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沅陵:力推六种扶贫模式强化责任,做到“四个落实” :一是落实到每级, 县与部门、 乡镇、驻村工作队, 乡镇与村(社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所有县直单位与贫困村结对帮扶。
二是落实到每件,建立精准识别和脱贫退出机制;建立驻村帮扶机制,实现 170 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建立刚性考评机制,把扶贫工作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开展年度脱贫攻坚述职评议;建立警示约谈机制。
三是落实到每项,把贫困人口减少、贫困村摘帽、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等各项指标明确具体要求,确定责任主体。
四是落实到每人,人人接受考核。
强化工作保障,做到保障机构、保障人力、保障政策、保障投入“四项保障” 。
设立 21 个乡镇扶贫工作站,分别配备 3 名专(兼)干,有专门办公场地。
各贫困村由驻村工作队长任第一支部书记。
为县扶贫办增加 8 个编制,配备 27 个乡镇扶贫专干,公招 23 个乡镇金融扶贫专干。
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地方财政收入的5%, 设立扶贫专项资金,用于精准扶贫。
国土、林业等部门对土地使用、项目实施等提供政策优惠。
全年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 3.66 亿元,用于发展扶贫事业。
强化举措创新,探索“六种模式” :一是农村电商扶贫。
探索了“精准扶贫 + 农村电商 +土货进城”模式。
二是产权交易扶贫。
探索了“农村产权抵(质)押进入资本市场”模式。
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实现农村资源资本化。
三是利益联结扶贫。
探索了“龙头企业 + 贫困户 + 村集体”模式。
四是金融创新扶贫。
探索了“国开行统借统还贷款、农商行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产业信用协会贷款、产业大户担保贷款、农村资金互助贷款、中和农信小额信用贷款”6 种模式。
五是易地搬迁扶贫。
探索了 “易地搬迁 + 产业融合”模式。
六是兴办旅游扶贫。
探索了“旅游景区 + 农家乐 + 土特产”模式。
2015年实现了全县17个贫困村摘帽,减少10%;贫困人口减少2.65万人,减少25%。
辰溪: “12 个到村到户”成重要抓手主动谋划,从顶层设计入手,把“12个到村到户”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配套制定“2+12+4”个文件,其中: “2”是顶层设计方案,“12”是到村到户的具体措施,“4”是保障措施。
明确自今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不少于 2000万元资金用于脱贫攻坚。
围绕军令状 “指挥棒” ,坚持“抓书记,书记抓” ,以“一进二访”活动为载体,有效带动全县 1.1 万名干部职工 (含教师)结对帮扶贫困群众。
四级联动,在全市率先创新建立了县、乡、 村、 组 “四级联动” 精准脱贫工作机制。
做到“四建立四落实” :建立组织体系,县设扶贫办、乡(镇)设扶贫工作站、村设扶贫小组、组设扶贫指导员,通过构建四级组织体系,落实齐抓共管;建立台账体系,建立红、蓝档卡两本总台账及 8 本相关台账,其中蓝卡台账体现已脱贫情况,红卡台账体现未脱贫情况,落实精准管理;建立例会制度,落实动态管理;建立考核机制,实行月督查、季调度、半年考评、年终考核制度,落实工作责任。
突出产业,推行了“X +产业项目+金融+农户+服务”的产业扶贫模式, 其中X包括企业、协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
截至目前,全县共计 6098 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整体推进,创建火马冲镇照顶界村生态移民新模式,提出“1 + 2”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1”即在县城实施集中安置,规划建设 1000 户移民新村; “2”即实施 2 项分散安置,乡村因地制宜引导贫困群众在集镇或本村内易地搬迁,鼓励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到县城购买商品房,县财政实施“以奖代补”扶持。
着力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集中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并将全国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和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全部安排到贫困村。
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手段推动金融扶贫。
2015 年,辰溪县整体脱贫 19235 人,14 个贫困村摘掉“穷帽” ,贫困发生率降至 11.3%。
溆浦:精准扶贫落实处明确“谁来扶” 。
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 的 扶 贫 攻 坚 领 导 小组,明确县委专职副书记专抓。
将县扶贫办升格为正科级。
全县所有乡镇设立扶贫开发工作站,核定编制安排经费。
从 2016 年起按贫困人口每人 5 元标准安排扶贫工作经费。
全县 177 个贫困村全部安排了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共派驻扶贫工作队员 373人,层层签订责任书。
瞄准“扶持谁” 。
复查复核贫困对象,清退不符合条件的 7543 户 23355 人,补录符合条件的 4294 户 14033 人,贫困村识别准确率达 100%,贫困人口识别率达99.6%。
开展“一进二访”活动,全县 13863 名党员干部共走访贫困户17458 户,帮扶贫困人口 5 万人,送去帮扶资金 261 万元。
落实“怎么扶” 。
实施“五个一批” 、 “六个精准” 、 “十个到村到户”工程,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 2.2 亿元,实施产业开发、基础设施等项目 216 个。
各工作队编制驻村帮扶工作三年规划,确定各类扶贫项目 572 个。
2015年共完成各类项目 259个。
依托龙头企业,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帮扶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
建立电商公共服务县级平台和电商乡村服务站点,落实《溆浦县金融扶贫实施方案》及《溆浦县贷款贴息及风险补偿操作管理办法》 。
用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启动“裸露山体生态复绿”五年行动。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职业学历教育贫困学生补助、扶贫产业贫困农户技能培训”全覆盖。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低保保障率由 2012 年的 5.7% 提高到现在的 9.6%。
深入推进县乡公路断头路“三年清零”行动、农网改造“三年清零”行动、移动信号全覆盖“两年清零”行动。
探索“如何退” 。
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退出机制,实行台帐管理,严格评估,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群众认账。
