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臬.png)
文/谢昌明长沙老城区的解放路原名中正路,始建于1937年,1949年为庆祝长沙和平解放,更名为解放路。
后历经改扩建,路面拓宽,路线延长,现分为东、中、西三段,为4.7公里,几乎与五一大道等长,同为长沙的东西向主干道。
臬后街,长沙百货批发中心解放西路东起芙蓉中路,西止湘江河边,长1.2公里,其西段东起司门口即黄兴南路步行街或黄兴广场,西止于湘江风光带,这才是真正有魅力的解放西。
它与坡子街、三王街、太平街及五一广场聚合成长沙的不夜城和网红打卡地。
凌晨堵车,深夜排队吃夜宵,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早晨锣鼓喧天的河边头……城市活力四射。
解放西路西段(黄兴中路以西)在上世纪末前是臬后街、围墙背、原市公安局大院部分、火后街北部、半条三王街、朝阳巷、金庭里、朝阳里、福胜里、福胜街部分、太平街部分、木牌楼、木牌巷、小金线巷、福临街、福临巷等金线街南部的街巷、下河街和义码头的领地。
1986年区域地图,原臬后街区域现解放西路黄兴中路至三王街段(原为臬后街)臬后街东起司门口,西止朝阳巷,长251米、均宽6.4米,先为麻石路面,后改沥青路面,门牌号码1一117号,曾隶属坡子街办事处八角亭居委会。
此街因位于康熙七年(1668年)臬司赵日冕建臬台衙门的后边,故名臬后街。
1971年与朝阳巷合称朝阳街,1981年复名臬后街,老住民习称臬围后。
臬后街不太长、不太宽、不太直,与黄兴路、解放路大马路极不相称。
1948年程潜主政湖南时,拓宽了黄兴路上八角亭这段马路,拉通了黄兴北路。
据说他还有将臬后街拓宽和往西拉通中正路的规划。
民国时期,臬后街店铺较多,以经营京花、戏装、百货批发为主,为百货批发一条街。
全街包括住户不过百多个门牌,经营百货批发的大小商铺却曾达60多户,为长沙的百货批发中心。
开设于八角亭的太平洋百货庄,黄兴中路上店面零售,臬后街东口北侧的仓库专营批发,与后进打通,批发零售连成整体,故生意兴隆。
大德昌百货批发号,是省内百货批发巨头,在臬后街设店经营大百货,朝阳巷设店经营小百货。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驻有五金工具厂、三湘五金厂、打火机厂、铰链厂、惠民电池厂、泥木工具厂、制帽厂、百纺针棉批发部、副食品公司等单位。
从司门口到西倒脱靴巷早年站在位于老解放路与黄兴路T字路口,即司门口的那个交警指挥台和亭,朝西望去20多米处除有一口两眼水井和一间平房外,并不见臬后街的正街,须直走再右转朝西便是。
南侧往西40多米处的L形带电网的4米多高的围墙,绕长125米、均宽5.4米的围墙背全部和火后街、双井巷、保安巷的部分,正门开在黄兴南路西侧内进20多米而形成区域,曾是民国的全省警务处和省会警察厅,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沙市公安局和国家安全局的驻地。
围墙内的山头上树木葱茏,立有一个方形塔,塔高七、八层,截面五尺见方,叫警钟楼,报警用。
围墙中部开了一张门,常年关闭,只作应急之用。
五金工具厂的办公室紧贴水井西,生产车间在街的北面。
1965年我曾在该厂学工劳动一周,在门口砂轮前打磨半成品的砌刀,里面火炉前两个工人在打铁,叮叮当当的……往西几家是铰链厂,街南面是生产车间。
好几台冲床,同时开工时咚咚锵锵的噪音很有节奏感。
