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见习记者 李谦锋)不知不觉间,曾经红火的农家院或者说“农家乐”,正在京郊一些村庄慢慢消失,坚持经营的,很多生意惨淡。
“农家乐”乐不起来了,其竞争残酷到了什么程度?在农家乐仍占主流的北京柳沟,“现在家家都去公车站、停车场等人多的地儿拉客,拉得慢了,事先预定的客人都能被别家带跑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萧条,几年来,太多经营农家院的村民因为生意冷清、加之自己上了岁数,关掉了“农家乐”,有人则直接去新开的民宿打工去了。
7月中旬,在记者走访的北京怀柔、延庆、房山等3个区、12个村子中,依山傍水、环境清幽的村庄,传统农家院的经营在普遍边缘化乃至消失,短短几年即被中高端民宿所取代。
可民宿的高门槛,把多数原来的经营者拒之门外,“我们农民可没有这样的财力进行改造”。
即便转型升级,随着社会资本开始大量进入,民宿这个行当是否要再步农家院的后尘,同样让不少民宿主有所顾虑。
在这场产业升级的追逐中,经营农家乐的农民们将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民宿中的游客。
李谦锋 摄风光不再的农家院2019年,56岁的杨全霞收获了一份全新的职业体验——民宿管家,“游客在网上下单后,就过来住,接待、清洁、退房等工作全是我一个人儿”。
杨全霞是怀柔区渤海镇苇店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她告诉记者,这两年外面来了不少投资商,在村里租赁当地村民宅院,有些就是之前的农家乐,然后改建成高端民宿,光苇店村就有6个。
苇店是京郊典型的山村,过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