2015 年实现 18 个贫困村 3.55 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10.5%。
麻阳:金融产业扶贫系列创新全国推广坚持书记县长亲自抓,把脱贫攻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以“五个一批”到户到人扶贫攻坚计划和扶贫攻坚到村“十大工程”为抓手,强化8 大保障措施,明确了攻坚战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建立扶贫工作专项督查制度和分类考核办法。
每名脱贫人口落实了一项产业扶持措施,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
整合资源,争取政策项目,促成了扶贫小额信贷、国开行贷款支持贫困村机耕道建设、农发行贷款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等优惠政策在麻阳落地实施。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开展扶贫经济组织认定 76 家,全县扶贫经济组织带动 4000 多户贫困农户发展扶贫产业,合作的贫困农户实现人均增收 3000 元以上。
整合扶贫资金,坚持“统一规划、渠道不变、集中投入、各计其功”的原则,2015 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 4037 万元、整合部门资金 9260 余万元投入扶贫开发。
建设精锐队伍,县扶贫办新增领导职数、干部编制;成立乡镇扶贫工作站 18 个,配备专干,解决经费;实现 106个贫困村干部驻村全覆盖,工作队长挂任驻点村第一书记。
全县 6015 名干部参与 “一进二访”活动,提拔吸收扶贫优秀人才。
金融产业扶贫系列创新全国推广。
探索出了以“一授二免三优惠四防控”为主要特征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制度,保证了贫困农户也能有尊严的获得信用贷款。
2015 年,全县完成 24327 户贫困农户信用评级,占贫困农户总数的 100%,授信金额 4.65 亿元;通过政府 1000 万元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换来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1.06 亿元。
推行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质押贷款。
2015 年 12 月 27日,麻阳获准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这是一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
2015 年,麻阳全县减贫17480 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 20.3%, 20 个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降到 4% 以下,占全县贫困村的18.9%。
新晃 :“保”“带”“改”“迁”“帮”“助”全面推进精准责任,健全工作机制。
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县脱贫攻坚工作组主要领导;出台扶贫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系列文件,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与乡镇签订《减贫责任状》 ,将督查和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精准识贫,实现帮扶全覆盖。
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五清” ,并通过复核及“回头看” 。
对贫困村建档立卡做到“六有” 。
“一进二访” :全体县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乡镇;109 个贫困村分别由省、市、县、乡(镇)派驻工作队进行结对帮扶;全县领导干部按照处级、科级和一般干部分别在联系村帮扶 10 户、8 户、6 户贫困户 , 实现贫困对象帮扶全覆盖;组建 97 支扶贫队。
精准施策,创新脱贫机制。
抓好“保”字。
“保命”提高低保兜底标准,将孤寡和留守特殊生活困难人员纳入关爱对象并给予关爱补贴。
“保医”落实新农合政策,对低保户参与新农合给予全免或部分减免,自主出台并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二次补偿政策。
“保学” ,在全国率先实施“免费午餐” 、“营养午餐”计划,切实落实“两免一补” 、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
抓好“带”字。
村支两委带头引导发展产业;发展园区经济,农民工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脱贫; “公司 + 基地 + 农户”方式、 “大户 + 散户”模式带动发展产业。
抓好“改”字。
改善基础设施、实施安居工程、改善水利条件、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抓好“迁”字。
实施搬迁扶贫,推进县城扩容提质。
抓好“帮”字。
与国家开发银行和县农商行开展金融精准扶贫项目合作。
抓好“助”字。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力扶贫工作。
全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5 亿元,同比增长 20.4%,实现 12660 人稳定脱贫,11个 贫 困 村 脱 贫 摘 帽, 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6003 元 , 同比增长11.3%。
芷江:在 “落实落细落小” 上下功夫因村派人精准。
对 95 个扶贫村都安排了 1 名县级领导联村,2个以上县直部门为后盾单位进行帮扶,设立乡镇扶贫工作站,安排扶贫专干。
在省、市派出 12 支工作队的基础上,安排了县级驻村工作队 83支。
实施基层党建 “规范提质工程” ,推进了 31 个软弱涣散村(社区)整顿转化,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78个,消灭集体经济空白村 56 个。
扶贫对象精准。
结合“一看五评法”识别体系,经过两次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县、乡、村帮扶责任人反复核查,共清理出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 2742 户10091 人。
各乡镇、村整理贫困户识别成套资料,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帮扶台账和减贫计划。
措施到户精准。
制定了 1 个县规,28 个乡规,303 个村规,15270 张脱贫致富卡。
将各项扶贫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并签订责任书,规定时间完成。
去年共实施扶贫项目 281 个,其中帮扶到户到人186 个。
结合“一进二访” ,全县 4200 名县乡干部对所有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共下到乡村走访 3.3 万人次,为贫困户制定帮 扶 措 施 1.8 万 条,切实做到了“五清楚、六必记、七到户” 。
项目落实精准。
强力实施“五个一批”和“十个到村到户”行动。
资金使用精准。
高度重视资源整合,从财政资金、行业资金、金融资金、社会帮扶、群众自筹五个方面扩大扶贫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