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山是老家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山。
西出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驻地,穿行在位于半山腰的313省道上,随着上坡轻踩油门,葡萄山常常会一晃而过。
刻意去寻找,看到的也是一个长满苍松翠柏的丘陵。
默然相向,毫不起眼。
但是如果站在西边崖下河畔的范家楼村向东看去,它就显得突兀甚至巍然了,仔细打量,竟有虎踞龙盘之势。
从古至今,葡萄山并没有葡萄。
为什么叫葡萄山,据老人讲,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相传古代天降陨石,“扑通”一声砸向此地,直径七八米的圆形巨石滚落向前,故南边称为“滚石崖”。
久而久之,巨石降落的山坡“扑通山”则演变成“葡萄山”。
还有一种说法,范家楼村人系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明朝中叶自苏州“迁徙日照西乡高家庄”,先祖观望此地,“北有山,南有川”,两道山梁分列青龙白虎之位。
尤其东边山梁抱水而立,状如盘龙卧虎,籍此上乘风水宝地庇佑,故以葡萄“多子多孙兴旺发达”的寓意命名此山。
这个传说似乎更加符合家族传统文化。
尽管难以说清这座山的文化和渊源,但是,在村民的心里,葡萄山的分量和地位非同一般。
见多识广的范家楼人明白,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这是一座圣山。
早在1912年,受辛亥革命影响,范家楼一带百姓由开明士绅带领破除迷信,砸毁山前滚石崖“天齐庙”,在山上创办了新制小学堂,播撒进步的火种。
战争年代,山脚下的范家楼是日照地区著名的革命根据地,素有“小延安”之称。
中共日照县委、八路军日照办事处就扎根在这里开展敌后抗日,范氏家族的早期共产党员如范景蘧、范干民、范熙彭等人分别担任县委书记等重要领导职务。
1942年至1944年,八路军“老六团”指挥部先后三次进驻范家楼,时任滨海军区司令员的开国上将陈士榘亲临葡萄山下,指挥了全歼日伪汉奸朱信斋的“石沟崖战役”。
范家楼的抗日队伍,也在这里多次阻击过日伪军“扫荡”。
历史上,这个村共有109名热血青年参加革命,其中11人为国捐躯。
可以说,这座山目击了红色岁月的波澜壮阔,见证了战争年代的腥风血雨。
范家楼人历来尊尚“精忠报国,虽死犹荣”的文化传统,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把这座家族“圣山”辟为烈士墓地,厚葬为国捐躯的宗族优秀子弟。
从此,葡萄山就成了范家楼人心目中的红色圣山。
走过一条崎岖的山道,向东望去,我们眼前一亮。
坐北朝南的山坡上,高大浓密的松柏掩映下,无数个整齐划一的花岗岩烈士墓碑鳞次栉比,在初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肃穆而神圣。
陵园中间前方,一座铭刻着“无名烈士纪念碑”字样的雕塑巍然矗立,高高的碑座上,一个粗犷敦实、左手持枪的战士,仰首向前似在奋力吹响冲锋号。
谁能想到,在东港区偏僻的西部山区,竟然隐藏着这样一座气势恢宏的烈士陵园!我们现在看到的,已经不是家族式烈士墓地了,这是一座扩建的区域性烈士陵园,规模和构成在鲁南地区并不多见。
这座陵园安葬着日照地区国内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仁人志士,高达1282位。
尽管没看到这座陵园的名称,但是它所呈现的铁血风采在日照市乃至整个山东省都彪炳史册,为人们所熟知、所缅怀。
1932年秋天,年轻的日照县委为了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以党团员为骨干,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日照暴动”,这是当时山东省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武装暴动。
这次暴动,冲击了国民党的统治,培养了革命骨干,积累了斗争经验。
使当时灾难深重的日照人民知道了共产党,看到了希望。
暴动过程中有137名队员牺牲,85人惨遭敌人逮捕杀害,日照人民在学习红军、追求光明的斗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据我们粗略统计,这里安葬的有名有姓的日照暴动烈士就有近百名之多。
这些英勇无畏的先驱者见证了近代日照革命岁月中最早的腥风血雨。
这是日照革命史上第一次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的军旗,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北方的“秋收起义”。
可以说,葡萄山烈士陵园就是日照地区的“红军墓”。
葡萄山还是一座“抗日山”,这里的墓碑上弥漫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烽火硝烟。
众多抗日烈士中,既有“县大队”、“武工队”等地方武装,也有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后改编和发展的正规武装“滨海一团”、“滨海二团”、“滨海三团”捐躯的战士。
让我更加震动的是,在烈士碑林里,看到了寻觅已久的八路军劲旅“老六团”的面孔。
这个“老六团”非同小可。
“老六团”即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六团,它的前身是1928年7月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后成立的红五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1937年9月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平型关等战役。
