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启全,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氏面人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沈阳市启全捏塑艺术馆馆长。
从事捏面人技艺几十年,代表作有《十八罗汉》《清明上河图》《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屡获国家、省市级大奖,多次受邀出国表演访问。
1994年,他创作的面塑肖像名章水晶系列获国家专利;2016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来中国访问,他仅用十分钟捏出默克尔人物肖像,促进两国传统文化的交流。
在沈阳民间艺术界,于启全有着“沈阳面塑王”的美誉。
2016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沈阳故宫时,收到一份颇具“中国风”的小礼物——一个微缩版默克尔肖像。
这个“面人儿”正是于启全耗时10分钟,在默克尔访问现场捏制的。
看到面塑肖像的那一刻,默克尔又惊又喜,爱不释手,连连赞叹:“太像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于启全练就这一手绝技,长达四十多年。
作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氏面人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他从8岁起跟随父亲学习面塑技艺,小到花鸟鱼虫、人物肖像,大到《清明上河图》《红楼梦》大型3D面塑作品,指掌之间皆能赋予面人儿灵动的光彩。
沈阳于氏面人四代传承 于启全出生于面人世家,算起来,于氏面人已有百年历史。
他的太爷于学章祖籍山东,当地多产小麦,盛行古老的捏面人技艺。
农闲时,于学章常常走街串巷叫卖,遇到乡里乡亲操办祭祀、婚丧嫁娶的大事,他的面人摊前总是挤满了人,那些用面人制作的花鸟鱼虫、动物人物被摆放到祭祀用品的正中间,格外显眼。
于学章的精湛技艺,在当地小有名气,儿子于文州子承父业,自小便继承了捏面人手艺,和父亲一起打理面人儿生意。
到了于启全父亲于丛淮这一代,山东接连遭遇饥荒,缺少面粉做原料,捏面人技艺也走向了衰落。
碍于生活所迫,于丛淮从山东来到沈阳扎根落户,于启全便是在沈阳出生长大的。
在于启全儿时的记忆中,父亲于丛淮有一双魔术般神奇的手。
只要他喜欢什么小花小草、小猫小狗,父亲三五分钟就能捏出来。
8岁时,于丛淮正式传授于启全家族捏面人技艺,从制胚、手揉到捏、掀、搓、挑、压、拨等技法,于启全一边学习一边琢磨,逐步掌握了于氏面人制作技艺“手疾眼快、色彩鲜艳、形神兼备、表演性极强”的独家特色。
“捏得像”诀窍不在“形” 许多人看到于启全捏的面人,第一直观感受就是“太像了”。
与花鸟鱼虫相比,人物肖像面塑难度最大,而这,也是于启全最擅长的。
在他看来,人物面塑需要瞬间捕捉到一个人的特点,“捏得像”诀窍不在于“形”,而在于“神”。
“一般而言捏制人物头部仅需要10分钟,人物身体3至5分钟即可。
捏制过程越快,越能把握对人物的第一感觉,捏得越像。
” 好的作品需要灵感和即兴发挥,非常考验创作者的悟性。
几十年来,于启全不断尝试,不断突破,他捏的面人题材广泛,有戏曲行当生、旦、净、末、丑,有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中的代表人物,也有反映沈阳满族风俗的地域特色作品,每一个面人儿都惟妙惟肖,宛如真人一般。
捏面人的过程,于启全发现,由于受限于面粉不易保存的特质,面塑作品传世的极少。
他琢磨,能不能研发出永不褪色的面人作品呢?1994年,于启全反复试验终于攻克难关,他创作的面塑肖像名章“水晶系列”获得国家专利。
“水晶系列”把面人肖像作品制作在水晶体内,真空环境与空气隔绝,使得面人像琥珀一样永久保存。
“小面人”也有大制作 一提起面人,人们常常喜欢加上一个“小”字。
多年来,于启全不满足于“小面人”的定位,他想拓宽面塑的创作领域,尝试面塑大部头作品。
在于启全的面塑艺术馆里,陈列着几部“大制作”。
《百子图》由102个儿童组成,寓意百事百顺;《五十六个民族》总长近1米,由112个人物组成,反映了56个民族团结一心、建设祖国的宏大主题;《财神》,用150公斤糯米面及复合材料制作而成,2.28米高的“财神“是省内已知最大的面塑作品。
最具代表性的3D大型面塑作品《清明上河图》,长6米,宽0.5米,由500多个人物,数百个房屋、车马、船只组成,仅建筑就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等,几乎与古画中的景象一模一样。
作品从设计构思,到谋划布局、制作完成,耗时一年,于启全不仅要综合运用面塑技艺,还要研究古代建筑和车船制造工艺。
最为神奇的是,造型各异的车船的门窗都可以打开。
将面塑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延伸至壁画、大型创作等领域,于启全希望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他的作品一经展出,深受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的认可,屡获国家、省市级大奖,多次受邀出国表演访问。
2008年,于启全被授予沈阳市优秀文艺家称号。
开办博物馆传承老手艺 一把塑刀、一小团面,在于启全手中经过10多分钟的雕刻,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
看似简单,古老的面人技艺却一度遭遇了失传的濒危状态。
时代的变迁,传统面人手艺人愈发难寻,这种口手相传的传统技艺渐渐被遗忘。
祖辈相传的于氏面人制作技艺走过百年,于启全怎能甘心在自己手上失传?他开办了社区面塑博物馆,不收门票免费参观,定期免费培训中小学生学习捏面人技艺。
他走进学校、社区展览面塑作品,在军区幼师培训班培训学员180人次。
如今,他的面塑博物馆成了民间非遗的传承基地,并且远近闻名,把面塑艺术根植到了民间。
为了扩大沈阳于氏面人技艺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展览。
2005年,他代表沈阳市去韩国青州市参加国际工艺品双年展文化交流,现场表演面塑技艺;2007年,他受邀访问马来西亚,表演面人技艺;2008年,他再赴韩国仁川市,现场表演面人技艺。
这些出国表演的经历,更坚定了他传承于氏面人制作技艺的决心。
在于启全看来,古老的面人制作技艺承载着悠久的中国民俗文化,需要一代代传承发扬下去。
与面人技艺相伴几十年,他仍然不减创作热情,希望更多的人爱上面塑,关注非遗。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晓诗/文 李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