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老祖宗的东西,看明白了吗(老祖宗是指家中的谁)

老祖宗的东西,看明白了吗(老祖宗是指家中的谁)

2023-02-18 来源:断桥铝门窗责任编辑:门窗加盟 浏览数:4 门窗网

核心提示:坐标:辽北铁岭市昌图县前双井镇(宇宙的尽头、昌图的大海上)住房条件的改善,映射着时代的变迁。最初的住宅——蒙古包清朝嘉庆年间以前呢,昌图前双井这疙瘩在柳条边的外边,是内蒙古科左后旗的牧场,地面上只有蒙古族的老百姓。清朝初年,蒙古族是住蒙古包的,没有建房的习惯。当时的蒙古包用交叉摆放的细木杆做成骨架,骨架的内外两侧,用毡子、畜皮覆盖,形成密闭的墙壁。顶部的正中央有个大孔,用来采光、通风、疏散烟气。门一般朝南或东南开,没有门板,挂上用毡子或畜皮做的门帘。蒙古包的结构简单,拆解后可以运走,在新的地点迅速组装起来

忆苦而思甜5:老祖宗都住什么房子

坐标:辽北铁岭市昌图县前双井镇(宇宙的尽头、昌图的大海上)住房条件的改善,映射着时代的变迁。
最初的住宅——蒙古包清朝嘉庆年间以前呢,昌图前双井这疙瘩在柳条边的外边,是内蒙古科左后旗的牧场,地面上只有蒙古族的老百姓。
清朝初年,蒙古族是住蒙古包的,没有建房的习惯。
当时的蒙古包用交叉摆放的细木杆做成骨架,骨架的内外两侧,用毡子、畜皮覆盖,形成密闭的墙壁。
顶部的正中央有个大孔,用来采光、通风、疏散烟气。
门一般朝南或东南开,没有门板,挂上用毡子或畜皮做的门帘。
蒙古包的结构简单,拆解后可以运走,在新的地点迅速组装起来,便于牧民流动迁徙。
蒙古包的骨架蒙古族也住了房子——崩崩房最迟到清乾隆年间,科左后旗的蒙古族出现定居的习惯,不再住蒙古包了,开始住土木结构的“崩崩房”。
这个“崩崩房”,外形和蒙古包很像,也是圆形的,但它的墙是用土坯垒的,屋顶苫盖茅草用来防水。
通俗点讲,非常像20世纪80年代的粮囤子。
清朝中期昌图蒙古族定居时住的“崩崩房”“闯关东”住的房子——马架子清嘉庆年间,前双井这一片放垦了,大量“闯关东”的汉族群众到这来定居开荒。
“闯关东”的人初来乍到,几乎一无所有,方圆几十里也没什么屯子,借宿都没地方去。
所以当时只能就地取材,砍树丫子搭“马架子”居住。
闯关东的人们在途中搭“马架子”居住。
20世纪80年代农村看瓜地时还搭“马架子”“马架子”一般半人多高,用树丫子搭成三角形的框架,外面苫上树枝或茅草,形成封闭的内部空间。
马架子能遮阳、避雨,但内部空间狭小、低矮,也无法抵御较大的风雨和野兽,只能作为“闯关东”刚落脚时的临时性住所。
现在前双井镇还有三个屯子叫“四马架”“前六马架”“后六马架”,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比“马架子”高级一点的房子——窝棚马架子毕竟是临时住所,闯关东的群众在双井子站住脚后,就选择地势高、朝阳的地方盖“窝棚”居住。
比“马架子”高级一点的“窝棚”,也叫“地窝子”。
特征是单面或两面山墙,有门无窗窝棚的形状像放大了的马架子,用土坯或木头垒成南北两面山墙,在南山墙上开出入门,东西两面没有山墙,直接铺檩子和椽子,并在外面苫盖茅草做防水。
由于窝棚一般建在半地穴式的地基上,所以又叫“地窝子”“地窨子”。
这种土木结构的窝棚,能抗御大风大雨和野兽,室内空间也大,比马架子强多了。
前双井镇有很多自然屯以“窝堡”命名,如前赵家窝堡、国家窝堡、李家窝堡、烧饼窝堡等等,这些“窝堡”,就是二百年前“窝棚”的别称。
