬静的人生画卷,只缓缓掀开一角,已是波澜壮阔。
“看到群众致富了,我高兴得想蹦起来”陈增喜是个什么样的人?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
“他是个‘充电器’,每次来找他都有新收获。
”红泥湾镇扶贫园产业总经理杨倩说。
“他是个‘拐棍儿’,扶着俺的企业走到今天。
”金红光事业公司总经理王志勤说。
“他是个‘好郎中’,有啥问题我都来找他。
”新野县种菜大户曹旭铎说。
“他是俺们的‘贴心兄弟’,能跟咱掏心窝子。
”茶庵乡袁黄庄村村支书陈兴亮说。
陈增喜的同事、领导们用“一二三”来形容他。
“一”是一张名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陈增喜每次下乡、做培训、开会,都会主动给群众递名片,并附上一句“有事来谈,没事来聊”,20多年过去,“10万张应该是有的”。
“二”是两个电话。
陈增喜有两部手机:一个是联通的,充一次电能使半月的“老爷机”,专门联系农民朋友,因为当时联通话费便宜,可以给他们省点钱;一个是移动的,千把块的智能机,用来处理公务,因为方便上网查资料。
“三”是三件“法宝”。
一杆小铁锹,下乡时候可以随时翻开土壤,查看墒情等;一把尺子,到地里能测量作物长势、密度;一个保鲜袋,既能用来装土壤、作物样本,还方便套在脚上往泥地里踩。
发了名片,所以朋友多;留了号码,所以电话多;带着“法宝”,所以下乡多,时间长了,人们都称陈增喜为“三多”局长、“三多”主席,大多忘了他大名叫啥。
35年“沧海桑田”。
南阳地区变成了南阳市,南阳县变成了宛城区,陈增喜也从翩翩少年变成了谆谆长者,从一线技术员变成了单位“一把手”。
但也有很多没变的,比如昼夜不停流淌的白河水,比如他一年四季在地里穿梭的身影。
春天,他在潘庄村的红米谷地里。
南阳有酿制黄酒的传统,企业众多。
在黄酒酿制中,有一种特殊的红米谷酿出的“红黄酒”质量上乘,高出普通黄酒价格30%左右。
但这种南阳盆地特有的优质原材料,由于缺少良种,近几年已“濒临绝迹”。
2014年,为抢救这一传统优质作物,陈增喜六赴山西,终于找到这种红米谷良种。
他又手把手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返乡创业的杨倩,带领老农经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大面积种植成功,并在去年成功酿制出南阳红酒谷系列黄酒。
“安神助眠,一推出就大受欢迎!”杨倩说。
产业帮农户,幸福来敲门。
在陈增喜的帮扶下,现如今,该合作社已建成优良品种培育基地50亩,种植红酒谷1000亩,发展蔬菜大棚92个,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唱响“致富歌”。
夏天,他在龙王庙的葡萄树下。
2010年8月,白河镇龙王庙村农民杜思显种的9亩葡萄眼看到了收获季,却出现病虫害,一年辛苦要打水漂,全家人急得团团转。
“我老婆说,陈局长不是来咱这儿讲过课?要不你打个电话问问?”老杜回忆说,当时他也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就打了电话,“没想到陈局长二话不说,一会儿就到了”。
经过实地查看、分析土壤,陈增喜建议他改种猕猴桃,并亲自带着老杜到西峡县猕猴桃研究所筛选品种,教他用有机肥改良土壤,按技术规程操作。
2012年,杜思显的猕猴桃挂果2000多斤,第二年丰果期达5000多斤,当年就获利2万多元。
隔壁袁老家村农民袁延邦与杜思显可谓是“难兄难弟”。
他的10亩桃园品种不佳、效益低下。
在听说老杜的事情后,也给陈增喜打了电话求助。
在陈增喜的帮助下,老袁的桃林更换了品种,改良了技术,第二年挂果,第三年丰收,每亩产量从3000多斤提高到8000多斤,种植面积已达500余亩,被农业部确定为优质桃标准化生产基地。
在采访中,两位农民提起往事还是感慨不已:没想到一个电话,能起恁大作用!秋天,他在袁黄庄的蔬菜大棚里。
2004年秋,宛城区科协分包帮扶茶庵乡袁黄庄村,派了两个年轻技术员帮村民种大棚。
