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建筑装饰文化史上窗,古时亦称为牅[yōng]。
窗格亦称"窗隔"、"窗槅",在古人眼里,门窗有如天人之际的一道帷幕。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信奉家宅平安的国家,所以窗格也就成为人们心中象征幸福光明,趋吉避凶的吉祥建筑装饰。
窗格的起源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信奉家宅平安的国家,所以窗格也就成为人们心中象征幸福光明,趋吉避凶的吉祥建筑装饰。
窗上的格子,古时在上面糊纸或纱以挡风,亦指窗扇。
窗格在中国建筑装饰文化史上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
在古人眼里,门窗有如天人之际的一道帷幕,是连接上天与人间的一个通道。
古窗格集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一身,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雕工精美,给人以很高的视觉享受,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高度的装饰实用性,是中式园林的一大特色。
透过一方小小的窗格,可嗅到华夏文明之隽秀气息。
窗格本身,就既是艺术又是文化。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信奉家宅平安的国家,所以窗格也就成为人们心中象征幸福光明,趋吉避凶的吉祥建筑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中,窗格的选材、设计、雕刻技法等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窗格意象。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写“ 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嬪自窗格引烛入照之。
”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荔枝堂夕眺》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迎寒窗隔重糊遍,只放书边数眼明。
”而在《水浒传》第九十回中,作者写到,“童子点上灯来,闭了窗格,掇张桌子,铺下五六碟菜蔬。
”古代的门窗一般用上好的楠木、柏木雕成,历经上百年一点都不变形,经过长年使用,反而浸润得更加油亮。
在雕刻手法上也颇为繁复,门、窗、隔断每个部件都饰以不同的图案,最为典型的是吉语类的福(蝙蝠)、禄(梅花鹿)、寿(桃子)、喜(喜鹊),牡丹、兰花等正宗传统的汉族雕刻图案。
唐以前仍以直棂窗为多,固定不能开启,因此功能和造型都受到限制。
宋代起开关窗渐多,在类型和外观上都有很大发展。
宋代大量使用格子窗,除方格之外还有球纹、古钱纹等,改进了采光条件,增加了装饰效果。
宋代槛窗已适用于殿堂门两侧各间的槛墙上,是由格子门演变而来的,所以形式相仿。
支摘窗最早见于广州出土的汉陶楼明器。
清代北方的支摘窗也用于槛墙上,可分为二部,上部为支窗,下部为摘窗,两者面积相等。
南方建筑因夏季需要通风,支窗面积较摘窗面积大一倍左右,窗格的纹样也很丰富。
明、清时门窗式样基本承袭宋代做法,在清代中叶玻璃开始应用在门窗上。
并且许多格心图案都被赋予象征意义,如蝙蝠象征福,葫芦象征禄等寓意吉祥的图形。
泰州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图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