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阅读嘉定老洋房 | 印家宅,这里的故事绵延百年……

阅读嘉定老洋房 | 印家宅,这里的故事绵延百年……

2023-02-10 来源:防火门责任编辑:断桥铝门窗 浏览数:4 门窗网

核心提示:百里风华,十里洋场,前世辗转的故事与今生独特的改造,除了贵和稀有,关于上海老洋房,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探索。比如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印家宅,位于嘉定娄塘南新路169号,由印有模始建于清末,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特殊年代,她的主人面宽三间,为砖木结构的民宅。三进院落,高墙深院,制式规格又非普通人家,显示出了主人殷实的经济实力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印有模(1863-1915)字锡璋,嘉定娄塘人,近代中国从事出版事业的著名实业家。清光绪九年(1883)印有模在上海、娄塘等地开办纱厂、农场,后赴欧美考

阅读嘉定老洋房 | 印家宅,这里的故事绵延百年……

百里风华,十里洋场,前世辗转的故事与今生独特的改造,除了贵和稀有,关于上海老洋房,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比如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印家宅,位于嘉定娄塘南新路169号,由印有模始建于清末,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特殊年代,她的主人面宽三间,为砖木结构的民宅。
三进院落,高墙深院,制式规格又非普通人家,显示出了主人殷实的经济实力和显赫的社会地位。
印有模(1863-1915)字锡璋,嘉定娄塘人,近代中国从事出版事业的著名实业家。
清光绪九年(1883)印有模在上海、娄塘等地开办纱厂、农场,后赴欧美考察,回国后,从事印刷业。
光绪二十七年,商务印书馆扩大规模,印有模出巨资,成为该馆的主要股东。
光绪二十九年,商务印书馆与日本金港党合资经营,扩充设备,培训工人,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印刷所,并与蔡元培、张元济等密切合作,自编、自译、自印和自行发行各种图书。
▲商务印书馆的LOGO民国元年(1912),印有模在考察国外电报业后,萌发了创立汉语电报编码系统的设想。
于是招集人才,耗资数万,费时三年,以语词之相互关联为条件,编成10余万言的电报编码书,为国内电讯界普遍采用。
民国2年,印有模就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后,招募人才,大量编译西学著作,并创办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向全国发行图书。
民国4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辞源》出版,印有模为该书发行人。
是年,印有模积劳成疾,去日本治病,11月16日客逝异国,终年52岁。
中西合璧,她的建筑特点印有模早年在欧美学习考察,受西学东渐影响,整栋宅院也是充满了中西合璧的风格。
外观为典型的江南民国建筑,但是在一些功能部件上,却洋为中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设施。
印家住宅是西洋建筑元素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完美结合。
▲前屋门印家住宅面宽三间,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粉墙黛瓦,小青瓦屋面,正面建有体现江南建筑特色的观音兜。
整幢建筑大的窗户多为嵌有玻璃的中式朱漆格子花窗,只有在两侧的北房安置了半圆形的拱券式窗户,这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特征。
▲漏窗印家住宅为目字形四合院式的三进院落,布局依次为前院、门楼、天井、正房、后院以及后罩房。
屋门的两侧抄手游廊与正房相连接,可避风雨。
屋门上的小青瓦整齐排列,经过长年累月,青瓦上的枯黄藤蔓下垂到廊檐,形成了自然的帘门,如梦如幻,又古意盎然。
游廊上的数扇砖雕漏窗使整个庭院的景致与外界处在“隔与不隔、界与未界”之间,透过漏窗可以隐约看到外面的景物。
▲天井前院中的吸睛之处就是庄重肃穆的砖雕仪门,仪门位于前院和正房之间。
“千金门楼四两屋”,古式建筑的门楼可谓重金打造,极尽繁复 ,砖雕精美绝伦。
2008年,政府出资修旧如旧后,门楼当年的风采被重现。
▲正厅是一幢二层楼的房屋▲飞角半亭离开天井,进入正厅。
正厅是一幢二层楼的房屋,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六步架,扁作抬梁式人子梁。
楼上大厅为长辈所住,东西两侧为厢房,南面两小间通常用作书房,北面还有两房一般为管家所住。
正厅最大的特色,是底楼大厅内部用24扇隔扇隔成三间,碰上办喜事时可将隔扇拆下灵活使用。
主人早年西游的经历,也为这座房屋平添了西方的元素,底楼铺设的罗马彩色釉面砖当时从西方用银元购得,百年后仍然坚硬无比,毫无磨损,色彩依旧。
▲大厅内部用24扇隔扇隔为了三间▲罗马彩色釉面砖老宅花叶,她的“遗世独立”后院的后罩房和厅房围成了一个空间更大的庭院。
院内一棵百年桂花树,花密根深叶茂,树干虬蟠苍老。
料想妇孺孩童必定曾在这桂树下,闻香嬉戏,然斯人已去,树却长青,这幽然的花香竟一直飘到现在。
与百年前比,外面的世界已是沧海桑田,但庭中桂子犹如遗世独立的佳人,年年安静开放。
每到金秋十月,浓郁的花香夹带着老宅沉静的岁月气息,越过高墙飘散开去,像是一壶不小心打翻的陈酿,勾起人无限遐想。
后罩房已经是整幢建筑的最深处,它临河而建,风景独佳,为此一楼用作厨房外,二楼还建有六角亭阁和屋顶花园,屋顶花园杂植各色树种,构建城市园林,这在19世纪末是十分罕见的。
亭阁外沿的美人靠可供主人休憩,气定神闲地欣赏河两岸风景。
一楼的亲水平台,用作浣洗取水。
如今,印家住宅是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并不对外开放,而这座承载着太多历史印记的“老洋房”安静地伫立在那里,将人世的沧桑娓娓道来。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来到天津没去过这两个地方,怎么能说自己懂天津古文化呢?
阅读下文 >> 古厝为伴 厦门这位非遗传承人四十年练就修造绝活「组图」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4129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