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个老运城人。
在我孩提时代,就常"逛运城 "。
由于家父在解放前就随祖父在盐池“打工”,因此,我们家人就有逛“路村”(当时的叫法)的便利,父亲去上班,就叫走“池下”(ciha) , 三里桥、火车路、大北门、二郎庙、钟楼底、池神庙,盐池对于我是那么亲切。
后来在运城求学,又从运城走出去。
运城这个老家的“都市”,就是我祖藉的符号了。
改革开放以来,运城的变化是翻天覆地,不,应该说是改天换地。
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大都市有的这里应有尽有。
加上旧城区改造的不断进行,如今的运城,已经是旧貌换新颜了。
九月的一天,我们几位摄影人,抱着探觅运城过去的心情,来到这个依旧是过去的样子,但是不久也许就会改变模样的老西街。
西街的确还是过去的老样子,有的老房更显陈旧了,林立的铺板门还剩几间;阁楼式的门面已经残破不堪;老院子要么是寄住着像大杂院的临时住户,要么已是人去院空,杂草丛生;嘉康杰办学堂的老院子还在;文革期间的露天剧院还在;那颗老槐树还在; 令人欣喜的是运城的道台衙门也已经修复如旧 。
道路是新修的,平平整整;街两侧的房子各式各样,有清末的,民国的,更多的的是解放后不同年代的建筑,当然还有改革开放后的建筑。
街上来人还是熙熙攘攘;铺面还是一个接一个:卖麻花的、打烧饼的、弹棉花的、修鞋的、修洋车的、杂货铺、剃头的、做寿衣的,副食店、小超市、小吃店、醋房应有尽有,甚至是小卫生所、小学校、托儿所样样俱全。
而与周围繁华都市街道相比,简直是在又一个国度里。
来往的人是悠闲的,自行车,电动车,偶尔也有私家小车;路边三五成群的人在聊天;小孩在路边无忧无虑的玩;叫卖声,劳作的声音,时而有一两声; 路人看见我们,露出诧异的,友好的,微笑的表情,热心的回答我们的问题......眼前的这一切,给我一种安逸的感觉,逛路村的感觉又现眼前:那难以忘怀的街口的腊牛肉;烫手发脆的火烧馍夹卤猪肉;还有那一看见就流口水的羊肉泡馍......还有老衙门西侧的老剧院里的穿红戴绿演戏的、提篮卖瓜子香烟的、扬手抛毛巾的......时间的车轮是无情的,人们的脚步是绝不停留的,陈旧将由美好代替,让这些美好的记忆永远保留在我们的心里, 不断的回味吧!(写于2014年9月,鱼新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