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古代的房门,最初只是起隔断作用,挡住屋外的盗贼,所以那时的房门没什么设计可言,就是一块或者两块大木板而已,称为板门。
古代的板门到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们崇尚自然,且经济能力较强,所以一般都是建个大院子,里面有多间房屋,再在院子里面搞个后花园。
出于采光通风和观景的需要,当时房屋中出现了用细棂条拼接的棂窗。
士大夫可以透过棂窗观看到屋外的景色,别有一番趣味,于是又把棂窗这一设计搬到了房门上,出现了门上有窗的格子门。
棂窗格子门格子门发展到了宋代,形成了一定的形制,那就是由隔心、绦环板、裙板、抹头等组成。
这一固定的构成一直沿用到了明清,不再有太多的变化,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格子门的经典结构。
云南通海三圣宫的格子门哪怕尊贵如皇帝,也顶多在格子门上多贴点金,在其上部再做个“上风门”而已,大致结构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故宫太和殿的格子门由于结构不再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设计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绦环板、裙板上的浮雕,以及格心的形状上。
绦环板的浮雕有山水、花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绦环板和裙板上的浮雕格心的形状有灯笼锦地、风车锦地、拐子冰纹等,花样繁多。
灯笼锦地格心风车锦地格心拐子冰纹格心透过格子门上格心的棂间望出去,门外的景色收于眼底,和门上的格心花纹共同组成一幅图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形成了一种中国独有的审美趣味,美不胜收。
也只有在中国,才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意境,而也只有中国人,才能对它心领神会,陶醉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