街北面是该厂的食堂和办公室,有台电话机装在木盒子里,我偶尔进去打电话,有时木盒子没有上锁。
东侧有条小巷子的尽头是一座公馆样的民居。
再往西行至街中段与围墙背T形相交处北侧是长沙制帽厂。
我妈和李谢家族十几人在此厂工作,规模不小,有百多人。
西侧为生产车间,东侧进门靠右有个小传达室,里面有部电话机。
我人小不懂事觉得稀奇,有次厂长在打电话时,我跑去将按键压下,电话中断了,事后我妈用鸡毛掸子狠狠将我手板抽了两下。
进去是会议室,中间有副乒乓球台,逢年过节开茶话会,球台上摆满了花生瓜子水果糖。
我吃在嘴里,却惦记着门口“欠呷”的发小,偷偷地抓了几颗糖和花生放在口袋里,妈妈发现了就打我的手,发食品的宋阿姨抓起两把瓜果塞满我的两个小口袋,轻轻拍了拍我的小脑袋说出去玩吧!我趁势出得厂门,聚集在门口的发小将我团团围住,让我当了一回孩子王。
臬后街(今无)旧影 《长沙老街》书籍插图翻拍西倒脱靴巷情缘我家就在与制帽厂一墙之隔的西倒脱靴巷。
西倒脱靴巷北起福源巷,南止臬后街,地形呈丫字形,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不到30米,路面最宽处3米多。
最窄处1米多,难容两人并行,标准一人巷,但这段只在南入巷口,有4~5米长。
路面原为麻石路,后改沥青路,门牌号为1~10号。
我家租住2号義记商号院二楼,南窗户正对着制帽厂的伙房。
每当这儿云雾缭绕时,我就来到伙食团即食堂吃饭。
入学前我在厂里搭餐,就读丽泽学堂后在火后街街道食堂吃饭。
1956年制帽厂搬至西长街,“以厂为家”的妈妈并未随厂搬迁,仍住此巷直到1993年拆迁为解放路西延工程作准备时,才搬离臬后街和割舍这段与倒脱靴巷的情缘。
隔壁1号院有点来头,曾为左氏宗祠(陈先枢的《长沙地名古迹揽胜》中写到“……左宗棠一生相当长时间在长沙度过,5岁就随父到西倒脱靴(今福源巷一带)左氏宗祠读书……”),后为芷苑公馆,里面有口私井。
西倒脱靴和南倒脱靴相距四、五里地,来自同一传奇故事:关公战长沙,魏延追杀韩玄……但境遇却大相径庭:西倒脱靴已消失在解放路西延中,陪同臬后街、福源巷、朝阳巷等永存于我等记忆深处。
西倒脱靴的西墙与福源巷水井旁东向无名断头巷的东墙围合的区域,在臬后街北侧成一线门面和一个大型仓库,面积不下5000平方米,原属长沙的百货业巨无霸一一大德昌,即林绍元兄弟所有。
公私合营后归属长沙百货公司,后变成纺织品公司针棉织品批发部。
60年代中期,其原建筑全部改建成前后三栋的纺织品大楼,经营、办公、仓储等一应俱全,直至1993年拆迁。
西倒脱靴巷(今无)旧影 《长沙老街》书籍资料图翻拍围墙背至三王街商业店铺聚集臬后街南街中段与围墙背北头往西拐角处有一个很小的杂货店,一对老夫妇经营点烟酒和小食品。
隔壁是一栋较好的两层住宅搂,一楼住着一户家境殷实、穿着时髦的上海人,其女儿小黄和我高中刘同学是小学要好的同学,楼上住着丽泽学堂的崔国祥同学。
再往西有两家门面,有家帽子店专门“呢帽翻新”,为那些追求时尚又囊中羞涩的人士戴过几年的呢子帽进行翻新,将面子正反对换,再换个里子、帽沿或招子。
我一年四季戴的帽子都是妈妈用边角料做的。
我常通过两个门面之中的过道,到小学同学黄曼如的家做作业,她家房子较大,她的娭毑对人和气。
她的弟弟黄勇和我同事,很不错的小伙子,可惜英年早逝。
往西几家来到副食品公司,左边有个大礼堂,我随妈妈来听过报告。
右边一间办公室可有权了,凭单位证明一次可批两斤奶粉。
儿子出生后,我每个月来此领取批条,到道门口南侧商店购买1.75元/斤的奶粉两斤。
