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东风剧团的两大主演东风剧团中,以胡小凤、牛淑贤两位演员最具影响,其他主要演员如李素芹、赵贞玉、张素玉、谢长春、韩刚、池海莲等,也都表现不俗,很为观众称道。
胡小凤原是河北邢台人,1946年出生,自幼喜爱豫剧,8岁时曾随永年县豫剧团登台演出,10岁时考上邢台地区戏校,后转入东风剧团,先后师从于陈素真、桑振君等豫剧名家,还曾受教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等京剧大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演唱兼有陈派的流畅华丽、深沉委婉,桑派的灵动轻巧、清脆明快和常派的端庄大度、激越豪放等特点。
加上她曾深受京剧大师们的熏陶影响,在保持豫剧特点和众家所长的基础上,演唱还具有精与细的长处,无论是行腔归韵,还是吐字换气,都运用得纯熟自然,独具匠心。
在表演上,胡小凤借鉴了京剧的方法技巧,依据豫剧特点加以合理的变化,既显出规范严谨、丰富细腻的特点,又不失豫剧的特色韵味,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是“豫剧北派艺术”的代表之一。
胡小凤主演的《穆桂英挂帅》、《秦香莲》、《三哭殿》、《老羊山》、《武则天》、《虎符》、《杨门女将》及现代戏《江姐》、《杜鹃山》等,都是东风剧团的保留剧目。
胡小凤多次在河北省和全国性的重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成为中国戏曲演员最高奖——梅花奖的获得者。
牛淑贤1946年出生在河南省柘城县,1959年考入东风剧团,先后师从陈素真、宋淑云、韩素芹等表演艺术家,又得到桑振君的多年教益。
牛淑贤主工花旦,天赋出众,学习刻苦,扮相和嗓音都堪称上佳之选,很快便在同辈中脱颖而出,主演的《拾玉镯》、《叶含嫣》、《红娘》等都很受观众青睐。
1959年,牛淑贤才刚刚13岁,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就为她拍摄了记录片《多才多艺的小演员》,199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又为她拍摄了记录片《五岁红——牛淑贤》,名动梨园。
牛淑贤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博取豫剧诸流派之长,还吸收了歌剧、评剧、黄梅戏的艺术营养,形成了自己委婉、俏丽、明快、活泼的表演风格。
她虽以花旦应工,但也注重拓宽自己的戏路,在闺门旦、青衣、武旦、小生、武生等行当中,也表现不俗。
宽阔的戏路为牛淑贤在花旦行里的表演开拓了新的天地。
如在《红娘》一剧中,牛淑贤的唱腔既以常香玉的旋律为主,又采用了桑振君字乖韵巧的发音行腔加以润色;在表演上,既学习韩素芹顾盼有情、饱含秋水的眼神,又面带宋淑云情真意切、如花初绽的笑貌,同时还吸收了蒲州梆子名家王秀兰上楼、下楼、滑步等技巧,京剧大师荀慧生的身段造型和豫剧大师陈素真极有特点的开、关、进、上房门动作。
诸多名家的艺术精华被牛淑贤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她跻身于豫剧表演艺术一流演员行列,成为豫剧“北派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荣获了戏曲梅花奖。
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分别把牛淑贤主演的《丫鬟传奇》和《棒打薄情郎》拍摄成戏曲艺术片,使她走向全国更多的观众。
“文化大革命”中,桑振君被扣上“大戏霸”、“漏网右派”的帽子,常年靠边站,受到了非人待遇。
1977年,还是春寒料峭中,作为唱腔设计的桑振君随东风剧团带着现代戏《李双双》晋京演出,在三军司令部引起很大的反响,郭沫若夫人于立群还在北京饭店接见了桑振君,解放军总政治部也盛情邀请桑振君为文艺兵排戏。
冰消雪融,桑振君终于重返她热爱的教学岗位。
11、功成身退,主动让贤1980年,河南省举办豫剧流派汇演,邀请桑振君参加。
刚复出不久的桑振君对这次豫剧界的盛事十分重视,不顾女儿正在准备结婚,以郑州市豫剧团为班底,加紧排演《对绣鞋》。
可就在《对绣鞋》即将排成时,桑振君突然接到组委会的通知,说是“因资金紧张,此次汇演不再邀请外省演员参加了……”对这件事,陈素真等人都表示很不公平,桑振君却处之淡然。
这次汇演,评定了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为豫剧“五大名旦”。
桑振君虽然被摈除在外,但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她无疑也是“名旦”之一。
1981年,邯郸地委领导说动桑振君出山,担任蜚声全国的东风剧团团长。
桑振君就任不久,为了锻炼队伍,带领东风剧团到她的第二故乡许昌演出。
听说桑振君要来,许昌的观众沸腾起来了,剧院的售票窗口,每天都排起长龙,剧团还没到,四万多张戏票便已销售一空。
面对许昌万千观众火一般的热情,桑振君老泪纵横。
已18年没有演出的桑振君重新粉墨登场,先后演出了《投衙》和《打金枝》。
许昌的观众发现,桑振君的嗓子虽然有些塌了,唱腔大不如以前,但严肃认真的态度和高超的技艺还是令人惊叹。
整个演出期间,热爱桑振君的观众依旧如痴如狂,剧场里不时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在剧团驻地,前来登记请桑振君吃饭的几十家单位和个人,聚成了团,排成了队。
