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凭啥只有小学文化的马未都能这么有钱?马未都:你多读书也可以

凭啥只有小学文化的马未都能这么有钱?马未都:你多读书也可以

2023-02-11 来源:门窗之家责任编辑:门窗加盟 浏览数:5 门窗网

核心提示: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是《百家讲坛》的名师;他只有小学文化,却已出版近五十本专业书籍;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他是马未都。你很难想象,他的起点如此之低,成就却如此之高。他是怎么逆袭的?对此,马未都的解释是“这一切都是读书带来的”。无书可读的时代马未都出生于1955年的北京大院里,因为10年动乱,他没上过大学,也没上过中学,读完四年小学,便退学了。越是没书读的日子,马未都越想要读书。16岁时,他随父母回到了北京,此后两年里,他在家里无所事事,没有学上,也没

凭啥只有小学文化的马未都能这么有钱?马未都:你多读书也可以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是《百家讲坛》的名师;他只有小学文化,却已出版近五十本专业书籍;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他是马未都。
你很难想象,他的起点如此之低,成就却如此之高。
他是怎么逆袭的?对此,马未都的解释是“这一切都是读书带来的”。
无书可读的时代马未都出生于1955年的北京大院里,因为10年动乱,他没上过大学,也没上过中学,读完四年小学,便退学了。
越是没书读的日子,马未都越想要读书。
16岁时,他随父母回到了北京,此后两年里,他在家里无所事事,没有学上,也没有工作,因此拥有了两年的黄金读书期。
可是那个时代书籍匮乏,物以稀为贵,能拿到一本书,马未都就躺在床上看一整夜,书一合,天也亮了。
马未都的父母是医务工作者。
有一次他在医院仓库角落翻出了一本《内科学》,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妇科这一块他看得最为认真,“因为我们没有机会了解女人身体是什么样子”。
他那熊熊的求知欲,一直燃烧到现在。
医学书无疑是枯燥的,但马未都认为越是枯燥的书,越能给他带来影响,因为越枯燥,人想得越多,带来的思考也越多。
在他看来,凡事都想一步,你就比别人领先了很多。
还有一次,邻居女孩偷偷借了一本《红楼梦》给他,那个时代《红楼梦》是禁书,在这之前,马未都从来没有看过文学方面的书,更不用说被禁的文学名著,所以当他读了后,用他自己的话说“差点死在了这书里”。
《红楼梦》对马未都的影响不言而喻,此后他便爱上了文学,一发不可收拾。
半个世纪后,当他做客节目《开讲啦》,他还能够把书中曹雪芹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人出场的画面一字不漏的给背诵下来。
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把书读进灵魂里的人。
读书带给他的第一次逆袭马未都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厂里做铣工,这份工作很枯燥,每天都是对着机器和零件打交道,而且完全与读书无缘。
换成其他人,可能从此就搁下书专心工作了,可马未都不是,尽管工作与读书无关,但他仍然手不释卷。
因为年轻,因为向往爱情,他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被《中国青年报》以最大的一个版面发表,累计发行量500万份,成功逆袭成全国最知名的大作家。
两个月不到,他就迅速被《青年文学》录取为一线编辑,专门负责审阅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
靠着一部爱情小说,马未都从工人变成了文化人,读书使他的人生实现了第一次逆转。
来到编辑部后,马未都放眼一看,好家伙,身边的同事都是大学生、大文人,自己无疑是文化程度最低的一个,但尽管如此,他的眼力却是最好的。
80年代最负盛名的作家,如莫言、王朔、刘震云、余华等都是经他手发掘的“明珠”。
马未都的文学能力不仅体现在小说上,同样也体现在了影视策划里,这一切都与他爱读书脱不了联系。
很多人不知道,那个年代最火热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就是以马未都当时的编辑部为原型拍摄,由他们几个编辑一手策划。
很多影视大咖,如葛优、刘蓓、梁天等都是从这部电视剧里面走出来的。
《编辑部的故事》一炮而红后,马未都又策划了电视剧《海马歌舞厅》,还是一样的火爆,还是以当时他们开办的海马歌舞厅为原型拍摄。
之所以叫海马歌舞厅,是因为当时工作室全部是男性,而海马又是雄性动物,所以才取了这个名。
马未都的第一次身份转换,正是读书带给他的结果,编辑这个身份使他的职业生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正是有了这样的起点,人脉和资源都随之而来了。
