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由佛山知名陶企投资成立的预制菜食品公司正式开门营业,再次给陶瓷行业指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径。
跨界发展,其实在陶瓷行业已是屡见不鲜,从跨界到建材家居行业的其它品类(卫浴、门窗、地板、定制等),到陶瓷上下游行业(房地产、酒店等),再到毫不相干的餐饮行业(酒、调味料、预制菜等),陶业的扩张触角早已伸至各行各业。
但要说跨界的成绩嘛,就多少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了。
还记得当年的新中源大酒店(现华夏明珠大酒店)吗?据说这是佛山首家按照五星级标准设计装潢的酒店,之后不但易主,还主动申请撤销了五星级酒店的名号。
某陶企成立的地产公司,其兴建的某楼盘至今人烟稀少。
该陶企还做过辣椒酱,产品还不错,可惜已查无此名。
就连市场群体最接近的卫浴品类,也只有极个别陶企能打出一席之地,但在卫浴行业中的品牌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以上再次印证了一个真理:专业人做专业事。
让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很多陶企跨界失败的源头。
他们的操作模式通常是这样:注册成立一家新公司,直接调任原有高管过去管理,再薅一波原有陶瓷经销商的羊毛,起初通过内部消化也能过得不错。
但这并非长久之策,因为每个行业的发展规律、目标群体、营销手段均有所区别,直接套入原有的管理团队和运营体系,注定没有好结局。
某陶企已经倒闭的辣椒酱公司就是实例,不仅由该陶企老板亲属担任股东,还在经销商年会上广为宣传,逢年过节作为员工福利发放,实际销量应该不咋地,毕竟还不到一年股东就纷纷退股,网络上也再无新消息。
还有今年年初,陶瓷行业几个大佬牵头成立了一个门窗品牌,直指高端定位,在广州建博会上拿下一个面积颇大的展位,造势很足,如今毫无水花。
跨界后自主经营本身没问题,但作为毫无经验的“门外汉”,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当老大,而是尊重其它行业的运行逻辑,引入专业人才,建立分权式的管理制度和高效执行的团队,才能保证跨界经营的可持续性。
相对而言,跨界发展的另一条路线——投资经营的成功率更高,科达制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近几年,科达制造战略投资以蓝科锂业为载体的锂电材料业务,主要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与销售,以及碳酸锂业务的投资布局。
在科达制造2022年半年度董事长办公会上,其董事长边程指出:“公司全年上半年营收56亿,净利润21亿,其中投资蓝科锂业的收益就占了16亿,经营利润5亿多。
”跨界后,科达制造不仅没有对新业务大包大揽,还尤其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
边程认为,公司提升竞争力靠的是人才,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培养好、提拔起来,也要做到与原有团队更好融合,这不仅是系统工程,也是头号工程。
跨界不是拯救濒危企业的良药,任何企业在跨界经营之前,不仅要保证主业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和足够的行业实力,还要考虑是否与跨界产业相匹配,如果不是肯定答案,要么三思而后行,要么让专业人做专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