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甘肃白银文化遗址(白银文化艺术节)

甘肃白银文化遗址(白银文化艺术节)

2023-02-18 来源:防火门责任编辑:门窗之家 浏览数:10 门窗网

核心提示:白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人民群众历代传承,形成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医药、民俗、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等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白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白银曲子戏、会宁剪纸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甘肃古琴艺术、白银寿鹿山道教音乐、会宁民歌、靖远民歌、黄河战鼓、背鼓子舞、跳鼓舞、景泰滚灯、五穷鼓、会宁皮影戏、西厢调、孙氏鞭杆、景泰树皮笔画、会宁剪纸、白银剪纸、平川仿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景泰砂锅烧制技艺、会宁石磨炒面制作技艺、平川陶瓷烧制技艺、曹氏中医正骨法、景泰打铁花等2

白银市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境内人民群众历代传承,形成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医药、民俗、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等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白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白银曲子戏、会宁剪纸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甘肃古琴艺术、白银寿鹿山道教音乐、会宁民歌、靖远民歌、黄河战鼓、背鼓子舞、跳鼓舞、景泰滚灯、五穷鼓、会宁皮影戏、西厢调、孙氏鞭杆、景泰树皮笔画、会宁剪纸、白银剪纸、平川仿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景泰砂锅烧制技艺、会宁石磨炒面制作技艺、平川陶瓷烧制技艺、曹氏中医正骨法、景泰打铁花等21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47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236项。
24人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5人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19人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基本建成较为健全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0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银曲子戏0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剪纸0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战鼓04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银剪纸05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皮影戏06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银寿鹿山道教音乐07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鼓子舞08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鼓舞09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穷鼓10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民歌11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中医正骨法12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古琴艺术1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远民歌14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滚灯15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鞭杆16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树皮笔画17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川仿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18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砂锅烧制技艺19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石磨炒面制作技艺20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川陶瓷烧制技艺21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打铁花0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银曲子戏白银曲子戏西厢调小曲始创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完稿于光绪初年(1875年),是集演、说、唱于一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曲艺。
