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重庆西南部的江津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始建于南齐永明五年,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旅游资源也很丰富,自然景观有四面山、清溪湖等,古镇老街就是中山古镇,这些地方作为景区,当然出名,还有不出名的地方,比如青泊场,虽然破旧,同样有故事可讲。
青泊场曾经也是一级地方组织,后来撤乡并镇的时候,退出建制的舞台,又因为要建电站,又成为搬迁区域,位于江津区西湖镇境内,綦江东岸,西北方向距离江津城区也不远,只有30多公里,50分钟左右的车程。
青泊场的历史并不悠久,在《江津县乡土志》“卷三·地理”篇才第一次记载,说明该场镇始建于光绪末年,距今不过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名字叫接龙场,由于场镇旁边的綦江,盛产味道鲜美的青鯆淡水鱼,颇受江津知县青睐,执行公务后,在江边饱餐一顿,一时兴起,才更名为青泊场。
青泊场因水而兴,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还先后设人民公社和青泊乡,尤其是人民公社,算是比较大的一级组织,但是规模并不大,只有两三百米,街面全用青石板铺设,两侧多是老建筑,木质结构架子房,青砖青瓦小楼房,显然有些历史,比较破旧,更有甚者不少已经垮塌,呈现出残垣断壁的趋势。
青泊场命运多舛,先是被西湖镇兼并,再是因为建设电站而面临拆迁,场镇上的村民早几年前都在不远处建起了新房子,早已无人管理里,老房子,特别是架子房房顶垮塌,剩下光秃秃的木头柱子,青砖楼房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门窗脱落,杂草丛生,置身其中,有种世界末日的感觉。
原本以为这是一次孤独的旅行,谁曾想到,路口一转,居然在街道上还发现鸡鸭,仔细一看,废墟中还有一间房屋保存完好,虽然有些昏暗,但是家私齐全,整洁干净,还有老住户没有搬迁,这是什么情况,废旧街道,独门独户又会是什么样的光景,不得而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农村的小场镇,一般都摆脱不掉这个规律,青泊场就是如此,原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绝大多数村民都搬离了老街道,老街道无人管理,残破不堪变成废墟,居然还有老住户没有搬离,难以理解,如果是你,会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