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港口,应该想到的就是船只装卸、进出口贸易? 在青岛董家口港区,港口已经不再只是交通运输枢纽,而是一个具备完整循环经济链条的现代化港区。
依托港口卸载原料,通过管线运输到企业,整合园区企业一体化发展循环经济,一座临港产业环经济之城正在青岛西海岸崛起。
站在青岛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的海湾化学有限公司的生产区域,一座全国最大的50000立方米低温乙烯储罐映入眼帘。
看着这座高大威武的储罐,公司综合部副部长孙旭光自豪的告诉记者,“馆内的乙烯在董家口港自由码头卸船后通过10公里的外管廊运输管道直接输送到这个储罐。
以前原料的供应和储存都需要自己单独布局、单独建设,现在就可以建这一套储罐同时供所有的装置使用。
”海湾化学有限公司其前身为青岛化工厂、海晶化工和青岛碱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公司, 今年9月20日,进行合并重组。
重组后的海湾化学总投资53亿元,占地2000亩。
在五个一体化即“规划建设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仓储物流一体化、智能管理一体化”模式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拥有年产30万吨烧碱、40万吨氯乙烯、30万吨聚氯乙烯、50万吨苯乙烯和12万吨偏硅酸钠的能力。
海湾化学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清亮介绍说:“一体化的优势就是把我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一年至少1个亿,人员现在只有900人,只是原来的一半,在工作量没有增加的基础上产能却翻番了,是原来的四倍。
”当前,海湾化学现拥有国际先进的四大核心技术,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外知名尖端企业签订了二三十项设备合同,在安全、环保、节能与循环利用等方面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
海湾化学有限公司技术员高山介绍“污水这一块我们上了污水汽剔塔,用蒸汽把污水中的有用的物质拿出来,比如说苯乙烯等有机物,达标以后送到我们的污水处理厂再进行生态处理。
一些废弃蒸汽锅炉完全可以把这些废弃进行燃烧炉膛上我们还装有SCR脱硫脱硝系统,能够完全满足无废弃外排。
”除了工艺、技术的革新,产品也在升级。
过去,他们的产品大多应用于管道、普通塑钢门窗等领域,而现在产品更高端,甚至能替代部分美国、日本的产品。
事实上,董家口港区早就不仅局限于船只装卸和进出口贸易了 ,“ 前港后厂 ” 模式正在这里每天上演着。
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大项目建设协调中心主任陈永军介绍,“目前董家口正在依托深水大港优势,布局建设循环经济区,培育建设国家级精品。
现在我们因地制宜的选商,选择产业龙头项目,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促进产业链条纵向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