其内容包含了民间故事、文人墨客的爱情悲欢和古代圣贤的告诫等,是反映黄河沿岸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乡土文献资料。
其创始人张海润(字晓霞,1842—1904年)系白银水川镇大川渡人。
作者以元曲《西厢记》为参照,根据当时社会发展走向及人们对爱情、婚姻家庭、世界观、人生观可能出现的新思想和新追求,古为今用,大胆创新,编辑八齣歌舞小曲,冠名《西厢调》。
依次为《游寺》《借厢》《酬韵》《请宴》《递简》《越墙》《拷红》,全剧五千余字,曲调有《南方》《太平》《么曰》《洛江岸》《三朵花》《河南》《越调》《扬州》《闪断桥》《降音》《神仙》等三十多阙,且变换灵动自如,错落有致。
锣鼓、梆子、铙钹等打击器乐的巧妙配合,更使人物显其性格,彰其精神,兴其风采。
《西厢调》启迪了当时民众的新理念和新追求,特别是所传扬的移风易俗、革故鼎新这一思想主题,极大地影响了所在区域不同民俗、不同习惯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
0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剪纸会宁县留有百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悠久的彩陶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民间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类早期用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与今天的剪纸造型方式极其相似。
会宁民间剪纸的风格样式和表现语言都还贯穿和保有来自原始艺术的基本属性,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会宁民间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内涵丰富。
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始终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在不同的使用范围内,体现了民间剪纸综合性、多功能,具有独立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价值。
会宁县曹秀英、张晓霞、刘水兰、王维国、刘伟、田俊堂等为代表的民间剪纸艺人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大展,作品被北京民族文化宫等机构收藏。
1995年,会宁县甘沟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剪纸)之乡”。
0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战鼓黄河战鼓,又名李台黄河战鼓,主要流传于白银区四龙镇双合村一带,是明代成化年间西迁平堡滩的四十八门军户所带所传,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原系与敌人交战时指挥进退、扬威助阵的作战工具,其打法共分三章八节二十二环,结构严谨,富于技巧,随机应变,配合默契;节奏急密而清晰,鼓点紧快而齐整;气势磅礴而威武,声似雷霆而震撼。
从战争动员、准备、埋伏、出击、包围、冲锋、厮杀、肉搏、歼灭、胜利收兵到凯旋而归,把古代一个庞大、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跃然鼓中。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终结,战鼓也随之退役于民间,并逐渐演化成为娱乐助兴的民间活动。
2008年,黄河战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4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银剪纸白银剪纸是以窗花为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剪纸艺术。
白银地区农家窗户格子以不同形式有机巧妙地和建筑结构在一起,形成了农家院落屋舍最具冲击力的空间。
“十三花”“九连灯”五福窗子、八褂窗子、棋盘窗子等不同的门窗格子具有不同的美好寓意,体现出们追求稳定和谐及清新明快的审美观念,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形式化、意象化和符号化。
白银剪纸艺术集中了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技术”中的精华和智慧,最重要的是这种审美趣味作为一种集体意识深深扎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影响于人们的行为之间,构成了这个区域民众的审美基础。
目前白银民间剪纸还以某些初始的基本形态流传于民间,并在不断变革的文明渗透中显示出独立顽强的生命力。
05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皮影戏皮影戏始于汉代,成熟于宋初。
会宁皮影戏在明清时最为盛行,是一种用牛皮剪制形象并借助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进行表演的戏曲形式。
会宁传统皮影戏唱腔独特,主要为灯影腔,还有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白口等唱腔。
会宁皮影戏人物众多、形态各异、色彩艳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会宁皮影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流程较长,有“大线子”“小线子”两种,道具有头梢、线子、桌椅、房屋、庙宇以及其它砌末道具,雕绘工艺精致,造型逼真。
会宁皮影戏现存剧本300多册,140多个剧目。
皮影演唱剧本主要由老艺人口传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艺人呕心沥血的结晶。
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报应类、英雄人物的传奇类以及反映孝道仁义的家庭婆媳、妯娌之间关系的伦理类。
06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银寿鹿山道教音乐寿鹿山属于祁连山东段南北分支的南支山脉,位于白银市景泰县境内,是我国西部较早期的道教活动胜地。
