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全国人大代表倪海琼:建筑碳中和,门窗节能不应缺位

全国人大代表倪海琼:建筑碳中和,门窗节能不应缺位

2023-02-11 来源:断桥铝门窗责任编辑:防火门 浏览数:4 门窗网

核心提示:【高质量能源内容,点击右上角加关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又称"被动房")通过集成保温、密封和带热回收的环境一体机等系统,冬天不用烧煤烧气供暖、夏天不用空调制冷,节能率高达90%以上。河北省走在被动房建筑前列,累计开工4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全国第一。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在接受《中国城市能源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大力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产业产业将催生未来万亿级蓝海市场,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今

全国人大代表倪海琼:建筑碳中和,门窗节能不应缺位

【高质量能源内容,点击右上角加'关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又称"被动房")通过集成保温、密封和带热回收的环境一体机等系统,冬天不用烧煤烧气供暖、夏天不用空调制冷,节能率高达90%以上。
河北省走在被动房建筑前列,累计开工4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全国第一。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在接受《中国城市能源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大力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产业产业将催生未来万亿级蓝海市场,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倪海琼带来了《大力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关于推动系统节能门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多份建筑节能方面的建议。
围绕这一话题,《中国城市能源周刊》记者专访了倪海琼。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和当前既有建筑相比,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优势是什么?・时有其题:言而有据:言人分而已:一是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30%以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通过集成保温、密封和带热回收的环境一体机等系统,冬天不用烧煤烧气供暖、夏天不用空调制冷,节能率高达90%以上。
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若我国北方城乡建筑全部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建设,每年可节约供暖用煤约3.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亿吨,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常年室内温度保持在20—26℃,湿度30—60%,PM2.5小于35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碳浓度小于1000ppm,在营造"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洁"舒适健康环境的同时,还可通过专利技术有效去除甲醛、释放负氧离子,使建筑形成宜居的"天然氧吧",有效避免"空调病""暖气病",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新兴的绿色朝阳产业,能拉动节能门窗、新风环境一体机、智能遮阳、保温材料、密封材料、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相关产业发展,以及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质量监管等行业的全面升级,催生未来万亿级蓝海市场,具有极强的推广价值。
世界最大规模的被动式社区—高碑店列车新城加强示范引领,科学推动产业发展《中国城市能源周刊》:为更好地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您在今年两会上带来了哪些建议?倪海琼:一是科学推动产业发展。
加厚产业深度,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实现全方位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力争突破一批关键设备和核心材料的研制瓶颈;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二是稳步推广产品应用。
在公建项目中加强示范引领,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中进一步加深应用;在城镇化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考虑采用“专项补贴”形式鼓励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为国家乡村振兴计划贡献力量。
三是有力抓牢市场监管。
