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不一样#家与房子人生一世,最重要的莫过于家,而家一定与房子有关。
任何时代,家对于个人,都是最重要的东西。
45岁的年纪,对居住的房子,总会有那么多的记忆。
十岁前,和父母兄弟住在单位的筒子房。
筒子房整齐划一,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规格、一样的大小、一样的土灰与褐色。
每家每户都有一扇木门。
推门进去的房间,兼客厅餐厅及小朋友卧室多功能于一体。
往里走,是一个挂了布帘没窗户的房间,一般用来做父母的卧室。
通过它再进去里面,便是厨房。
通过厨房的你就到了另一个筒子房的前门了。
很多年前大家哄着一起上班,一起上学。
中午热热闹闹一阵之后又各自散去。
晚上下班后各家照例亮起烟火,我自小生活在父母给予的安定里,对于色彩,似乎没那么留意。
似乎整个单位大院除了房子的灰与黑,就是路边高大的树木从春到冬的变化。
由淡绿到绿到墨绿,再到黄叶至光秃秃的灰。
一年又一年的四季轮回。
十岁后。
因筒子楼实在住不下一家四口,于是搬回了爷爷奶奶家的老宅子。
没几年,老宅被拆,建了三层的小楼房。
其实,我是非常喜欢爷爷奶妈家的老宅子。
因为有一个后院,后院不大但足可以种上各种花花草草,养上些小鸡小鸭大鹅。
我童年时与动物们度过的岁月,全都在这光怪陆离的小院里。
因为有花儿,那些蜂儿、蝶儿也会时带来光顾,有时成群接队,有时形单影只。
盛夏时,偶尔会有蝉从高大的榆树上掉下来,引来斑鸠追来吃。
我儿时最喜欢就是搬个小马扎,坐在后院的光影里看书。
光阴从早到晚挪动,我的小马扎也从小院的东边挪至西边。
但一下雨,小院子什么都变得不一样了。
建筑物的颜色变得厚重起来。
屋顶,墙壁上有雨水的痕迹、那些蜂儿、蝶儿不会出现了。
于是我们就会等雨停。
等雨后夏日的彩虹出现。
等斑鸠叫单声,飞到我家小院来。
等榆钱掉下结子的串串,落下碎碎的瓣子。
等着雨后重新上色的草变得光亮如初。
十二岁,老宅拆了,小院子也没了。
建房子的时候非常物尽其用。
三层小楼,没有留下一点空地。
新的小楼,开启了全家的新生活。
每人拥有了一个大房间,房子都朝南,阳光非常好。
直到现在,回到老家,依旧还是睡在十二岁就开始拥有的大房间里。
书桌的抽屉里,还有中学时的相片和文具。
那是我的时光穿梭机,只要打开它,我就会变成十几岁的年青的我。
十八岁前,那个房间,那个三层小楼,是我的港湾。
十八岁,到省城读书,从此开始了飘泊的一生。
三层小楼现在乃在故乡,但父母因年迈,随着我们早己到南方定居了。
小楼几年也回不了一次。
想来,一定处处都沾满了灰尘。
随手碰到的衣柜鞋柜都是古董了。
小楼挤在小巷里。
阳光充足却不通风。
最喜欢的还冬日的午后,一切都那么安静。
在用破璃封好的阳台看书,写字是我中学时最喜欢的。
其实一直到了45岁,我都没有太多朋友。
每个年龄段陪在身边的只是那二三至友,到了这个年纪,发现天南地北依旧陪着长大老去的人,只剩了至亲。
如这个假期,只能自己一个人写写字。
现在的家,是与爱人和孩子的家。
房子南北通透,采光和通风都及好。
二边的阳台各种了好些绿植,邻居家的阳台缝隙里住进了一家鸟,太阳初升时,小鸟一家会站在我家种的花朵里唱上好一会再飞走。
这个房子住了快十年,也是在婚后,才结束了十年漂泊,那些拎着行李东奔西走的彷徨岁月。
五月一日傍晚,阳光极淡,雨雾在城市上空隐隐出现。
似乎该为这段写个情感结尾,似乎又无须了,生命中的人来来往往,日后再说。
逝者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