寿鹿山历代修寺建庙,香火不断,道乐高奏,历代薪火相传,承袭绵延,各观道乐留存曲目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经卷存量有数百本之多,且有大量早清时期线装木刻版本,使白银市成为道教音乐蕴藏丰富的地区之一。
现今道教音乐班社主要活跃在景泰县寿鹿山周边地区。
寿鹿山道教属正一道天师派,寿鹿山道乐曲调稳健凝重、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为歌、乐一体的鼓吹乐,是一部存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音乐。
07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鼓子舞背鼓子舞是以鼓为道具的集体男性舞蹈艺术,它粗犷豪放、节奏鲜明、载歌载舞,具有 唱、扭、跳的特点 。
与兰州的太平鼓、武威的攻鼓子、天水的旋鼓并称为甘肃的四大名鼓。
据说“天将雨而商羊舞”,人们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模拟 “商羊”屈其一足,击鼓歌舞,果然普降大雨取得丰收,这种舞蹈具有鲜明的祭祀特征。
它的动作具有模拟性,屈其一足,独足着地跳动,是背鼓子舞表演当中的动作灵魂。
模拟舞蹈的原始形态,大多是反映本民族从事的经济生活,并受到早先图腾崇拜的影响。
背鼓子舞反映出的图腾是神鸟“商羊”。
人们世代相袭,赋予这种动物以神异的功能。
这种“青龙头,黄龙翼”独足起舞的神鸟能兴云降雨,庇护众生。
舞蹈者头插象征鸟头和双翼的纸花,屈足蹦跳,鼓面朝天呼号等动作古朴、单纯,有较强的象形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这些带有模拟性的舞蹈动作,经过历史的洗礼,成为代表当地民众审美特征的舞蹈语言。
在模拟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他们的理想、愿望,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信仰追求。
08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鼓舞跳鼓舞是一种以鼔为道具的民间舞蹈艺术。
该舞蹈流传已久,与当地庙会文化相结合,不断发展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从其表现的内容,展现的形式和舞蹈的服饰等方面看,都突出表达着一种英武神威的气概和对英雄的敬仰,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英雄鼓”。
其舞蹈动作欲左先右,逢开必合、舒而不缓,紧而不乱,技巧律动顺畅畅,一气呵成。
击鼓讲究“劲”的运用, 以击鼓的动作为潜在的节奏,分出整个舞蹈动作的强弱、 顿挫、缓急配合各种队形队列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感。
跳舞的表演追求形神兼备,既要求表现出古代英雄的神武气概,又要酣畅淋漓,彪悍洒脱,富有韧性,富有戏剧美感是他们追求的艺术标准与效果。
跳鼓舞是人们尚武精神和民族豪壮情怀的集中体现,是当地民众对英雄的热情礼赞。
舞蹈的重点是展示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黄盖与蜀国大将张飞精忠报国,奋勇雄健的英雄气质。
它不是故事的讲述,而是对英雄尊崇与敬仰,是广大民众民族情怀的抒发。
09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穷鼓五穷鼓(又名白银太平鼓),发祥于黄河上游的白银区水川镇桦皮川村。
流传于黄河中上游的兰州、皋兰、靖远一带。
始于明朝洪武年间,盛于清朝和民国时期。
是沿黄一带百姓在年节闹社火时表演的一种驱邪除妖、祈求平安丰收的打击鼓乐。
因这种活动每年开始于正月初五,北方一带称初五为“五穷”,故名“五穷鼓”。
 “五穷鼔”的创始人系元末明初桦皮川人李鉴。
据《李氏家谱》载,明初,鉴追随大将徐达镇守武威,任参将。
因长期与来自安徽的明军将士为伍,逐渐熟悉军中士兵娱乐时的鼓乐节奏和击打法。
省亲时,鉴看到当地父老在正月初五举行送“五穷”祈祥瑞的社火活动,随将军中学得击鼓技术传授于乡亲,并出资制作长鼓28筒,组织起第一支社火队伍。
后渐在桦皮川村及周边地区传开。
“五穷鼓”的打法有其自身特点:急缓有度,刚柔并举,鼓声的浑厚雄壮和表演的多端变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而鼓头在指挥队伍时的精彩武术表演更是锦上添花,较之其它鼓乐更具有表演性和观赏性,深受沿黄一带老百姓的喜爱。
“五穷鼓”是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考证黄河流域文化生活、民俗礼制和鼓乐发展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10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民歌会宁民歌是会宁人民在世代生存和抗争中充满才情与机智的创造,语言明快朴素,诙谐自然,充满生命的活力是由会宁人民口头创作。
会宁民歌种类较多,有会宁山歌、社火小曲、蜡花小调等;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民间歌谣,又有民间传说和生产劳动的场景记述,还有民俗、传统伦理道德和世俗人情的描绘;表演形式多样,既有一个人的独唱、两个人的对唱,还有集体合唱;既有歌,又有舞蹈,还有乐器伴奏。
会宁民歌花开遍地,各乡各村镇的民歌以多姿多彩的风貌,表达着劳动人民的悲欢离合,抒发着劳动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渗透着劳动人民的爱和恨,包含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态度和地理环境等。
因此,民歌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活化石。
11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中医正骨法曹氏中医正骨法是流传于会宁地区的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中医骨伤疗法,历史久远,技法精湛,疗效显著,有很高的医学价值。
