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师之道”上奔跑的数学人北滘承德小学 吴柱国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很荣幸暑假期间参加了由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赵阳云老师发起的“省级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学科种子教师”培养活动,并先后邀请了山东省特级教师王永胜老师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陈静安教授给我们进行云端授课指导,受益良多,更为我在未来的数学教学道路上带来新的思考。
回顾这两次的培训,无论是王老师的课还是陈教授的课,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测点”就是《2022版新课标》。
王永胜老师——有味道的数学课在此之前,备课时总想着:我要创设怎么样的一个“情境任务”才能更加创新,更加吸引孩子,甚至更加吸引听课老师的眼球呢?又比如: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都会苦思冥想:这节公开课我怎样才能上得出彩、有味道、赢得科组同事不一样的眼光呢?听了王老师“手把手”式的指导,原来:“教真数学”就是最好的“情境任务”,而一节出彩的课并不一定要七彩斑斓,只要有真实的味道、入心的味道、难忘的味道,更能勾住孩子的“数学魂”。
显然,要想备出一节真正有“数学味道”的课,我想我需要沿着这样的路径出发:1.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要求2.新课标的内容要求3.新课标的学业要求4.新课标的教学提示只有老师根据新课标的各方面要求和提示,结合教材分析整体把握数学的授课内容结构,这样备出来的数学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这样才能根据共同拥有的数学本质,找准“发力点”,确定关键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发展,落实核心素养。
陈静安教授——结构化教学《2022版新课标》指出,数学的教学最终要回归到数学的本质,最终的目标更是要围绕着核心素养的达成。
所以我们在备的每一节数学课无疑就要要求每一位数学老师必须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备课,这就要求老师的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陈静安教授的课堂上一直强调我们要“结构化”教学,那么到底什么是结构化的教学,怎么样实施结构化的教学呢?1.注重温故复习、铺设思维台阶,引领学生感悟已知知识和未知对象之间的联系。
以往,新课引入我总会有意无意地跟孩子一起去复习旧知,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复习而复习,复习的内容甚至可能与新授课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强,导致了复习内容和新课内容没有连续性,更不能唤醒孩子已有知识的认。
陈教授通过实例帮我们打通“任督二脉”。
教授指出,通过温故复习唤醒学生认知结构中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感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与新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建构新概念从而获得相应新知识,发展学生学会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建立数学整体观的优质而高效的教学策略,具有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之效。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需求,助力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授课在复习回顾之后,新知导入环节要加强对问题提出的情景创设,加强对教材中问题串设置的理解,注重教材中创设的与生活关联的现实情境联系,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科学情境或学科背景等不同视角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3.问题驱动、设问启发,引导学生比较辨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很多时候,课堂上我也喜欢问题串是启发学生,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或者老师引导技术问题,在关键时候又情不自禁的为学生“灌输式”几分钟搞定本该是孩子自己总结归纳的规律或结论。
当遇到孩子对某个知识点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我们又使出“最擅长”招式——题海战术、大运动量练习,以此来弥补新授课的不足。
这明显就是忽略了新课标所强调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也不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我相信,经历了这两次的培训定能够让自己心中自我成长的种子继续发芽成长,踏上“明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