1938年12月,在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的率领下,由山西前线挺进山东敌后,先后创建了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进入包括赣榆、日照、莒县、胶州等在内的滨海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老六团曾三次进驻范家楼,是“甲子山战役”、“石沟崖战役”和“莒城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的主攻部队,为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乃至整个山东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为鲁南地区群众津津乐道引以为豪。
“老六团”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辉煌传承。
解放战争初期(1945年10月),它作为整编后的山东军区第一师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军东北,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即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这就是后来抗美援朝时被彭德怀誉为“万岁军”的第38军。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全军有70面荣誉战旗亮相天安门广场,其中“青口十八勇士”、“郯城战斗模范连”、“何万祥连”3面荣誉战旗均出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集团军112师334团,即当年在滨海地区坚持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六团”。
山东是对中国革命贡献最大的红色热土之一。
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大野战军中,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大野战军的组建和发展与山东密切相关。
解放战争初期,包括滨海军区1师、2师在内的山东军区8个师中,有5个半师奔赴东北战场,是构成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的骨干力量。
留在山东的2个半师是构成华野第三纵队、第八纵队、第九纵队的骨干力量。
从1946年到1948年,为粉碎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图谋,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先后发动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济南战役。
尤其在孟良崮战役中,面对国民党由八个整编师组成的超级兵团,华东野战军集结了27万部队在孟良崮地区将急功冒进的整编74师团团包围,并在短时间内全部歼灭,击毙国民党悍将张灵甫,给蒋介石一次沉重的打击,此战解放军以伤亡1.2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部队3.2万人。
在烈士陵园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日照籍烈士就来自华东野战军,从一纵到十一纵,日照地区的英雄子弟几乎参加了华野所有纵队在山东地区和淮海地区的战役。
为了梦想中的新中国和新生活,这些日照先辈把青春的热血洒在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他们永远定格在血与火的青春岁月。
他们的人生旅途太短暂了,或许他们人生的第一次“少小离家”,就是生死未卜的不归路。
这些脸庞黑红的农村青年,淳厚而质朴,粗壮而勇猛,脚蹬草鞋甚至衣衫褴褛,告别家乡,奋不顾身地冲向枪林弹雨的战场。
战斗胜利了,他们倒下了,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爹娘和亲人。
硝烟散去,梦寐以求的富裕与和平降临人间。
七十多年后,站在葡萄山上,可以看到面前的山河更加秀美多姿,生机勃勃。
穿行在崇山峻岭中的高速公路,早已经从“日东”延伸为更遥远的“日兰”。
山后的羊肠小道,被一条宽阔平整的城际大道“山海路”和美丽的龙门崮风景区所替代。
脚下的省道,这条当年日本鬼子进攻莒县的必经之道上,每天几乎被现代化港口物流的重载汽车首尾相接,川流不息。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吕氏春秋·去私》)。
现在,葡萄山不仅仅是家族的护佑之山了,它因为革命历史的承载和传承而更加丰厚,更加光荣。
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长眠在这座山上,他们用“日月无私”的牺牲护佑着千秋万代,影响了子孙后代,“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壮哉,葡萄山!作者:范海钧 范歆(20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