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兴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发达,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
民国时期,诸多商人定居于此,建造了不少西式洋房。
在市区紫阳街191号,便坐落着当时嘉兴城内最宏丽的洋房——高家洋房。
历经百年沧桑,在很长一段时期,它隐匿在周边高楼之下,只有知根知底的老嘉兴人路过还会说上一句,这里就是高家洋房。
百年间,高家洋房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也成为了嘉兴的时光印记。
如今,高家洋房被赋予新生,洗净铅华,华丽转身为嘉兴“文艺之家”。
在悠久而富有韵味的洋房外,当院内的老树再添新芽,老宅的故事,又一次被提起……百年老宅 历经沧桑高家洋房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近代中西结合的私家宅院。
房主高仲兰以田产起家,后创办嘉禾布厂,曾为嘉兴县商会会长。
高家是嘉兴有名的望族,第一世是桐乡祥符的佃农,因看到农民们日常喜欢在田间地头购买酱油、腐乳等调味品,高家人逐渐从租种农田转为挑担去农村销售酱料,由此逐渐积累财富,置下田地百余亩,后举家迁到嘉兴马泾港,在陡门塘北垦荒造桥,即现在的高家石桥。
嘉兴颇富盛名的高公升酱园也是高家的产业之一。
高家人才辈出,高仲兰的父亲高宝辛,光绪时中癸巳恩科副榜,赏戴花翎四品衔,任内阁中书,官场得意,财富积累,便选择在嘉兴市区徐家埭(现杨柳湾附近的中百公司仓库和医药公司宿舍区)建造亭台楼阁前庭后院一应俱全的高家老宅,当时用的都是上好的材质,高大宽阔。
高仲兰是次子,曾留学于日本法政大学,因为读的是金融专业,和父兄们经营的实体经济在理念上不同,留学期间又信了天主教,和徐家埭老宅里女眷们日常喜欢焚香敬佛的信仰也不同,于是决定异地建造自己的家宅。
经过多方踏勘比较,最终选址在当时的斜桥头1号(今天的紫阳街)。
高家洋房的建筑由南北两座歇山顶楼房与东西厢房组成,均为两层,主楼整体呈“回”字型。
正门以前开在南面,东面和南面都临河,大门顶上有两个象征宗教的铁质球形尖顶。
相传,高家洋房内曾经热闹非凡。
据文化老人吴藕汀的笔记显示,1921年,高家洋房内曲声悠扬,高家子弟专门成立了南薰曲社,参加活动的社员除了高家族人外,还有一些名人,如嘉兴九大百货公司的老板余叔雄,在诗词、篆刻、文人画方面有很高造诣的沈本千,袁世凯的儿子袁寒云也曾来此。
洋房内曲声悠扬,高仲兰也踌躇满志。
家族实业由长兄和弟弟们经营,自己在民国十年时发起成立了嘉兴商业储蓄银行,另外又开设高锦华绸布商店,儿子高警时则开设了嘉禾布厂。
民国十年十月十三日的《申报》上,刊登了一条《嘉兴筹振会成立》的消息,“……公推盛沅为正主任,高如澧(仲兰)为副主任……”民国十八年的《嘉兴新志》里也有关于他的记录,“民国十年间,邑人……高如澧、蒋志新等函请县知事汪莹转呈省政府,请于东北二门之间添辟一门,以便交通……”可惜好景不长,嘉兴沦陷后,位于徐家埭的高家老宅,那一长排在族人眼中比高家洋房还要美丽高贵的庭院,毁于日军战火,高家洋房也被日军进驻。
在百年风雨飘摇中,这所民国时期的私人住宅,也不断转换着功能。
抗战时期曾由国民政府使用,1949年后,先后成为嘉兴新老兵中转站、嘉兴日报社、嘉兴市军供站的办公场所。
百年老宅,当年的主人早已远逝,洋房的故事,留在了家谱和史料中,留在了散落在天涯的后人心中,而洋房却成了这座城市最文艺的地方。
建筑独特 修缮讲究高家洋房坐南朝北,两进建筑。
一进建筑为花厅,二进建筑为后厅。
花厅、后厅均为七开间建筑,二层砖木歇山顶建筑,花厅和后厅东西两厢房相互连通,厢房为五开间建筑,二层砖木结构坡顶建筑,小青瓦屋面,花厅和后厅北面明间屋面上各设有一朝南老虎窗,屋面无挑檐,檐口砖挑线脚装饰。
“高家洋房建筑非常考究,当时高家可谓是不惜工本,以外立面的清水砖为例,我们剥离以后发现清水砖之间的勾缝都是元宝缝,当时用的材料,现在都达不到那种标准,即使牢固程度达到了,但工艺程度就做不到那么精细。