时任科协主席的陈增喜不放心,三天两头往村里跑,裤腿一挽就下地,手把手教村民搭架子、育秧苗。
如果当天赶不及回去,就在村部桌子上铺床被子,凑合一晚。
到了冬天,蔬菜一上市,种大棚的村民乐了,没种的也服了。
10年过去,星星之火燎了原。
袁黄庄的大棚面积已经超过1000亩,占该村可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更让当地人自豪的是,别的村是出去打工,他们村是找人来打工。
70多岁的老支书陈兴亮,斜眯着眼说:“俺这儿蔬菜从来没有滞销过!”为啥?“陈主席当年给我们打下了好底子,种大棚的现在个个都是技术员、信息员!”冬天,他在裴庄村的培训课堂上。
有一件事过去十几年了,红泥湾乡裴庄村的群众还是念念不忘。
2002年深冬的一天,陈增喜和裴庄村干部约好去村里讲课。
当天早上,一场大雪不期而至,阻塞了道路。
陈增喜雪人一样赶到村里,村干部先是一愣,随后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这么冷的天,雪下这么大,俺们估计你不会来了。
”这天,来听课的群众把村部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连门口、窗户外也站满了人。
一看人太多,陈增喜干脆把桌子摆在院子里,头上落着雪花、嘴里哈着白气,讲了两个多小时,中午吃饭的时候,手僵得连筷子都拿不住了。
村干部看到他眼圈发黑,眼皮打架,一问才知道,前一天晚上陈增喜岳母重病住院,他在医院陪护了一夜。
…………“三多”局长故事太多。
在口口相传中,“三多”局长的名号像春风一样,传向四野八荒,早就越过了宛城区的地界。
如果那个年代有“网红”,陈增喜一定是个“大明星”他的粉丝量也在这桩桩件件为民服务的具体事中增长起来:30多年来,每年坚持下乡超过200天,走遍246个村庄,培训农民超过2万人次,受益者超过10万人。
在采访中,陈增喜自我“检讨”道:这两年事务性工作多了,年纪也大了,下乡没有以前频繁了。
但是受过他帮扶的农民、留下他足迹的乡野、发展起来的众多专业合作社,知道这几年的节假日他去了哪儿、在做些啥。
在忙京宛合作平台。
这是一个陈增喜为宛城区菜农“抢来”的机会。
2014年春节刚过,南阳市要搞农产品进京计划,一开始没有宛城区的事儿。
满心惦着给农民找机遇的陈增喜多了个心眼,在市里有关部门去北京对接的路上,“偷偷”挤上了火车,向北京考察组专家汇报宛城区的环境优势以及优质的蔬菜质量。
过了两天,北京的6位专家来实地检测,他已带领科技局同事,连夜准备好进京蔬菜图、绿色蔬菜分布图等详细资料,硬是赢得专家认可。
几经周折,最后确定该区进京涉及土豆、胡萝卜、白萝卜、大葱、甘蓝等品种,签订了1100余吨的进京蔬菜购销合同,争取到进京蔬菜1.5万亩。
宛城区景园现代农业示范园总经理唐云清说,每到收获季,我们这些种菜的都感念陈局长,是他给宛城区的菜农争到了一张“进京通行证”。
在忙宛艾推广计划。
“种点啥?”“卖给谁?”“钱从哪来?”“地该咋种?”无论走到哪里,陈增喜脑子里都带着这些问题。
当传统的种养业遇到瓶颈,他盯上了“方兴未艾”的艾草业。
“目前艾根5000元一吨还抢不到,一亩地可以产一吨。
艾秆儿带叶一年可以收割5茬,每茬可产一吨半,平均3000元一吨。
”陈增喜扳着指头跟记者算,“你想想,这要是推广开来,该是多大效益!”通过大量研究,陈增喜从100多个野生艾品种中,筛选培育出了适合南阳种植的宛艾1~5号良种,结束了南阳没有自己的艾品牌、给全国打工的局面。
目前,在陈增喜的引导下,宛城区已发展艾草5000多亩。
他的目标是,2017年带动附近县区种植3万多亩,在整个南阳市推广种植10万亩以上,让更多群众致富。
在忙一切能让更多群众走上小康路的事情。