曹氏中医正骨法和会宁人民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明确传承谱系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
曹氏中医正骨法在充分运用传统中医望、闻、问、切诊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诊断方法--望、比、摸三法。
讲究摸其外,知其内,轻摸皮,重摸骨、不轻不重摸肌肉。
不用X光拍片透视,完全靠手摸心会,就能准确知道那块骨头有问题。
即:知其体相、知其部位、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及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按摩推拿。
施治过程讲究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12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古琴艺术以“张氏古琴”为代表的甘肃古琴艺术是西北地区仅存的,有完整传承脉络的古琴文化之一。
它以古琴这种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为载体,经张氏六代传承,集家族人文修养、琴学理论、古琴曲谱、弹奏方法与乐理、古琴样式、斫制技艺、家传古琴曲目及传习为一体,成为地方传统文化之瑰宝,以其历史久远,文献丰富、内涵深刻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靖远素有“弓刀铠胄之乡,文献礼乐之俗”。
靖远张氏自先祖张珍、张炳南二公秉承谦虚古雅家风,代代以教书育人为业,“琴、诗、书、画”传家,一脉雅音从未间断。
1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远民歌靖远民歌是甘肃省人民政府2013年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千百年来生息在靖远土地上的人们好歌善咏,流风余韵,至今尤有存者。
靖远民歌传承人李振荣自而立之年就对当地民歌保有浓厚兴趣,从三尺讲台到走出书斋面向社会发掘推广优秀民族民间音乐,四十年间,五音六律,朝夕寤寐,将学问和才情都融入到对地方民间艺术的浓烈热爱当中。
靖远民歌生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环境,这里地域条件得天独厚,民风淳朴。
从古至今,在本地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了靖远人们自娱自乐和对生活的宣泄。
其中包括:反应忧伤的、郁闷的;快乐的、爱情的以及劳动号子和信天游等。
其内容不乏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4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滚灯滚灯,顾名思义,即为地上滚动的灯。
景泰滚灯俗称滚花灯,是景泰传统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明长城一线设烽火台传递军情,昼夜分别用狼烟和灯火进行通讯。
后来讯号灯流传到民间,逐渐由手执变为就地滚动,形成了 “从古老城墙上走下的舞蹈”——景泰滚灯。
每逢重大节日,当地老百姓便组成威武雄壮的滚花灯队伍,只见灯舞如花海、人走如龙腾,声势浩大、气冲霄汉。
15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鞭杆孙氏鞭杆属短器械类, 据史料记载,远在古旧石器初期,处于原始群的人类为了生存,迫于狩猎、自卫、防御同类与野禽猛兽的侵袭,在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出现了棍棒、石器等简单武器。
明代设靖虏卫,一大批军户迁籍入卫。
军户大多以武功传家,子孙习武,咸欲效命疆场,博取名位。
明、清两代曾出武进士21人,武举人100多名。
武术成为当地民间重要的活动蔚然成风,每逢节庆,移民屯耕诸乡村选拔英武少年,身着武服,手持鞭棍,携武庙雄狮沿街串巷,挨家挨户表演,意为驱灾除病,保国民康泰平安,农事风调雨顺,谓之“打五穷”。
这样的活动为鞭杆的普及和传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成为承载人们爱英雄,敬忠义、好武术的民俗活动和精神传统并绵延至今。
16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树皮笔画景泰树皮笔画起源于明清时期。
景泰树皮笔画创始人本为民间绘画艺人,因受木匠漆画棺木、砖匠镂刻花板、花砖的启迪,尝试刮削沙枣树或老榆树的树皮、木条做笔,以研磨加工锅墨做墨,从而产生了树皮笔画这种独特的绘画技艺。
花鸟、人物、山水、艺术字等树皮笔画作品工整严谨,笔锋刚劲有力,具有较强的质感;其绘画风格独特,将抽象的民俗意愿进行视觉转换,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祈求图形化、艺术化。
树皮笔画扎根于民间乡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中国式的“素描”。
市级传承人李尚秀、李尚仁、李尚义三兄弟,常年从事树皮笔画创作活动。
2017年10月,景泰县文化馆申报的景泰树皮笔画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川仿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平川区历史上留有许多工程大、艺术精的古建筑,都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反映了地方民众创造才能的高度成就,象征着民族的优良传统。
据史料记载红山古寺、屈吴山、北武当山等名胜古迹自汉代以来多修寺建庙,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以高维宋为代表的建筑工匠在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艺术装饰、建筑传统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发明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我们今天应当继承的一份宝贵财富。
他们利用自然,顺应自然和缔造自然的独特手法独具匠心的建造亭榭、游廊、殿阁以及林木、花草、假山等等,使之千姿百态,彼此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充满诗情话意。
