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但凡在诸暨农村生活过的人们都不会忘记,每当夜晚夜幕降临,随着“嗤”的一声,母亲划过一根火柴,点亮或房间台沿上的煤油灯,霎时,厨房或房间的大小角落就亮堂了。
我于70年代初期出生在诸暨南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小时候,电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一个15W的灯泡要照亮很大的一间房子,停电是经常的事。
所以一种叫“亮”的东西,成了老百姓晚上常用的照亮工具。
“亮”,也就是煤油灯,大户人家或者家里条件比较好的人家,用的都是密封有玻璃罩的煤油灯。
我们村里只有我家隔壁的远房伯父家有这一盏高档的煤油灯,远房伯父在当地的一家制窑厂做高级技工,每月有固定的收入,当时家里有这么一盏煤油灯,不亚于现在的一辆奔驰轿车。
大部分家庭都是自制的煤油灯,我们那里都叫“亮”。
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瓶子大概10厘米高,直径不到5厘米,瓶盖上钻一个洞,洞上装一个香烟一样大小的铝制品引线,里面放一根棉絮,瓶子里装满煤油,棉絮里浸透煤油,一盏简简单单的“亮”就这样制成了。
我家有两盏“亮”,一到晚上,一盏点亮在后半间灶头,一盏点亮在前半间饭桌上。
大人们要喝点酒吃饭比较慢,我们小孩吃得比较快,所以会把灶台上的那盏“亮”拿到小桌子上做作业。
小小的火焰,要照亮小桌子上做作业的兄妹四个。
课本上的字很细小,得近距离去看,一不小心,头就靠近了“亮”的火焰。
“呲呲呲”,不好,头发又被火烧掉了一小截。
次日早上学校里,老师一大早看到几个头发被烧掉了一小截的同学,心里就知道了这几个同学读书还是比较用功的。
晚上做作业,额头上的头发被“亮”烧焦,是常有的事。
这个时候,母亲总会在旁边责备:“日里游游,夜里烧油”。
这是当初的一句名谚,随着“亮”的逐渐淡出,这句名谚后来也听不到了。
做完作业,我们拿着“亮”上楼睡觉,母亲一般都会提醒,小心点,不要碰到蚊帐。
那时,大家住的是木结构房子,窗户不够密封,风丝丝的从窗外吹进来,一不小心就会把“亮”吹灭。
我们要一手挡风,一边小心翼翼拿着“亮”慢慢的上楼。
当年农村木结构房子经常发生火灾,都是因家里的老人一不小心把“亮”打翻后引起的。
后来,停电的日子少了,制造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蜡烛的出现后,“亮”的使命就完成了。
如今煤油灯照亮夜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这盏照亮我们童年时代给了我们无限快乐和温馨的煤油灯将永远在心中燃烧不断给我们力量和勇气,在人生旅途中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