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
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
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
《小街》 现藏: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众所周知,17世纪,亦即维米尔的时代,是荷兰的黄金时代。
荷兰在16世纪摆脱西班牙统治,赢得政治独立后,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17世纪已成为继西班牙之后的世界头号殖民国家。
当时德尔夫特虽是个只有两万三千人的中小城市,比阿姆斯特丹等世界性的通都大邑和人文荟萃之地不免逊色一些,但也相当繁荣、富足。
该市仿制中国青花瓷的烧瓷工艺在欧洲就颇为有名。
据一张1649年镌版刻制的德尔夫特城地图可以看到,这是一座十分整齐、清洁的城市;市中心是一座古老的教堂,教堂前便是全市商业中心的市场广场——维米尔的杰作《德尔夫特》即在此诞生。
然而,维米尔的生平是怎样的,他的幼年和少年时期是如何度过的,维米尔一生从事过哪些艺术活动,人们没有掌握多少材料。
人们只知道1632年的秋天,约翰尼斯·维米尔出生在荷兰德尔夫特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当过织布工人的老维米尔名叫雷伊尼埃·扬宗,娶妻丁格鲁恩·巴尔塔扎尔。
在他们生下第二个孩子维米尔时,老维米尔正经营着一家“米什兰”客店,并兼做卖画生意。
《站在维金纳琴前的女子》 国家美术馆-伦敦维米尔向谁学绘画?又怎样成为画家的?现存唯一可供佐证的文字资料是一首四行诗。
这首诗的由来是这样的:1654年,德尔夫特发生过一件历史上有名的火药库爆炸事件,画家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当即被倒塌的房屋压死。
这位画家是伦勃朗最有才华的学生,当时已有相当的名望。
他的死于非命,促使他的朋友印刷商人阿诺尔德·邦为他写下一首表示悼念的四行诗:呜呼哀哉,凤凰在熊熊烈火中涅槃!归天的法布里蒂乌斯正处在光荣的顶端,幸而维米尔追踪他的足迹奋力向前,是从他的尸灰里飞出的新凤,高蹈翩然。
历来的维米尔研究者都根据这首仅存的诗,把法布里蒂乌斯与维米尔的关系判定为师生关系。
这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他们两人的画风,特别是在抒情格调上,也确有相似之处。
此外,维米尔还拥有几幅法布里蒂乌斯的作品,这就更使人坚信维米尔是这位伦勃朗高足的弟子。
《吉他手》 现藏:肯伍德住宅-伦敦据推算,维米尔大约在15岁时,即1647年,加入法布里蒂乌斯画室学艺。
经过六七年的勤奋学习,维米尔于1653年12月29日加入圣路加公会,成为正式画师。
同年的4月5日,维米尔娶了一位名叫卡塔里娜·博尔尼斯的少女为妻。
新婚夫妇没有离开父母,仍住在“米什兰”老屋。
披露维米尔艺术生涯的记载虽然是寥若晨星,记录他欠贷、负债的字据却时为后人所发现。
看来,在经济上,维米尔似乎一直处于拮据状态。
到了1672年,维米尔竟不得不盘出父亲遗留下来的产业“米什兰”客店,携妻小迁出久居的老屋(维米尔的许多作品当是在那里画成),而搬到一所小得多的房子里去。
1675年,43岁的维米尔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却不幸过早地溘然辞世。
在1696年5月16日阿姆斯特丹的一次拍卖会上,有维米尔的21幅画。
其中的《德尔夫特》卖价最高,为200荷兰盾。
拍卖清单上还记载着维米尔的一幅静物,现已不知下落,这是很可惜的。
《坐在维金纳琴前的女子》 国家美术馆-伦敦维米尔曾经被人忘却达两个世纪之久,后来才被“发现”。
18世纪的大多数传记作家都把他忽略了。
到了19世纪,注意维米尔的人显然多起来;自20世纪以来,研究维米尔的人就更多了。
以前,维米尔屈尊排在荷兰小画家之列;而今,他的地位扶摇直上,同哈尔斯和伦勃朗并列为荷兰三大绘画大师。
世人何以要对维米尔如此前倨后恭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时过境迁、审美趣味变化、人们摆脱某些偏颇,恐怕其中重要的一条。
然而,关于维米尔其人、其画,大家却始终不甚了解。
维米尔的生平,若明若暗,维米尔的作品,众说不一,对维米尔的评价,至今尚无历史定论。
为此,这位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曾经获得一个雅号:德尔夫特的斯芬克斯。
《基督在在马太和马利亚家中》 收藏:国立苏格兰画廊(爱丁堡)维米尔的生前并不为人所知,但他的作品却不会被人遗忘。
1866年维米尔被法国评论家托尔重新发现。
在维米尔生活的年代里,德尔夫特对他的创作持歧视的态度。
但维米尔死后不久,好几代对绘画感兴趣的富有收藏家认为,维米尔的作品一直有着巨大的价值。
这表现在:无论何时,维米尔为数不多的作品中的任何一幅画,只要面市,旋即引来赞誉且订价颇高。
然而不知何故,维米尔的名字未被收入阿诺德·豪布拉肯编撰的藏画录里,这是一本18世纪编写的有关荷兰艺术家基本状况的手册。
因此,在他死后约150年后,维米尔仍然是一位有争议的艺术家。
《倒牛奶的女仆》1685年 45×41cm 现藏:荷兰 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倒牛奶的女仆》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新的艺术成就。
