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大图
泛滥的交易所
各地建立交流的热潮已经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蔓延到部分地级市,甚至到县级市。它们的出现有流动性泛滥的背景、实体经济投资难的背景、地方政府对金融中心的诉求、信息化物流配送环境差、商品本身金融化的冲动。有很多要求,但没有规则。但是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当“试错”成为一种习惯时,没有规则也没关系。
“最近国内的交流太乱了,我们的领导人这个时候不能发表意见。”这是中部某市领导书记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的回复。最后秘书还不忘善意提醒他:“这个出线以后你可以多注意了。”
交易所,一个交易特定信息和物品的平台,现在在中国蓬勃发展。
目前,全国有300多家交易所,交易产品100多种。交易品种不仅包括贵金属、艺术品、金融资产和股权,还包括农副产品和医药产品。在一些地方,甚至国画、大蒜、药材、人参果、红辣椒、丝绸都成为了交流的“主业”。
如今,建立交易所的热潮已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蔓延到部分地级市甚至县级市。虽然都叫交易所,但其实他们的“血脉”却大相径庭。它的性质既是国营的又是私有的;有的由地方政府扶持,有的由小企业一手包办;有的“小而麻烦”,有的正在努力打造国际定价中心。
“它们的出现是由于流动性泛滥、实体经济投资困难的背景、地方政府对金融中心的需求、信息物流配送环境差、商品本身金融化的冲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何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这一轮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化艺术交流和贵金属交流。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这与艺术品和贵金属价格飙升有关。此外,在区域振兴规划的推动下,金融资产交易所的设立也如火如荼。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想建立地方交易所。”东北某省金融系统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很多地方的心态是:先建后没人管,规则是出台后完善。”
“处处开花”——地方政府的“占用”效应
地方政府的思路是,不管合不合规,先成立,待部门规范后再改。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李晓磊近日透露,由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建的全国性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正在审批中,预计年内上市。
由于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记者无法获得准确的官方数据。仅从当地媒体报道的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已成立或计划成立的各类交易所已超过20家。其中,比较火爆的是文化交易所和贵金属交易所。
6月3日,湖南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成立,首个艺术品资产包低调发布。与此同时,大连和厦门都表达了建立文化交流的计划。 7月,当地媒体报道称,江苏省首家文化财产交易所将于年内在南京成立。 7月15日,广东南方文化财产交易中心举行开幕式。
不仅是文化交流,随着贵金属价格的上涨,商机也无处不在。
4月21日,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开市; 6月28日,湖南稀贵金属交易所挂牌公告。同时,重庆和成都也有计划在今年推动建立“稀有贵金属交易所”。一些老牌贵金属交易所,如江苏无锡的“中国不锈钢交易所”,也将市场热门品种扩大到白银交易。
此外,在各地区区域经济规划的推动下,金融资产交易也呈上升趋势。
4月7日,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成立; 6月2日,大连市首家公司制金融产权交易机构大连金融资产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 7月5日,河北金融资产交易所成立。
厦门市政府还与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厦门设立海峡金融资产交易所。此前,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地已建立金融资产交易所。
今年成立的交易所包括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贵阳商品交易所、吉林股权交易所、天津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天津农村产权交易所。
在一些中心城市,交易所数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例如,重庆目前拥有联合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农畜产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多个区域市场。 .
此外,在林权交易方面,中国林权交易所、南方林权交易所、华东林权交易所,甚至一些县城也在挂牌林权交易所从事林权交易。
“许多地方政府现在正计划将其地区建设为特定类型交易的国家定价中心,而没有考虑当地的实际资金情况。”上述东北某省金融系统负责人表示,很多地方根本没有想清楚建交易所的目的是什么,“随波逐流”。
“地方政府的想法很简单。不管合不合规,先成立,等部门规范后再改。”官方说。
何强表示,由于交易所没有严格的门槛和统一的监管部门,一些交易规则和技术手段不完善的交易所很容易成为资金的寻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