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蛐蛐经常会想起小时候玩过的游戏,那真是童趣盎然,令人怀恋。
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老师不留家庭作业,放学回到家,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疯了,找小伙伴玩各种游戏。
记得玩过好多游戏,什么丢沙包、吹杏核、滚铁圈、弹玻璃球、打陀螺、跳方块,还有碰拐、老鹰捉小鸡、赢方宝(用纸叠成一种正方形的形状,叫方宝,大小不等,一方把方宝放在地上,另一方用方宝去拍,把一方的拍翻过来,就赢了对方的方宝)。
女孩子则是丢手绢,踢毽子,跳皮筋儿。
扑蜻蜓逮蛐蛐斗蛐蛐是我最喜欢的。
星期天不上课,几个小伙伴就去郊外的庄稼地里逮蛐蛐。
每逮住一只蛐蛐就放在一个用纸卷成的小纸筒里,两边扎严实,放在前胸的背心里面。
有时候听见蛐蛐鸣叫,看见蛐蛐的洞,但看不见蛐蛐,我们就往洞里尿一泡,蛐蛐就会跑出来,然后扑住。
弹玻璃球回到家,把蛐蛐放进用废旧茶缸做成的蛐蛐罐里,开始斗蛐蛐。
把两只蛐蛐放在一个罐里,一方蛐蛐胜了会骄傲地振翅,发出悦耳动听的叫声。
蛐蛐一个一个斗过之后,也就剩三四个,起名叫大王、二王、三王,以此类推。
然后就抱着蛐蛐罐和小伙伴的蛐蛐叫阵,胜了会高兴地凯旋而归,败了也会沮丧半日。
粘知了还喜欢到河边钓蜻蜓。
先要用竹扫帚扑一只雌的,雌蜻蜓很容易辨认,黄褐色,雄的是青色。
扑住的雌蜻蜓,用线拴在它的翅间,线的另一头拴在一根竹扫帚苗上,然后在水面转圈钓雄的,那些雄蜻蜓就会来追逐雌蜻蜓,连在一起,然后趁势抓住雄蜻蜓。
推铁圈有时候,还喜欢粘知了。
用一把面活成团,然后在水里洗,会形成很黏的面筋,然后捏一块粘在竹竿的细的一端,去碰在树梢上正鸣叫的知了的翅膀,那面筋只要粘住知了的翅膀,肯定没跑。
那时候,玩具大都是自己动手做,比如像糊风筝,用一张糊窗户用的麻头纸,用废竹帘子的竹条做风筝的骨架,再用浆糊把纸糊在骨架上,很简单简陋,不像现在,有专门卖风筝的,各种动物图样,五彩斑斓,非常漂亮。
放风筝这些游戏伴随着我的童年,是那样快乐那样开心,很多年以后我还会经常想起,至今难以忘怀。
如今的孩子对于我们那个时代的游戏,可能感觉很陌生,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
但是,我总感觉,孩子们虽然玩的都是高端的游戏,但却缺少了一份童趣,真希望这种童趣能回到孩子们身边。
碰拐#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