四面都有墙的房子——土平房、土草房窝棚有个缺点,就是地基太矮,没有窗户,所以屋里空间不足、并且潮湿、阴暗。
在窝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四面都有墙、在南墙上开窗户的土坯墙平房(土平房)和土坯墙草房(土草房)。
土平房的屋顶为弧形,中间比两边略高,用于排出屋顶的雨水,俗称“滚水”。
屋顶每年抹一次泥做防水,为提升防水性能,在泥中拌盐,晒干后屋顶结实变硬、不长杂草。
土草房一般是起脊式屋顶,上面苫盖茅草、芦苇、谷草做防水,每三五年换一次草,以免腐草漏水。
土平房和土草房按出入门的位置,分为“钱搭子”和“口袋房”两种。
出入门和厨房在正中央、卧室在两侧的,叫“钱搭子”房;出入门和厨房靠东山墙,卧室在西侧的,叫“口袋房”。
清末的“土草房”。
从样式上看,属于“口袋房”。
从清末到20世纪60年代的一百多年间,土平房和土草房是前双井的主流住房形式。
姗姗来迟的砖瓦房解放前,前双井地区只有极少数地主、富商家庭,才有能力盖青砖砌墙、屋顶覆瓦的砖瓦房。
20世纪60年代,前双井的民宅开始从土平房、土草房向砖瓦房过渡。
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没办法一步到位盖全砖全瓦的房子,就出现了一些介于土平房和砖瓦房之间的过渡类型。
如有的在房子四角砌上砖垛,墙体仍是土坯墙,这种房子叫“四角硬”。
有的在土坯墙外包上一层砖,叫“半生半熟”。
有的是三面土坯墙,正面(南面)是砖墙,叫做“一面青”,等等。
土平房向砖瓦房过渡的类型——土瓦房。
墙体仍是土坯墙(土砖),屋顶覆瓦到1988年底,前双井子乡总计5568座民宅中,高脊砖瓦房占65.4%、砖平房占5.5%,两下合计占70.9%,砖瓦房已经占据主流。
2000年后,各村屯的民宅均已是高脊砖瓦房。
特别是2010年后新建的高脊砖瓦房,均采取垫高地基、外墙瓷砖贴面、屋顶覆琉璃瓦、安装塑钢门窗、安装铁艺围墙、院内铺水泥甬道样式,居住舒适条件不亚于城镇楼房。
现阶段主流民宅——高脊全砖瓦房。
琉璃瓦、贴瓷砖、塑钢窗财富和实力的象征——楼房在古代,楼房是城镇才有的建筑,往往是身份、地位、财富、实力的象征。
从清嘉庆年间解禁放垦到1986年的150多年里,前双井地区没有楼房。
1987年,信用社在镇街建成二层办公楼,群众称为“银行楼”,这是前双井历史上的首座楼房,标志着前双井进入楼房时代。
1988年,在村屯首次出现了独门独院的二层住宅小楼,代表着农民真正富裕起来了。
截至2021年底,前双井镇共有楼房48栋,其中36栋位于镇街,12栋在村屯。
富裕农民盖的二层住宅小楼作者简介:80后,历史、文学、地图爱好者。
生于吉林,长于辽宁,求学于黑龙江,读点书,写点字,画画图,走走路。
年逾不惑,平凡生活,争取高质量地再活三十年,亲眼看看中国梦是什么样子。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古代房屋名称什么什么阁(古代楼房种类)
阅读下文 >> 关于无窗房间的解释(无窗的房间有什么坏处)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7312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