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代格子门图案)《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小木作,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一项专门技术。
《营造法式》中归入小木作制作的各种木构件有42种之多,例如牌匾、门窗、天花、藻井、佛道帐等也属于小木作加工内容。
显示了我国古代小木作技术水平的极高成就。
下面以格子门为例,做一下翻译解读:《营造法式》卷七.小木作格子门原文四斜毬文格眼:其条桱厚一分二厘。
毯文径三寸至六寸。
每毬文圆径一寸,则每瓣长七分,广三分,绞口广一分;四周压线。
其条桱瓣数须双用,四角各令一瓣入角。
白话文翻译四斜毬文格眼:其条桱的厚度为一分二厘,毬文的圆径为三寸至六寸。
每一毬文圆径如果为一寸,则每瓣的长度为七分,宽度为三分,绞口宽一分;四周雕刻压边线。
其条径的瓣数必须为双数,毬纹花瓣四角必须使一瓣正对角线。
(上图引自汤崇平《中国传统知识木作知识入门》本书又是对众多前辈匠师木作技艺的传承,在专业上具有一定深度,无论是对初学者或是已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本书记录了许多流传于工匠中的技术口诀,得以使现在的人能知晓过去工匠间流传的的行话术语,感受得到旧时的营造业文化。
)怎么理解 窗棂雕刻图案的几交几椀?用2根筷子相交,就是二交四椀,再加交一根,即三交6椀,三交是三根主木骨,互相交叉后成倍数为六椀。
3根木条交叉后,成6个方向的射线,就是6椀,四交、五交依此类推,球纹不过是比筷子粗的木条加雕刻罢了,全部组合以后,就呈现出复杂的装饰效果。
(如下图)(上图崇福寺弥陀殿格子门三交六椀毬纹图案)小木作中传统的窗棂图案十分丰富,唐、宋、元、明、清木构建筑,都有其代表的样式和图案。
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弥陀殿的球纹窗棱,就是具有非常代表性的小木作装修图案,分别有双交四椀、三交六椀等复杂精美的小木作图案。
弥陀殿前檐五间门窗装修精美绝伦,风格繁密精巧、玲珑剔透,图案种类共计十七种,是我国现存古建筑早期实例中最完整、丰富的门窗装修,显示了我国古代小木作技术水平的极高成就。
明间槅扇分别由六角、三角、菱形和圆形相套迭组成网格,其中以圆中套六角雪花图案为主。
这些图案互相之间形成几何形对比,最后统一于最外层的四方形门框之中。
圆形中雪花图案外形一致,构成统一协调的基调,但又分为两组,一组雕饰花纹,另一组较简单平滑,雪花图案在协调中显出变化。
圆形中花瓣呈放射状,似乎欲竭力撑破圆周线的束缚;而圆的弧线雕得极富弹性,又像要把雪花瓣的放射力量竭力拢住。
这一张一收给人以很强的力度感。
(上图为1985年笔者在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勘察时绘制的三交六椀格子门毬纹图案草图)弥陀殿前檐格子门的毬纹图案,属于三交六椀式,在每个交点中心,还钉有一朵小花,有圆瓣的,有六角形的,更增加了整个图案的变化之感。
左右次间装修是全殿装修中最复杂的图案,以长方形网格图案为主间套圆形。
每一中心由十二根棂条雕刻拼合组成十二朵花瓣呈现放射状向四周伸出,结构十分复杂,给人最初印象是繁复异常,图案重迭,纵横交错,变化万千,令人眼花瞭乱,摸不着来龙去脉。
但若仔细观察,则又可看出其图案组织有序,规律井然,横斜有致,极合章法。
横坡上图案共九种,较格子门上简单,其中古钱形图案,都来自《营造法式》中“挑白毬文格眼”。
其余几种基本为三交六椀组成米字形图案,其间套有各种变化,显示了金代小木作工匠的高超技艺。
(上图为弥陀殿格子门六交十二椀图案,属于最复杂的小木作工艺)本课学习重点:1、小木作制度概况2、《营造法式》格子门毬纹翻译3、三交六椀毬纹格子门解读4、金代毬纹窗棂制作技术5、金代毬纹窗棂图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