从河南返回邯郸后,桑振君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坚决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向地委领导极力推荐她的两名得意弟子牛淑贤和胡小凤分别担任东风一团、东风二团的团长。
1985年,已退居二线的桑振君应崔兰田的邀请,作为安阳剧团的艺术顾问随团来到豫东商丘一带。
豫东地区是桑振君得以成名的地方,每到一处地方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桑振君也被家乡河南人民的质朴热情深深感动,已不再演出的她多次登台亮相,和热爱她的观众见面。
桑振君离开豫东将近40年,可那“断了烟断了茶,也要听桑振君唱《投衙》”、“三天不吃饭,也要看看十二万”的民谚还在流传。
桑振君从豫东返回邯郸后,原邯郸市市长郭庆余亲自出面,请桑振君收邯郸市春燕豫剧团的苗文华、郭英丽为徒,传授她那源自祥符调的字乖韵巧、声润音甜的桑派艺术。
苗文华是桑振君的关门弟子,主工青衣、闺门旦,河南西平县人,1965年出生,1979年考入西藏艺术学校豫剧班学艺,后转入河北省艺术学校邯郸豫剧班学习。
在校期间,苗文华相继学演了《秦雪梅》、《大祭桩》、《断桥》等传统剧目,加上豫剧皇后陈素真亲授《洛阳桥》、《拾玉镯》,使她获益匪浅。
桑振君收下苗文华后,因材施教,从吐字开始辅导,拓宽她的嗓子音域,打开她的喉、口、鼻、腔等各个部位的共鸣,教给她规范的姿势,一盘磁带中的五、六段戏,整整教了一年有余,终于使苗文华艺术水平突飞猛进,形成了与祥符调一脉相承的朴实清新、细腻俏丽的独特风格。
在20多年的从艺经历中,苗文华成功塑造了秦雪梅和《大祭桩》中的黄桂英、《打金枝》中的国母、《虎符》中的如姬、《朝阳沟》中的银环等几十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
曾三次获得河北省戏剧节演员一等奖,两次荣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并获得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表演奖,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一等奖。
苗文华天赋佳喉,扮相俊美,做工细腻,唱腔甜润,勇于探索,弃旧图新,在邯郸市东风豫剧团脱颖而出,成为领衔主演。
新千年伊始,苗文华携优秀传统豫剧《打金枝》、《对绣鞋》和《大祭桩·路遇》等折子戏,以及大型新编历史剧《虎符》进京角逐梅花奖,赢得首都专家评委极高评价,以排名第一的佳绩夺得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桑振君在邯郸从事教学活动近40年,辛勤的劳动结下累累硕果,东风剧团的演员中,有3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5个成为国家一级演员,12个成为国家二级演员,这样整齐优秀的阵容,在全国的地方剧团中,十分罕见。
桑振君的弟子中,胡小凤、牛淑贤、苗文华、赵贞玉、郭英丽、马艳青、李素芹等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家,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豫剧北派艺术”已在全国叫响。
12、迟来的“豫剧名旦六大家”2000年8月25日,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河南省艺术研究所、河南省戏剧家协会、邯郸市文化局在郑州河南饭店联合举办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桑振君从艺66周年暨桑派艺术研讨会”,200多位领导和专家名人参与盛会。
研讨会上,有关领导和专家给予桑振君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她是一位久负盛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融汇了豫剧祥符调和河南坠子的精华,不断探索创新,独辟蹊径,创造了偷、闪、滑、抢和离调的演唱技巧,是戏曲艺术的一绝。
大家总结桑振君的唱法是委婉细腻、字乖韵巧、声情并茂、百句不竭,形成俏丽精巧、高雅优美的艺术风貌,具有自己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为豫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豫剧名旦六大家”之一。
时任河南省文化厅厅长的孙泉砀深情地说:“把桑振君的名字和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大师的名字并列起来,可以说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会后,孙泉砀特意对桑振君说:“你离开河南三十多年,河南人民对你的演唱艺术非常欣赏,殷切期望你在河南选几个弟子,把你的桑派艺术在河南流传下来。
”按照孙泉砀的要求,桑振君经过认真考察,先后选定了河南省戏校的宋凤丽和许昌豫剧团的主演常俊丽为她的关门弟子。
2001年12月,孙泉砀等亲自主持,举办了隆重的拜师仪式。
2004年7月9日7时,一代豫剧大师桑振君在邯郸与世长辞。
一年后,在河南省会郑州,河南电台戏曲广播、河南英协公司举办的“周末大戏台”中,特别推出了桑派经典剧目专场演出,桑派传人苗文华、赵贞玉、刘伯玲、常俊丽、郭英丽等名家纷纷登台演唱桑派名剧《白莲花》、《打金枝》、《投衙》、《秦雪梅》、《齿痕记》、《对绣鞋》等,精巧清脆、摇曳多姿的桑派唱腔在中原大地上袅袅飘飞,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