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的美好生活昔日村中脏乱水沟变成了蓄水渠平安庄村是什么样?早几年,问起村里的老百姓,十个人中九个会摇头。
村子穷,全村988口人,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不足15万元;环境差,村民打趣地形容:“垃圾袋满天飞、到处是粪堆。
”现如今,同样的问题再问村民,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答案──污水渠变成了荷花池;老楼台的“垃圾山”变成了平整的硬化路;中心大街的违建不见了,一条宽敞大道从村头直通村尾……2017年,平安庄村被确定为北辰区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
三年来,细数村里的变化,每个村民都能说上一大堆。
而谈起这变化背后的原因,村民说,都是因为村里有了好班子,驻村干部给了咱村真帮扶。
美在环境污水变清渠 乡村展新颜“今儿没下地?”“歇了,陈书记。
咱村这自来水月底就能通上了吧?”“差不多,就这一半个月的事。
”一大早,平安庄村第一书记、北辰区城管委驻村帮扶干部陈立斌带着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
迎面遇见村民,陈立斌都会熟络地与他们聊上几句。
驻村3年,陈立斌从完全不摸门儿,到熟悉村里的一草一木,村子已然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村民更把他当成自家人。
漫步平安庄,无论是平坦的水泥路上,还是红砖瓦房的小胡同里,都能看到盛开着月季的小花坛。
绿树、红墙、繁花装点下的村庄,散发着清新而质朴的田园气息。
2019年初,北辰区全面推进农村全域化清洁工作,平安庄村也随之掀起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变脸”行动。
一时间,挖掘机、翻斗车、洗路车齐出动,党员干部带头、村民积极参与,清垃圾、拆违建、铺路面……针对历年形成的30多个垃圾点位和街道进行彻底清理,不留一处死角,清运陈年垃圾1000多吨,拆除违章亭棚21处,投放垃圾桶120多个,取缔原有的垃圾零散点位。
村头一条100多米的污水沟,通过机械深挖,全部清空陈年垃圾和淤泥,硬化沟底和沟坡,放水种养荷花进行生态治理,并在沟边进行垂柳绿化。
“这条臭水沟打我小时候就有。
夏天苍蝇蚊子满处飞,冬天臭水结了冰,垃圾就冻在里面,又脏又难看。
” “以前清过好多次了,没几天又变回老样子。
” “这次真是清得彻底,还种上了荷花。
哪想得到会有这么大变化!”几十年的黑臭水体得到根治,村民无不拍手称快。
2019年以来,在区、镇两级帮扶的支持下,平安庄村开展了雨污分流和煤改电工程,铺设雨污分流污水管网4280米、雨水管网1253米,建设污水处理站1座;安装风暖空调534台,暖热源泵268台。
全村新建水冲式卫生户厕273个,加上居民原有的111个户厕,村内现有水冲卫生户厕384个,居民户厕拥有率达92%以上。
眼下,自来水入村工程正在有序展开,已经完成管网的铺设和水表安装,6月底将实现自来水入户。
摘掉了脏乱标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平安庄村被评为“文明村”、“三星村”,并将打造成为“人居环境示范村”。
美在乡风新风入农家 引得雁归巢脱贫致富,脱的是“穷帽子”,富的不光是“口袋”,更重要的是精神气儿。
村容村貌变美了,整个村子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改变,一股文明新风吹进了农家院落,浸润了村民的生活。
每天清晨,垃圾车播放着熟悉的音乐,准时出现在村里的中心大街。
一条中心路,左右对称22个胡同,垃圾车每经过一条胡同,保洁员都会将整条胡同的垃圾桶一一倾倒,将垃圾收集,再将垃圾桶归于原位。
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不落地”模式已然成型。
“我们马上准备实行户分类,每户发放两个60升的小垃圾桶,一个放干垃圾、一个放湿垃圾。
配备适合开进胡同的小型垃圾车,每天早、晚两次入户收垃圾,直接运到垃圾处理场进行焚烧处理,避免落地二次污染。
”陈立斌说。
作为北辰区城管委绿化科科长,陈立斌在驻村期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区城管委将平安庄村作为全区“环卫一体化”试点,由政府出资聘请第三方机构,成立专业保洁队,公司化运营村庄的各项保洁工作。
文明乡风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不断地宣传和引导。
为此,陈立斌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拿出了“三皮”精神: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把村规民约给老百姓讲明白,让村民理解并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
用陈立斌的话说,村里的事,无论大小,只要跟老百姓承诺了,就要说到做到。
有了村民的信任,才有推动一切工作的基础。
不久前,街边美化需要新建一个小花坛,临街的村民有意见,担心花坛挡雨水,淹坏了房子。
村干部主动上门跟村民解释,承诺给房子外围底部做硬化,测量好花坛坡度,保证不会出现存水。
如今,看着自家门前花团锦簇,村民放下了担忧,向村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走进红砖墁地、花草飘香的小胡同,年过六旬的村民王海生热情地招呼记者看看他家的新气象。
“我这屋都是新装修的。
要通自来水了,儿子给我们买了独立浴房、装了热水器。
以前,我们老两口跟儿子在城里住楼房,今年决定带着小孙子回来养老。
现在住农村跟城里没啥区别,干净、方便、空气好,最关键是我这小院接地气!”前些年,村里发展不好,很多人搬出村工作生活;近年来,村里一年一个样,环境和生活越来越好,搬出去的村民选择“归巢”。
老年人在此乐享晚年,年轻人则铆足了劲,要为振兴家乡献一份力。
美在产业村民享“三金” 致富有信心“以前村民自己种地,一亩玉米地一年能收500多公斤。
就算2元钱一公斤,总共能卖1000多元钱。
除去开支,忙活一年下来收入几百元。
现在,土地流转给村集体,一亩地年租金1200元,谁家没有几亩地?一年收入好几千,还不用下地干活。
等产业发展起来,可以去打工,再挣一份薪金。
村集体分红,还能拿到股金。
” 平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少军给记者算了一笔“三金”账。
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整合了1600多亩地。
其中,600多亩流转给德瑞特育种公司,成立了冬冠农业合作社,开展黄瓜育种,每年产生净利润60多万元;其余1000亩地,联合附近4个村庄,与光明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建设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奶牛小镇项目,以此作为撬动产业振兴的起点。
似火的骄阳下,陈少军和陈立斌并肩而站,眼前是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的千亩田地。
“很快,这里就会种满牧草。
等牧草肥了,就能看到遍地奶牛。
”“奶牛养起来,还要引进专业公司来开发特色民宿,帮我们做培训,搞好配套服务,让村民真正参与到产业发展之中。
”两位“陈书记”,你一言我一语,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二人面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