画家不仅真实精确地描绘出人物所在房间的空间感,而且人和景物都好像沐浴在极度纯净的光线之中,女工穿的裙子的蓝色和上衣的柠檬黄色用得恰到好处,强烈的光感使这幅画的色彩显得特别的明净和细腻,使人感到十分平易、亲切。
与对色彩的选择和对物体尺寸与位置的调整一样,弗美尔经常也把光和影作为一种联系整个构图和静现画面氛围的重要因素。
或许,弗美尔是在观察物体时被它们表面的光与色感动了。
为了捕捉到一种充满灵动感的气氛,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反复描绘光线从窗子射进室内空间后的强度和分布,同时研究不同质地的物体在光线照射下的反映,如果放大观察,他画中的所有受光最强的部分都闪烁着如珍珠般明亮的高光。
表现出了阳光在它们表层上闪烁着的那种迷人的光泽。
篮子、罐子和面包那种发光的特殊效果,看起来已经使它们超越了现实。
弗美尔的用光,关注视觉意象,这是画家对空间的拥抱,表现了冷静和清醒。
他强调用色的丰富,几乎使用了光谱中的所有色彩。
我们惊艳于那一片湛蓝和柠黄的色调,女仆从赭褐色瓦罐中慢慢地倒出的乳白色牛奶,和同样缓缓泻在女仆脸上的温黄光线——时间在这一刻定格。
我们可以感受到超越肉眼所见,富精神性的宁静、满足、专注与生命之美。
为了营造一个静谧的环境,以与人物的性格相协调,弗美尔把光线设计为早晨的和煦之光,这样的光线,会在画面上投下柔和的阴影,而柔和的阴影会减弱背景对读者视线的吸引力,从而使前景的主体形象更为突出,同时柔和的阴影也与人物的温和性格和静穆的姿态相协调,有利于画面格调的统一。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665年创作 44.5×39cm肖像 现藏:荷兰 海牙 毛利斯博物馆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公认为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17世纪的一幅重要油画作品。
自从127年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无意发现后,解开这张维米尔画作的秘密成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目标。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描绘了一位有着天真眼神的年轻少女,她戴着充满异国情调的头巾,双唇微启转头凝望,似乎要说些什么,却又被观者打断。
感谢维米尔,他在光影运用上的非凡才华,让这位少女似乎活了起来,还把我们也拉进画面中,透过她质询的双眼,描绘出她纯朴自然的姿态。
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直白姿态,让作品超脱出时间和空间,获得永生。
在黑色背景的强烈映衬下,对少女脸庞的精致描绘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荷兰黄金时代巨匠维米尔的代表作,是一幅小小的油画,比八开纸大不了多少,油彩都已经干得开裂,但就是这样一幅看似不起眼的小画,却使得许多文人墨客、游人看客在画前欲走不能,是什么在震撼他们的心灵?就是画中的主人公——一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画中少女的惊鸿一瞥仿佛摄取了观画者的灵魂。
维米尔在这幅画中采用了全黑的背景,从而取得了相当强的三维效果。
黑色的背景烘托出少女形象的魅力,使她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光彩夺目。
画中的少女侧着身,转头向我们凝望,双唇微微开启,仿佛要诉说什么。
她闪烁的目光流露殷切之情,头稍稍向左倾侧,仿佛迷失在万千思绪之中。
少女身穿一件朴实无华的棕色外衣,白色的衣领、蓝色的头巾和垂下的柠檬色头巾布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维梅尔在画中使用平凡、单纯的色彩和有限的色调范围,然后用清漆取得层次和阴影的效果。
这幅画另一个瞩目之处,是少女左耳佩戴的一只泪滴形珍珠耳环,在少女颈部的阴影里似隐似现,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
珍珠在维梅尔的画中通常是贞洁的象征,有评论家认为这幅画很可能作于少女成婚前夕。
画中少女的气质超凡出尘,她心无旁鹜地凝视着画家,也凝视着我们。
欣赏这幅画时,观者会很轻易地融化在这脉脉的凝望中,物我两忘。
荷兰艺术评论家戈施耶德认为这是维梅尔最出色的作品,是“北方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神秘,无人知晓这个女子到底为何能散发出如此恬静的微笑,而画家又是在怎样的心情下画下了这样的作品。
《女主人和女佣 》弗里克收藏-纽约维米尔作品大多数描绘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他尤其喜欢画女性的形像和活动。
他流传下来的肖像画中,女性人物有40位,男性人物仅13位。
其油画内容通常是一、两个人在室内劳作或休闲,光线一般从左侧照来。
维梅尔喜用黄色、蓝色和灰色,他对色彩的把握和光线的处理非常出众。
通常布局简单,尺寸不大,但往往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
他使用了以微小的画点组合(点画法),并且善于使用光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