读书让他更懂得收藏很多人都知道,马未都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馆主,他为人最知名的标签就是“大收藏家”。
央视上众多的鉴宝节目,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无论是陶瓷、字画、器具还是其它古物,他都能从古至今把文物的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两楚,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识渊博。
网友们感叹“他没读过多少书,但是他读过的书比谁都多”。
在他看来,很多东西可以和稀泥,但唯独古玩不行,一件古物,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历史背景,不知道其历史背景下的工艺、材质、艺术流派等,你无法糊弄过去。
马老清晰的知道,在古物上的认知,只能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做不到一知半解。
所以,在对待收藏的古物上,除了读书,除了研究,别无它法。
收藏本来只是马未都的一项业余爱好,但因为喜欢其收藏物件背后的历史文化,于是他把收藏变成了一项终生的事业。
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搞收藏,并不是真正喜欢其背后的文化,而是看中了其投资的空间。
在马未都看来,如果只是以价格来谈古物,如果你只是占有它一段时间后把它卖掉,那你永远只能称之为“投资家”,而不能称之为“收藏家”。
收藏,应该是拥有,而不是简单的占有;收藏是对美的发掘,而不是对物的掳掠;能够感受和体味古物深厚历史文化内在美的本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
为了让世人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马老出版了《玉之器》、《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纹》、《中国古代门窗》等四十多本关于古物的研究书籍,并且书籍还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
可以说,读书成就了马老的收藏事业,而收藏也成就了马老的读书乐趣。
在马老看来,读书不一定有用,或者说有可能只有10%才有用,但是你不读,你就不知道哪个10%有用,所以读书是为了学习一种方法,而不是为了学习一种知识,知识可以随时更新,不知道的可以马上补习,但只要你会了学习的方法,你就能够拥有更多的学习知识。
知识渊博,有自己的独门心法马未都不止一次的告诉年轻人,读书要趁早,而且要多读杂书。
什么是杂书?他对此的解释是,只要不是专业书和教科书都叫杂书。
比如,你是当医生的,你看医学书,这不叫读书,但如果你看的是文学书、科学书、哲学书、美学书,这就叫做读书。
他认为读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锻炼人的抽象能力,所以年轻人读书一定要涉猎广,不要功利性的读书,只有这样,你读过的书才能刻在你的骨子里,渗透到你的灵魂里,影响着你的人生。
有一次,马老在电视节目上讲陶瓷时,他告诉我们从一个陶瓷就可以看出一个人读书的深浅。
比如我们看到陶瓷中的各种颜色,不管是红的绿肥的蓝的黄的等什么颜色,它都是金属在高温下呈现的颜色,就像高温红和高温绿都是铜在高温下呈现的颜色。
在烧制瓷器时,如果炉内的氧气不足就会呈现红色,如果炉内的氧气过足就会呈现绿色。
如果你懂科学,你就会明白这点。
再比如,陶瓷中有很多名词是带有极强的文学色彩的,陶瓷中的白,科学上叫白釉,但文学上叫甜白,陶瓷中的黄,科学上叫黄釉,文学上叫娇黄;同样是白釉,康熙期间的白釉硬,雍正期间的白釉腻,乾隆期间的白釉薄,这些都是文学感受,如果你没有学过文学,你就无法体会这细微的差别。
就像很多人不知道陶瓷中的青花和珐琅粉彩是外来文化,青花是当年波斯文学对我们的影响,珐琅粉彩是欧洲美学对我们的影响。
一件陶瓷,背后却呈现出了科学、文学、美学、哲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马老广博的知识底蕴让人叹为观目,这与他爱读杂书息息相关。
不得不说,读书多的人就是不一样。
用他的话来说,真的是除了成功学,他什么书都在读。
图九马未都读书喜欢追求真知,具有批判思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众人皆知,因为它曾写进了我们的小学课本里。
但马未都曾和北大历史学教授叫板过,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司马光砸缸这件事。
北大教授说有,因为史书里明确记载了这件事。
但是,马老却反驳了这个观点,为什么呢?马老解释,要是一个缸能把小孩淹没,那这个缸肯定不能小,但是宋朝的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烧制这么大缸的技术,你随便去查宋朝就没有这么大的缸,那怎么可能出现这种事呢,对不对?所以这个故事肯定是虚构的,是用来神话司马光的。