而且它建筑规模特别庞大,整个四合院两层楼,达到2500平方米,类似这样的建筑面积,无论是民国建筑还是古代建筑,在嘉兴都很难找到。
再说它的做工、堆塑,那完全是工匠们手工做出来的,用材十分考究。
结构方面,它融合了中西风格,用材是中国的砖木结构,构造走西洋化路线。
比如它的堆塑,中国是不用堆塑的。
还有玻璃,它们用的是花玻璃,中国用的都是白玻璃。
楼梯,它采取回字形的楼梯,中国建筑当时都是直上直下的楼梯。
” 嘉兴市文保所所长张青告诉笔者。
高家洋房充分展现了在布局、立面形式、木构屋架技术等各方面追随西洋建筑的近代建筑特征,也为研究嘉兴本地区的近现代历史和建筑特色提供了实证。
“当时主要包括对文物本体建筑基础、地面、内外墙、楼梯、屋面、屋架及门窗等进行全方位的复测评估,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全面修缮,并对配套的水电及内部装修等进行相应修缮。
”张青告诉笔者,在修缮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比如原来勾的是元宝缝,缝是凸出来的,我们要把原来的缝隙都清理干净,再用防水材料重做元宝缝,这样难度很大,但能保证可以至少再用一二十年。
另外,防水渗漏这块也是个难点,我们和相关建设部门讨论确定方案之后,在局部区域做了海绵工程,这有助于防水。
”文艺之家 浸润禾城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如何焕发新生?昔日的繁华与气派,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如果只是修缮老洋房而没有赋予其实际的功能,似乎总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在嘉兴市民日复一日的等待中,2020年,高家洋房从文物活化成桥梁,最终“嘉兴文艺之家”在此落成,文艺名家雅集,文学艺术共融,百年宅邸再续前缘。
老宅为何变“文艺之家”,其中也颇有渊源。
20年前,嘉兴市文联以及文艺界人士就呼吁设立“文艺之家”,让嘉兴的艺术家们有一个集中交流、创作的地方。
原先拟在觉海寺附近市群艺馆旧址建立嘉兴文艺会馆,后因城市规划搁置。
经过多次考察商讨,最终,市中心闹中取静的高家洋房成了最佳的地点。
如今的嘉兴文艺之家,由高家洋房主体建筑及辅助用房组成,建筑面积约3300平方米。
内有展厅、多功能厅、文艺沙龙、创作室、活动室、培训教室、会议室等功能设施。
嘉兴文艺之家既是市文联及所属各文艺家协会的办公、工作场所,又是集文艺创作、展览展演、交流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学艺术基地。
“高家洋房作为嘉兴城市发展历史当中的重要节点,具有时代特征,见证了嘉兴城市发展的脉络,非常有价值。
此外,嘉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本就需要深化名城保护的力度,我们将高家洋房保护后再利用,通过活化利用,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这里既是培育嘉兴青年艺术家的摇篮,也是激励成熟艺术家再提高的平台,更是在汇聚名人名作、发掘新人新作、激发文艺创作灵感、传播文艺服务大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阵地和窗口,是一个全新的嘉兴文化服务品牌。
”嘉兴市文联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接下来,市文联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招募文艺志愿者等形式,使文艺之家“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实现“嘉兴文艺之家”品牌的常态化运作。
(原标题《【南湖文化地图】高家洋房:嘉兴“最文艺的地方”》,原作者周铭晔。
编辑沈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