儿子食量大,两斤奶粉不够,还得搭配一角钱一包的“六一”牌奶糕。
那时人规矩,就没有想到多来几次多批几斤。
副食品公司往西两家是罗记裁缝店,平时生意较清淡,但过年前个把月就搞不赢了,年初发了布票,过年扯布做身新衣的左邻右舍纷纷上门定做。
罗爹有时也承接呢子衣翻新,但难有人上门,那年月能穿上呢子衣的人少之有少。
往西有家油货铺,炸出来的“散子”,清脆香喷喷的,5分钱一根,我儿子常来品尝。
其隔壁与三王街东北口形成的拐角处有个不到4平方米的小门面,店主为一对老夫妻和儿子黄柏森,人称柏森矮子,人并不矮,据说是他小时候喜欢慌报年龄充大。
臬后街北街与三兴街南头交会处,曾是菜店或小合利食品店,做米粉店的时间最长,其卤子粉味道独特,我家祖孙三代常光顾。
文革时,该店杂工误将红宝书当成卷烟纸抽烟烧了,他不识字出身又好,被批斗后定为坏分子交由群众监督改造。
三王街、三泰街、三兴街旧影 《长沙老街》书籍资料图翻拍历史久远的朝阳巷、金庭里臬后街西端与三兴街、三王街错位交会于朝阳巷东口。
朝阳巷曾和臬后街合称朝阳街,东起三王街,西止太平街,长262米、均宽7米,曾隶属坡子街办事处西牌楼居委会。
1986年地图,原朝阳巷区域朝阳巷历史久远,清同治《长沙县志》省城图标有此巷名。
光绪《善化县志》载,朝阳巷有道教宫观太清宫,分为左、右太清宫,故名右太清宫。
太清为道家“三清”太清、上清、玉清之一,意为天空,又指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抱朴子·杂应》曰:“上升四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能胜人也。
”故名“朝阳”也。
其西侧金庭里,亦由此得名。
金庭里南侧有朝阳里,为左太清宫所在地。
道光16年还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雷祖殿。
晚清年间,与朱昌琳齐名、长沙第二富豪魏鹤林的产业“魏德裕”就在朝阳巷。
民国时期,长沙著名百货店大德昌,由林氏兄弟创办于朝阳巷,专营百货批发,生意兴隆。
1938年文夕一炬,化为乌有。
1945年,改名大新昌在朝阳巷复业,重建臬后街批发号。
《长沙老街》书籍资料插图翻拍朝阳巷东段东口南侧与三王街北头西侧拐角处,70年代时有家公用电话和邮票代售点,不知是否代售过第一轮生肖猴票,若能留下几版,那潘娭毑不想发财都难了!其对面有栋较好的房子,曾住过颇有争议的名人侯希贵。
往西行坡度25度,百八十米长的下坡麻石路,尽头路面变宽,呈形变成三条巷里,一条是朝阳巷西段,西接太平街;一条是金庭里,也曾称朝阳街,东起朝阳巷,西止太平街,长74米、均宽2米;一条是朝阳里,多称左太清宫,北向出入金庭里,长208米、均宽2米。
这几条巷里清一色麻石路面,互联互通,是打巷战、瓮中捉鳖、关门打狗的好地方。
朝阳巷西段和金庭里的中间立着一线长70多米长,4~5米宽的房子,有长沙制帽厂早期的厂房。
还有民房,丽泽学堂的任基炎同学住在此处。
朝阳巷西段的北侧有一个自来水站,周边几条街巷的居民都来这儿挑水,麻石路面总是湿漉漉的,下雨天就有点打滑。
一分钱两担水,卖水筹的人还在水桶的内壁用红漆画上标记线,水不能超过此线。
我常来此挑水,人瘦体弱没力气,百多米的上坡得歇几次,踉踉跄跄,一担水被我挑得只剩两个半桶水,丽泽学堂的陈启文同学经常帮我挑,他身高体壮很轻松就挑到我家。
