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冬季节,行走在宜黄县二都镇白槎村,宽阔的休闲广场、整洁的农家小院、别致的民俗文化馆、家风家训馆让人眼睛一亮。
昔日的贫困村,已彻底告别“又穷又差”,迎来了今天的“如诗如画”。
白槎村由贫困村向美丽乡村转变,是宜黄县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将移风易俗与美丽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鲜活实践。
文明风尚绘就靓丽乡村一栋栋青瓦白墙农舍小楼错落有致,走进桃陂镇戈坪村,移步即是景,入眼有乡愁。
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刘国才感慨地说:“以前,图省事,大家都把垃圾往路边、沟渠扔,老远就能闻到刺鼻的臭味。
县里开展了移风易俗活动,镇上还挨家挨户给村民家门前建了花圃,安装了垃圾桶,现在大家养成了自觉清理垃圾的习惯,昔日房前臭水沟再也不见了。
” 该县将移风易俗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推进移风易俗,又以移风易俗保障环境大整治。
该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突出抓好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切实抓好家风家训馆和文化墙建设,在亮点村和有条件的重点村建设“两馆一台”,即村史馆、民俗文化馆和戏台。
在各行政村建设文化墙,以优秀传统文化及贴近群众生活、接地气的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融入道德、党建、特色产业等,使每处馆墙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文明新风构就和谐乡村来到二都镇帘前村,“仁义礼智信”文化墙映入眼帘,村中随处可见核心价值观、乡规民约、谚语诗句等内容的宣传标语。
曾经的柴草堆、垃圾堆,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打造成为宜黄戏台、禾杠舞广场、村史馆、农家书屋等村民活动场所。
村民在乡村舞台上载歌载舞、在文化大院里阅读休闲,精神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县以德育人,引领乡村文明,积极宣传健康和谐的生活理念,加强宜黄戏、禾杠舞等优秀文化的传承、推广,力争达到村村能唱宜黄戏、人人会跳禾杠舞的人文景象。
同时,将移风易俗工作与村民自治体系紧密结合,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参与村民自治。
该县还以道德模范、双返双创、传统乡贤等作为示范引领,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引领村风民风的抓手,积极开展“孝心感动人物”“最美宜黄人”“五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表彰了140名孝心感动人物。
文明行为造就富裕乡村2016年4月,二都镇山前村老党员彭寿高离世,治丧过程中,村红白理事会聚集全村党员干部帮办丧事,不再出现请唢呐,大操大办等现象,主动打破传统习俗的“枷锁”。
据了解,该县将移风易俗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
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做好脱贫“加减法”。
在脱贫攻坚中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扶贫产业,做大“加法”。
同时,倡导“树立新观”,引导群众节俭脱贫,做好“减法”。
在白槎村,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村里先后成立了辉荣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光伏发电扶贫、花卉种植2个集体产业合作社,共纳入贫困户36户、102人。
合作社带头践行移风易俗,倡导和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社会新风,把乡风文明融入生产生活全过程,形成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奏响了乡村富裕文明曲。
高志坚 程 文 本报记者 赵 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