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附近有个菜市场,各类餐食所用十分丰富,一日三餐所需,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市场里采购。
唯一有点缺憾,就是没有面铺。
有时想吃面条或者饺子混沌,就要自己动手和面,因此原因,尽量避免吃面食。
大概我搬来居住的第二年,忽然发现市场正中的一间商铺挂上了面铺的招牌。
看起来是有人发现了这个市场的商品缺口,找到了商机。
面铺是一家操四川口音的老板开的,除了卖压面,还兼卖米粉馒头饼子之类,生意十分火爆。
据我观察,这个面铺是这个市场这五六年来唯一没有换招牌和老板的商铺了。
甚至老板的座驾,也从最初的脚踏三轮换成了四个圈的奥迪。
市场里有了这个面铺,方便了我这个北方人的饮食,我在心里暗暗感激着矮胖胖的小老板。
不过人的愿望总是那么不容易满足,有时我对小面铺也难免产生怨愤。
在其它市场压面条普遍都是四块一斤的情况下,胖老板居然逆市连连涨价,从最初的四元一斤涨到了五元一斤。
从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个市场很快就会出现第二个面铺。
果不其然,三个月后,有一家卖猪肉的店铺换了招牌,挂出了一块“重庆压面”的牌子。
重庆压面开业,压面条三块五一斤,往天胖老板门前排队的人群一下就没了。
胖老板有些着急,探头探脑朝着重庆压面门口看。
我的心里也有些小激动,抢着在重庆压面买了面条,回家吃三鲜哨子面。
可是吃了才发现,这重庆压面的面条煮了以后干硬,发脆,缺乏弹性韧劲,很不好吃,令人失望。
但转念一想,也许店面新开,机器和配料都还没有掌握好,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改进的。
过了一段时间,又去重庆压面买了一次饺子皮,依旧干硬脆,包起饺子来很困难,捏不住。
再以后去买面条的时候,胖老板门前又排起了长队,胖老板脸上又堆起了笑容,再也不往重庆压面门口看了。
今天早上去买菜,看到重庆压面又把卖猪肉的摊子支在了门旁,仅留了一个小口,整整齐齐码放着压好的一摞摞饺子皮和面条。
如果不看门上的招牌,几乎不知道这是一家压面铺了。
疫情之下,百业萧条,人人喊难,生意人更难。
生意难,到底难在哪?要我说只是一层窗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