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星派门窗有限公司 东阿王皮戏的前世今生](http://www.menchuang.net/aiimg/东阿王皮戏的前世今生.png)
关注聊城晚报,读到大美聊城聊城日报记者 张英东本报通讯员 韩银亮 徐 胤 在东阿县历史上,有一个戏曲种类曾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它就是发源于东阿县牛角店镇下码头村的 “下码头王皮戏”,是一度流行于东阿、冠县、茌平等地的一个稀有剧种。
得名于主角,独具地方特色 王皮戏的起源说法不一,据《东阿县志》记载,王皮戏“为境内独有民间剧种,源于大桥乡下码头村”。
东阿县下码头老艺人介绍说,王皮戏因戏中主角叫王皮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朝臣孙司马曾在当地传授过王皮戏,其本人也曾在《土地爷添油》一剧中饰演王皮。
关于“王皮”的称呼,早在元明时期,就已经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元代高安道所作的《皮匠说谎》一曲中,写书生请有名的小王皮做双好靴,讲好式样和交货时间,王皮满口应承,却一拖再拖,谎话连篇,折腾了八九个月,才算做好。
“东门王皮”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笑话,在明代冯梦龙的作品《古今谭概》中曾有记载。
明清小说中也多次提到“王皮”。
王皮戏中的主人公“王皮”就是在元代散曲、明清小说,以及明代笑话“东门王皮”的基础上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其基本特征是诚信度不高、虚荣心强、附弄风雅、有些小人得志。
王皮戏的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呜嘟嘟、唢呐以及配合表演掌握节拍的手锣,也有锣鼓,但不常用。
主要曲牌有“叠断桥”“贯孝灯”“耍孩儿”等,最细腻的曲子是“十八调”,人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咳”。
不论是念白、唱词,还是数板,语言直白,简明朴实,通俗易懂,带有大量的当地口语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王皮戏的代表剧目有:《土地爷添油》《送饭》《休妻》《两亲家顶嘴》《赌博鬼》《十八大姐逗王皮》等。
王皮戏中的角色王皮老丑、十八大姐均为旦角扮相,剧中演员的表演动作采用了大量的民间秧歌和喜剧的表演艺术技法,特别是剧中旦角的表演、有的娇柔俊俏,有的媚悦流俗,有的泼辣刁钻,表演动作如“甩巾转身”“扭腰晃头”“前俯后仰、送臂闪腰”等,充分体现出舞蹈动作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动中有稳,稳中有放,韵律舒展,连接顺畅的艺术特征,表演和谐而美妙,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别具韵味。
唱腔大量使用了角、宫、徵、商四种调式,特别是在一个唱段中,数个调式交替出现,音乐结构完整、严谨、新颖、流畅、令人耳目一新。
王皮戏多在夜间演出,演出场地一般选在闲院荒场。
演出前,全体演员(最多24人)手持各种彩灯,如伞灯、瓶灯、升灯、鼓子灯、篮子灯等,排成单行,前面一杆“图”字大旗开路,边扭边唱“路灯歌”。
进入演出场地后,开始“跑场”。
跑技有“里摞城”“外摞城”“十字穿城”“踩街”“乱劈柴”“夹箔帐”“龙吊挂”等,队形变化多端,彩灯上下翻飞,煞是壮观,让人眼花缭乱。
剧目演出时,前场演唱,后场演员配唱,俗称“拉崖子”,除演出整个剧目外,也演出折子戏。
演出剧目多是喜剧,幽默、诙谐、风趣,颇得百姓喜爱。
曾一度兴盛,亟待保护传承 王皮戏发源于东阿县牛角店下码头村,在冠县桑阿镇王庄村和掖庄村也曾经非常红火。
建国前后,掖庄村成立“王皮戏唱法剧团”,曾多次在本镇及周边县市演出,深受居民欢迎。
当时流传着“喝了掖庄汤,会唱王皮腔”、“宁舍一顿席,不能丢王皮”的说法。
王皮戏在长期流传与发展中,不断吸收艺术的营养,经过了几代艺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浸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与流行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
王皮戏能够代代相传了160多年,就在于能够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当地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愁烦唱“王皮调”能够释放人们胸中的郁闷和烦恼;劳累时唱“王皮调”能够放松自我,排除疲劳;高兴时唱“王皮调”能给人增加欢快喜悦的情绪。
但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娱乐样式的多样化,王皮戏观众逐渐减少,民间表演班子悄然萎缩,会唱王皮戏的越来越少了。
据东阿当地老人说,1995年春节王皮剧在下码头村场院演出最后一场之后,因经费、人员等问题,停止排演。
经过十多年的光景,当年排演王皮剧的老人相继去世,演员纷纷散伙,现存传承人只有李水成和陈月廷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如不及时抢救,王皮戏这种稀有的民间戏曲将会很快消失。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地方戏曲的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山东省积极响应,提出实施“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
为保护王皮戏这一地方剧种,东阿县政府每年拨出专款支持王皮剧排演,并在春节期间组织到县城及镇驻地巡回演出。
该县开展地方戏“进社区”“进课堂”“进校园”活动等,这一传统戏剧曲目再次焕发青春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