仿古建筑群力争形成自然山、水、林、泉之美,达到“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意境。
18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砂锅烧制技艺景泰砂锅制作最初产生于明代。
明代末年,宽沟窑匠发现了芦阳镇西关村有便利的烧窑条件,便举家迁徙于此,广招门徒、开窑制器,逐渐形成了景泰特有的砂锅制作行业。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名的砂锅制作作坊有司家窑、康家窑、郝家窑、张家窑、王家窑等。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队停烧私窑,集体兴建窑场,组织匠人定期烧造。
当时共有大窑场7个,砂锅窑数十孔;一架火两天两夜,(点火至熄火为一架)烧制400多套砂锅。
窑场上常常灯火通明,炉火熊熊、热火朝天,夜空被烧红半个天空。
在饱受饥荒的年代,制作砂锅成为了旧时景泰人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
几乎景泰全县人口,均有过“肩背砂锅换粮食”的艰辛经历:许许多多的青壮年人甚至是小小少年,到西关打上价廉物美、保温耐烧的砂锅,远走定西、武威、中卫、靖远等周边地区,用砂锅换取粗米、杂粮,背回家里养活妻儿老小,以此艰难地渡过饥荒。
曾经的景泰砂锅,给了千万个家庭生活的希望,救活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沉淀为景泰人民的生活记忆。
19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石磨炒面制作技艺会宁县作为"中国小杂粮之乡",杂粮品种多样,其中传承最为悠久的食谱之一便是会宁石磨炒面,李家“老作坊”石磨炒面,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历逾百年,辈辈相传,以传统原生的手工滋育着这个家族乃至周边两百多公里的乡民们。
在1936年红军长征路过会宁时,也为饥肠辘辘的红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会宁石磨炒面的主要配料为莜麦、黄豆、胡麻、良谷米、荞麦米、高粱米、糜子米、小扁豆、苦杏仁、核桃仁、大枣、枸杞、白芝麻、八角香、小茴香、 麻仁、土蜂蜜等,所含营养丰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大有裨益。
李遵义遵循传统工艺,经过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多次优化配方,创新和发展了“八宝炒面粉”,得到了食客们的好评和肯定。
在李氏老作坊传承人的发扬下,“发滋瑞牌”八宝炒面粉,已经连续十二年保持“甘肃名牌产品”称号。
2017年入选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川陶瓷烧制技艺平川区是中华民族陶瓷制造业的发祥地之一,属马家窑文化范畴。
据考古推断,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平川境内就开始烧制陶器,陆续发掘出一些灰陶和彩陶。
唐宋以后,陶瓷业工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陶瓷产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到了明代以后,随着甘肃人口大量增加,陶瓷产品销路转旺,陶瓷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声闻西北的格局。
现存较好的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磁窑的陶瓷生产遗迹,建于清代。
因当地有充足的水源和丰富的陶土、煤炭资源,清代末年,磁窑的陶瓷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当时,民间烧制陶瓷的窑达到了20多处,主要生产大缸、坛子、黑碗等粗瓷产品。
由于陶瓷产业的带动,磁窑很快发展成为以陶瓷为中心的日用品及建材的综合集镇,商贾云集,繁荣一时。
解放后,原国有企业靖远陶瓷厂在磁窑建成投产,使磁窑的陶瓷生产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成为限制平川陶瓷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972年,靖远陶瓷厂从磁窑搬迁至现在的平川城区,在完全传承粗瓷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了日用瓷、卫生瓷、墙地砖,产品畅销西北五省区,职工达3000多人。
21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打铁花打铁花是流传于白银市景泰县的传统习俗之一,它是古代的原始“烟花”,也是景泰人民群众创造的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
景泰打铁花传承久远,盛行于明清时期,是景泰传统的民间风俗。
明万历年间,景泰被蒙古鞑靼部落占据。
万历二十七年,明庭驱逐鞑靼远遁贺兰山以北,构筑了新边。
张正胜的先祖张铁蛋以兵户戍边,由山西移驻景泰之芦塘堡,为随军铁匠,专事制造兵器和修补农具,有一手“打铁花”的绝活。
景泰 “打铁花”习俗,俗称“花会”。
每逢佳节,张铁蛋以炼铁炉、风箱为工具,以生铁、焦炭、木屑为原料,将通红的铁水打向夜空,散成花束,宛若流星,伴有歌词,与群众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祈祝丰年,天随人愿,遂将这一活动代代延续了下来,演变成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年节视觉大餐。
曾经盛况空前,每逢表演县城群众倾城而出,方圆数里群众扶灯赶路,观看漫天烟火红花,打铁花习俗一时达到了历史高潮。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白银乾坤化工有限公司(白银乾坤化工有限公司怎么样)
阅读下文 >> 白蛇的disc(白蛇这个故事)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7347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