南阳龙道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宛城区金红光食品公司、南阳友联农业开发公司、黄台岗镇众森林业合作社、神农食用菌合作社、秋田农民专业合作社……沿着陈增喜的足迹采访,我们还发现,他的朋友们——农民也好,企业家也罢,都对他有一种近乎膜拜的信任:省级龙头企业、前身是红光肉联厂的金红光食品公司,2003年遇到经营危机,陈增喜建议他们转型种甜玉米、豌豆,负责人王志勤二话没说拉着他就去北京挑良种;茶庵乡三八村胡金广的水产养殖合作社想扩大规模,陈增喜劝他添置水处理系统,一套下来近30万元,这位憨厚老汉扭头就把存折拿了出来;红泥湾镇裴庄村“打工妹”杨倩,拿出辛苦攒下的钱想创业,陈增喜结合当地情况,提议恢复传统的红酒谷种植,再结合政策,建个扶贫产业园,她毫不犹豫,全盘接受;汇博生物公司于去年成功上市,企业老总朱天钢与陈增喜也只不过见了几面,就毅然决定入驻宛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南阳卉农生物有限公司创始人周云,在报纸上看到“杂交构树”是国家推广的“十大精准扶贫项目”之一,想投资又怕有风险,找到陈增喜,谈了一番话,就吃了定心丸;…………信任从哪里来?与陈增喜打了半辈子交道,今年已经73岁、走起路来仍风风火火的老太太王志勤,扳起手指总结道,增喜有“三真”:真懂。
宛城区政协委员、一通防爆公司董事长王长怀说,走南闯北这么多年,陈局长是他少见的既懂技术,又懂政策、懂规划的干部。
在陈增喜的办公桌下,塞满了各种科技书籍、企业科技成果申报材料和产业发展规划,该区5个绿色蔬菜科技示范基地、15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余家农业部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几乎都是在他的规划、指导下发展起来;该区3个众创空间、1个科技孵化器、诸多企业研发中心等,也都如同他一手带大的孩子,熟得不能再熟。
真干。
陈增喜从来就不是一个嘴皮子干部,身先士卒是他的座右铭。
2000年,为了推广高效生态农业,他带着10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到白河东岸的沙岗村,包下300亩河滩地,一边研究用沼泥改造沙滩,一边种植外地引进的新品种。
如今,当年的黄沙滩已经碧草成茵,果树成林,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吴志强曾留心观察过,一个星期里,他们的陈局长至少有4天在田间地头度过。
他下乡给群众授课,手把手教技术、面对面答疑难,几乎是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无论刮风下雨,不管路途远近。
真诚。
“随叫随到,一不吃请,二不收礼”,曾向陈增喜求助的人,都这样说。
王志勤回忆说,2004年7月份,为了选取蔬菜良种,陈增喜陪着她坐了一天的闷罐大巴跑到山东莱阳,又折到河北,回来时车坏了,熬了个通宵才修好。
“到了南阳,我过意不去,说请他吃个饭,他要了碗面条,吃完就走了。
”前些年任区科协主席时,陈增喜把家里的电话开通成了“免费咨询热线”,只要在家,每天晚上7点至9点都为农民兄弟解疑答难,如果遇到灾害性天气,“热线”常持续至深夜。
这个“习惯”,至今未变,数以千计的农民听过他的“空中教学”。
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易;帮扶一次群众不难,难的是35年帮扶不断。
他把群众背在身上,群众也把他举得很高。
到市场买菜,认出他的农民把成捆的菜往他自行车上搬,咋说都不要钱;下乡去讲课,一到地方就被热情的村民往家里拉。
有位陈增喜的老领导开玩笑说:“我们都不愿意跟增喜一起下乡。
为啥?不管到了哪个村儿,群众都把他围起来问长问短,其他人都成了配角。
”在宛城区委大院门岗,只有陈增喜的访客能享受一种“特殊待遇”。
“到科技局找他的总是最多。
前些年还登记,现在只要说是找陈增喜的,一律放行。
”一位保卫处工作人员说,“都是来找他请教致富的,咱不能耽误陈局长做好事。
”陈增喜就是这样,用他的为民情怀感染着每一个人。
问他为啥,他说:“看到群众致富了,我比弄啥都开心,高兴得都想蹦起来!”策划:张光辉 庞向辉统筹:李东红 责编:李静媛 谢丛蔓觉得好就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