坚持采用系统集成技术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施工、监理与维护,从根本上杜绝胡乱堆砌与粗制滥造,真正提升建筑品质;加严材料检测与施工监管,科学开展评价认证,避免“两张皮”“假检测”“走形式”,严格确保“有标必依、依标必严、违标必究”,从源头把住产品质量关,确保被动房真实达效。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筑能耗流失一半以上在门窗《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在您看来,建筑节能的“盲点”和弱项是什么?倪海琼: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而通过门窗流失的建筑能耗占比高达51%以上。
经过多年发展,节能门窗产业初具规模,研发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稳步攀升。
但仍存在部分企业未按标准生产施工、研发投入不足、伪造虚假检测报告、低价中标使用低质产品,导致建筑门窗缺乏系统性,产品与土建的无法有效衔接,生产和安装验收过程中的监管缺失等诸多乱象,为工程质量、安全、业主维权埋下严重的隐患。
一是系统门窗概念缺位。
系统门窗是基于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建筑类型对门窗的性能和功能要求,以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材料选用、性能优化、加工工艺、安装工艺、使用维护等要素为基础的系列化的门窗产品系统,绝不是简单材料的拼凑,需要根据建筑类型、气候条件对产品结构、材料力学性能、五金承重、耐候性、密封性等进行科学的计算,并对安装节点进行缜密设计。
现行标准仅仅是规定了产品达到什么性能指标,并没有对产品系列、组成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生产、安装等进行明确的系统性要求,在具体应用环节缺乏指导性。
二是检测认证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门窗性能检测虽已普通到市、县级,但仍存在着不熟悉检测技术要求、缺乏诚信机制,假报告、买报告泛滥,急需在检测行业建立诚信体系。
从事建筑门窗产品认证的机构少,且专业性不强,偏于对生产过程的体系认证,缺少对产品安装过程的系统认证,而实际上问题往往发生在安装环节,一旦安装控制不到位,就会出现跑风漏水、窗扇脱落、玻璃自暴等质量与安全问题。
三是造价形成机制不科学。
现行定额计价依据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造价信息服务水平不高,造价形成机制不科学。
当前,造价信息来自于造价部门的市场询价,询价的对象不能很好的反应出产品构成,没有系统地结合产品性能特点。
招投标采取自主报价、竞争定价的方式,由于缺少产品系统性的标准,导致低价中标乱象普遍发生。
虽然国内与门窗领域相关的采购平台不少,但这些信息库仅仅是信息对接,缺少标准化的专业数据库,更没有相应的诚信机制。
同时,我国多采取工程总承包的计价模式,作为专项工程的门窗造价已经包含在总包方的造价中,由总承包方进行二次分包,这无疑对门窗专项价格体系造成影响,挤压专项分包方的价格空间。
四是监管机制不完善。
现行监管体系是在产品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的被动监督,属于事后监督。
一些项目门窗已经安装完成,但相应检测报告、质量文件还不完善。
检测报告只对来样负责,实际项目使用的产品与送检产品不符。
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基地工厂内景建议尽快编制出台系统门窗评价或认证标准《中国城市能源周刊》:针对上述问题,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推动被动式超低能建筑健康发展?倪海琼:大力发展节能门窗为降低建筑能耗提供了一条出路。
对此我建议:一是推行系统门窗认证体系。
建议尽快编制出台系统门窗评价或认证标准,由国家认监委核准或审批,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一批评价或认证机构,负责系统门窗认证工作。
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实行产品备案声明与市场监督相结合的模式,推行产品认证为基础的诚信管理体系。
改变现行的“一个产品包打天下”的简单组装门窗产品体系升级为系统门窗体系。
各生产企业自主申请相匹配的门窗系统,明确相应的门窗系列、结构形式、材料要求、装配工艺、安装方法,并通过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进行认证,纳入数据库备案,以指导使用单位选用所需产品。
二是建立标准化系统门窗数据库。
对通过第三方认证标识的产品纳入数据库,进入数据库的门窗产品应注明系统门窗的规格型号、技术要求、材料要求、工艺要求、生产单位及相对应的造价信息。
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重构市场应用规则,形成质量可靠的一站式产品集采平台,为产品选择与造价编制提供支撑。
三是加强监理监督和社会监督。
现行的工程质量监理监督机制采取的是到场复试、竣工验收备案制。
建议在现行监理监督体系基础上,实行“飞检+社会监督”的模式,对工程采用的产品规格、设计文件、加工与安装工艺等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随机抽检,对质量问题一票否决,并将信息公开,对涉事单位纳入失信名录。
门窗生产企业、检测实验室、第三方认证机构以自我声明的方式,建立诚信公约,对申请承诺的企业或机构信息进行公开,接受全民监督,进而对从业单位形成长效约束机制,倒逼从业单位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节能门窗,还需强化示范引导。
为推动以系统节能门窗认证为基础的诚信体系健康稳步落地,建议率先在政府投资的项目示范应用,并对率先采用这种模式的项目在用地审批、相关税费、房屋预售、限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凡本网注明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简述建筑工程节能验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建筑节能资料怎么做)
阅读下文 >> 建筑门窗节能环保有哪几个影响因素(建筑节能门窗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44659.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