两人孰对孰错,答案自然分晓。
虽然马老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就敢和北大教授叫板。
因为他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读而为思则,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早告诉我们,一味读书而不加思考,就不能理解书中意义,甚至会陷入迷茫,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如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马未都读书就是读书,没有功利“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这些古话早就告诉了我们读书的功利色彩。
大部分人的读书学习都抱有一定的目的,而唯独马未都的读书从来不以功利为目的,只凭兴趣爱好,逮着什么书就看什么书。
在知识青年下乡时,有一次马未都看到一个老乡在用书糊墙,撕一页糊一面,马未都看了忍不住心疼,拉住老乡的手说:“你把这书给我看看,等我看完了你再糊墙,成吗?”老乡看他诚恳,同意了。
他把书拿到手里一看,前面几十页没了,后面几十页也没有,书名叫什么也不知道,但他仍然把剩下的书页全部看完了。
可以说,马未都对文字有天然的亲近感,像他这样纯粹的读书人,你很难找得到第二个。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曾经有一个大学生问马老“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是啊,在这个如此复杂的年代,读书能够带来的出路似乎正变得越来越窄,十年寒窗苦读,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功与名。
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针对这个问题,马老讲了一个故事。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人叫朱买臣,他很穷,但是他很喜欢读书,于是他用砍柴卖来的钱去买书,每次挑柴时,他都是一边挑柴,一边大声的读书。
周围人都在笑话他,连他的老婆都质问他“都穷了吧唧的了,还这么大动静读书干吗?”他告诉老婆“你能不能等等我,我现在40多了,等我50岁有成就时,你就可以享福了。
”我们都知道古人通常寿命都不长,50岁已经是很大年纪了。
老婆实在受不了了,就与他离了婚,毫不留恋的离开了家。
后来朱买臣因酷爱读书,被同乡人举荐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与他聊了春秋、楚辞等,非常欣赏他的才学,就让他做了官,回乡任职去了。
他的前妻和后夫知道后,在路上迎接他。
朱买臣就给他们安置在后院供给,管吃管住,但是乡里乡亲都在嘲笑他前妻有眼无珠,嫌贫爱富,前妻受不了羞辱,上吊自尽。
朱买臣厚葬了前妻,并好生照顾了后夫。
这是一个被史料记载在内的真实故事,马老借此告诉我们“读书并不一定有用,但不读书一定无用。
”从小学只读了四年书,到成为国内知名作家,再成为国内大收藏家,最后成为私人博物馆馆主,这样的人生逆袭,难道不是读书带来的结果吗?这个时代,科技越发达,但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
根据世界各国读书排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日本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以色列60本,而中国呢?只有4.35本,连五本都不到。
移动互联网造就了我们的生活便利性,但同时也“杀”死了我们的读书时间,大部分人宁可刷短视频,宁可在网上一逛几小时,也不愿意把时间分点给读书。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读书虽说不是唯一的一条路,但读书可以让我们多条路。
马未都起点如此之低,但成就如此之高,不正是如此吗?. END .【文| 吕姑娘 】【编辑|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精彩文章推荐:钱学森往事:他是如何修炼升级,让自己一人匹敌美军五个师的蒋英:嫁给干哥哥钱学森,成就学生李双江,她如何活成一代传奇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说说门窗雕刻中的动物纹样
阅读下文 >> 谈马未都:京城高级“老炮儿”,何以成为文化界的“万人迷”?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50117.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