我祖籍在湖北武昌,土生土长在长沙城西区一带,五岁前妈妈带着我先后住在上坡子街北侧大伯父的海关宿舍,下坡子街北侧伍厚德堂斜对面我爷爷的紫儀堂帽荘阁楼上,三王街16号大舅父的“公平帽莊”后院的过道上。
五岁后随妈妈租住在朝阳巷金庭里,六岁后又搬至臬后街倒脱靴巷“義记商號”。
我出生前,妈曾租住在水风井的小桃园、苏家巷的白果园、桐荫里等处。
爷爷在坡子街的店铺,我出生后住在阁楼上我曾问她当时为何不买套房子呢?她也后悔不迭,当时我父亲在外地工作收入不菲,每个月都有钱寄至三王街大舅店铺,谢家叔伯还以为我妈在店里有股份。
小舅安慰我妈,就当用这些钱找了一个工作,公私合营后妈妈得以在长沙制帽厂工作。
为就近上班,妈妈租住在金庭里北侧的木板房里。
当时我刚满五岁,清早妈妈把我反锁在房里去上班。
父亲探亲离长时,留给我百张一分的纸币,我每天用一张(戏称“一部汽车”,因该纸币图案为汽车),在金庭里北口与朝阳巷下坡终点拐角处的小食品店买两颗薄荷糖或一小撮紫苏梅子姜。
该店老板也为江西人,店小但生意不错,应验了“江西老表真正恶,跑到长沙占拐角”。
鲜为人知的太清宫与清湘别墅小店南进入朝阳里,即左太清宫所在地,巷道曲折迂回,其长有200多米。
内有大德昌百货号林氏公馆,毁于2010年一场大火。
湖南的策神马可家就在巷内,我和其父老马是同住一个小区的好友和股友。
有左就有右,5、60年代我等都称朝阳巷西段为右太清宫,因左右两宫毁于文夕大火,今人很少知晓,据说1999年拆建解放西路时,左右太清宫尚存残迹,其照片刊在《长沙老照片丛书》。
丽泽学堂的张祖武同学住在朝阳巷西段北侧东头的某公馆,房子大而气派,我等都称去右太清宫玩。
《长沙老街》书籍资料插图翻拍前段时间曾见长沙城建规划专家刘叔华在朋友圈发消息称:“……看看贾谊故居南边那一大块宝地围档了,长沙市老城区内最大的传统园林清湘别墅即将辉煌再现了!”所围区域涵盖当年朝阳巷西段北侧即右太清宫地段。
太平街贾谊故居南侧 摄影/谢昌明长沙城区过去古典园林众多,可与苏州园林媲美,可惜由于战争等原因毁损殆尽。
毗邻贾谊故居的清湘别墅就是长沙城区的古典园林之一,冠以“贾谊故居二期”,为市中心的解放西路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再添一景。
(项目规模:总用地面积805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4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绿化率约52%。
)走完朝阳巷、金庭里,穿过太平街和福胜街,来到金线街北侧与坡子街南侧区域的众多街巷,再穿过下河街和沿江大道,就是湘江河边头的义码头、新码头和军码头。
1986年区域地图解放西路西口,与湘江中路交会处 摄影/谢昌明光阴荏苒,如今我等老住民时常会站在今解放西路西口,向东眺望,笔直的解放西大道直通远方的长沙第一高楼ifs所在地,旧时司门口熟悉的警察亭,老解放路上的店铺、老街、古巷及民居……踪影全无。
臬后街、朝阳巷等的旧貌是老长沙的缩影,解放西的新颜取代不了我等长沙老口子心中的长沙城西区旧时繁华。
(系列文章,未完待续)参考资料:1、《长沙市西区地名资料汇编》;2、《长沙地名古迹揽胜》。
END*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
编辑 | 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