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西华门】时代:明永乐分类:门区域:外朝西路西华门是紫禁城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
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
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
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
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西华门的位置不在紫禁城西侧城垣正中而偏向午门一侧,与宫城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构成贯穿外朝的横轴,东、西华门分处于轴线两端。
如此布局既便于外朝使用,也可减少人员出入对内廷生活的干扰。
将这一横轴继续向东、西两方延伸至皇城,恰为东安门与西安门,显然东、西华门乃连接皇城与宫城的重要枢纽。
出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
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
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寿诞,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西华门以外,经西直门以至海淀一带,沿途张灯结彩,预设彩棚乐戏,隆重庆贺。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即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
【景运门】时代:明永乐分类:门区域:内廷中路景运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
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景运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东侧,东向,与西侧隆宗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
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跴斗拱,彻上明造,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明间及两次间辟为门道,门扉设于后檐金柱处。
门道内外设礓磋慢道以便车舆出入。
门内北侧为蒙古王公大臣值房及九卿值房,南侧为奏事待漏值所。
门外东为奉先殿,北为毓庆宫。
景运门与隆宗门均为进入乾清门前广场的重要门户,进而可通往外朝中路及内廷中路各处,因此也被称作“禁门”。
自亲王以下,文职三品、武职二品以上大员以及内廷行走各官所带之人,只准至门外台阶20步以外处停立,严禁擅入。
【隆宗门】时代:明永乐分类:门区域:内廷中路隆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重修。
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西侧,西向,与东侧景运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
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踩斗拱,彻上明造,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明间及两次间辟为门道,门扉设于后檐金柱处。
门道内外设礓磋慢道以便车舆出入。
门内北侧为军机处值房,门外正西为慈宁宫。
此门是内廷与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许私入。
清代帝王喜园居,康熙、雍正、道光等几位皇帝均卒于紫禁城外的西郊皇家园林中,他们的梓宫均由隆宗门迎入,并于门内斋集举哀。
清代在隆宗门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
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带发生“天理教”农民起义,农民领袖林清策划并领导京畿一支队伍直接攻打紫禁城。
九月十四日,起义军乔装打扮,兵分两路,计划从东、西华门进入宫城。
西华门一支在内应太监刘得才、刘金等人引领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门,并在此展开激战。
此次紫禁城之变,“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皇帝破例向天下发了“罪己诏”。
至今隆宗门匾额上留有箭头,相传即这次战斗的遗迹。
【弘义阁】时代:明永乐分类:阁区域:外朝中路弘义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西侧,面东,与体仁阁相对而立。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
清代为内务府银库,收存金、银、制钱、珠宝、玉器、金银器皿等。
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银器皿由银库预备,用毕仍交该库收存。
弘义阁与体仁阁作为太和殿的陪衬建筑左右对称,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乾隆时体仁阁被火烧毁,就是仿照弘义阁重建的。
由于二阁是太和殿的两厢,在形制上既要有主有从,又不能相差太大,影响和谐,因此建成楼阁形式,两层之间设腰檐,出平座,屋顶为单檐庑殿顶,此种做法使其高度达到23.8m,相当于太和殿高度的7/10,又高于与其相邻的庑房,既不逾越建筑等级之制,也无两厢渺小之感,同时又改变了建筑空间的呆板。
二阁与主体建筑配合协调,使整组建筑愈显气势恢宏。
【储秀宫】时代:明永乐分类:宫区域:内廷西路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储秀宫。
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
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
储秀宫前廊与东西配殿前廊及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构成迴廊。
迴廊墙壁上镶贴的琉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祝慈禧寿辰所撰。
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
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
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
内檐装修精巧华丽。
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
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
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
储秀宫的庭院宽敞幽静,两棵苍劲的古柏耸立其中,殿台基下东西两侧安置一对戏珠铜龙和一对铜梅花鹿,为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所铸。
东西配殿为养和殿、绥福殿,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建筑。
后殿为丽景轩,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有东西配殿曰凤光室、猗兰馆。
慈禧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
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又移居储秀宫,并将后殿定名为丽景轩。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钟粹宫】时代:明永乐分类:宫区域:内廷东路钟粹宫,内廷东六宫之一。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年)改钟粹宫前殿曰兴龙殿,后殿曰圣哲殿,为皇太子居处,后复称钟粹宫。
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
清晚期于宫门内添加垂花门、游廊等。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钟粹门,前院正殿即钟粹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檐脊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拱,彩绘苏式彩画。
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冰裂纹、步步锦门窗。
室内原为彻上明造,后加天花顶棚,方砖墁地,明间内悬乾隆御题“淑慎温和”匾。
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两侧有耳房。
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
院内西南角有井亭1座。
钟粹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
清代为后妃居所。
清咸丰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时,道光皇贵妃,即恭亲王奕訢之母亦居此宫,代为抚育奕詝。
咸丰帝孝贞显皇后自入宫即在钟粹宫居住,直至光绪七年(1881年)去世。
光绪大婚后,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
现在常年在此进行故宫藏玉器类文物的展示。
【太极殿】时代:明永乐分类:殿区域:内廷西路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
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迴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太极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
外檐绘苏式彩画,门窗饰万字锦底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
室内饰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系清末民初时所改。
明间与东西次间分别以花梨木透雕万字锦地花卉栏杆罩与球纹锦地凤鸟落地罩相隔,正中设地屏宝座。
殿前有高大的祥凤万寿纹琉璃屏门,与东西配殿组成一个宽敞的庭院。
后殿为体元殿,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明间开门。
后檐接抱厦3间,为长春宫戏台。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慈禧五十寿辰,曾在此演戏达半月之久。
明万历年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神宗朱翊钧曾暂居启祥宫。
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
【乾清门】时代:明永乐分类:门区域:内廷中路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座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
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
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
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
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
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
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
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边内右门及军机处。
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
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