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冬,位于河北省隆化县的董存瑞陵园迎来扩建,并计划建造董存瑞纪念碑。
之前毛主席曾先后两次为英雄刘胡兰题词,因此隆化县22万百姓集体认为,应该让毛主席为董存瑞题词,这是一种无上荣光。
面对22万百姓的请愿,隆化县政府决定派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工作人员冀兴坡,前往北京请求主席题词。
冀兴坡接到这一重任后,携带着县委、县人大的两封信前往北京。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件事并未有计划中的顺利。
半年时间里,冀兴坡多次辗转北京询问,都没有结果,这让他感到希望渺茫。
眼看着烈士陵园扩建工程即将临近尾期,为了不辜负全县百姓的期待,冀兴坡再次来到北京。
这一次,工作人员一改往日的沮丧神态,笑呵呵地拿出16开大的题词,并将其郑重交到冀兴坡手中。
冀兴坡激动不已,拿着这一题词爱不释手。
但当他定眼一看,只见上面题有“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落款写着“朱德,1957年5月29日”。
冀兴坡心中大惊,他代表的是全县22万百姓,隆化人民希望毛主席题词。
这怎么换成朱总司令了,再者说,毛主席不是给英雄刘胡兰题过2次词吗,为董存瑞这样的烈士题词不应该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冀兴坡不知道的是,朱德老总题字,正是毛主席的想法,主席在得知这件事后,就明确表示:还是朱总司令合适!那么,主席是出于何种考虑,才做出了这个决定,董存瑞纪念碑题词一事,背后又有多少曲折的过往?董存瑞接下来,让我们一一说明:一 董存瑞壮举传遍全国1948年5月,根据毛主席“解放冀察辽根据地”、使热西、察东连成一片、为全歼东北国民党军提供条件的战略意图,东野11纵队连同华北军区发起冀热察战役,很快东野11纵队就推进隆化附近,势必早日解放隆化县。
同月25日下午,11纵队攻克隆化县城,战争结束后,时任11纵队司令员程子华带着秘书齐肃来到硝烟弥漫的隆化战场视察战况。
一路上,程子华见到很多战士壮烈牺牲,也有不少战友默默为死去的战友整理遗物,他内心感慨万千。
不过看到更多战士们欢呼喝彩,他们为战争胜利而庆祝,这让程子华欣慰不已。
然而,当他继续往前行进时,突然听到一阵悲惨的哭声,程子华很是疑惑,刚打了场大胜仗,为何还有人哭得如此凄惨?程子华以为是战争让附近百姓受到波及,大家为死去的亲人缅怀。
连忙指示秘书齐肃前去看看情况,为百姓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齐肃循着哭声走向前去,来到一个被炸掉的断桥下,只见几个战士们围在一起抱头痛哭,连忙将此事报告给程司令。
程子华听了后更是疑惑,他决定亲自过去问个究竟。
当他走过去时,发现士兵们正围着一只鞋哭泣。
正当他走近时,痛哭中的战士发现了他,连忙敬了个军礼。
程子华连忙问怎么回事,士兵们听了后再次抽泣,说:“首长,我们在收拾班长董存瑞的遗物,他为了掩护全连冲锋,为减少队友伤亡,只身拖住一包黄色炸药,炸掉横跨旱河上的桥形碉堡,英勇牺牲了。
事后,我们在战场上找了半天,也只找到班长的一只鞋子……”程子华程子华听了后沉默了,这才知道士兵们为何会围着一只鞋子痛哭,原来他们这是哀悼、缅怀他们的好班长、英雄董存瑞。
程子华对董存瑞并没有印象,但他被这位英雄的壮举深深震撼。
他默默从口袋里掏出香烟,狠狠吸了一口,眼角也开始湿润,对着旁边的秘书齐肃哽咽道:“你要连夜赶往董存瑞所在的部队,搜集有关董存瑞的事迹,专门写一篇报道给《群众日报》,再写一篇社论颂扬。
”为了方便齐肃收集董存瑞事迹,程子华还特意打电话给纵队政委陈仁麒,让他尽量为齐肃搜集资料提供方便。
齐肃领命后,随即和两名警卫战士来到董存瑞所在的96团政治处,说明了来意后,政治处同志积极配合,很快就将连、营上报的材料收集上来。
这位同志说:现在能搜到的资料就这么多,里面有董存瑞同志那个班的材料,建议你们不必再下去了。
群众日报因考虑部队仍在行军中,怕影响战士们心情,齐肃等人决定不再下去了解,连夜赶回去,加班加点写好一篇名为《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的报道。
程子华审阅后十分认可,要求该报道要头版头条刊登。
与此同时,他又写了一篇名为《董存瑞永垂不朽》的社论,同样刊登在《群众日报》上,以上就是董存瑞事迹首次被披露的报道。
随后,11纵队展开了隆隆烈烈地“向英雄董存瑞学习”活动,让战士们都能以董存瑞为榜样。
不久后,董存瑞被11纵队党委追认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其生前所在的6连6班为“董存瑞班”,后又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
董存瑞牺牲的地方在隆化中学附近,冀热察行署也宣布将其改名为“存瑞中学”!不过因当时解放战争仍在激烈进行中,媒体并没有对董存瑞事迹深入报道,因而董存瑞英雄壮举只在战友们和附近百姓中熟知。
1950年,中央军委指示在全军评选一批战斗英雄。
董存瑞生前战友32师96团2营6连7班班长郅顺义因战功赫赫,荣获4次一等功而被评为候选人。
当46军文工团奉命前去采访郅顺义时,他却一再恳求多宣传董存瑞同志,并讲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经过。
不久后,郅顺义被评为全军战斗英雄,到各单位巡回演讲时,每次都会大篇幅介绍董存瑞英雄事迹。
每次他说起这一英雄壮举时,台下的人无不动容。
正是郅顺义的多次颂扬,使得董存瑞事迹开始在军中流传。
很快,包括话剧《舍身炸碉堡》、电影《董存瑞》等一系列作品涌现出来,使得董存瑞英雄壮举传遍全国。
董存瑞1953年时,共青团中央决定编写《中国青年英雄典范》,歌颂董存瑞、刘胡兰等六位英雄事迹,号召青年人向其学习,并由左林同志负责此事。
但当时有关董存瑞的资料特别少,只有程子华、齐肃的两篇报道,使得编写难度较大。
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指示:多找几个编委,三个月内编成。
左林接到指示后,前往董存瑞家乡、隆化县,采访其亲人、战友和童年的伙伴,从而使得董存瑞的事迹和精神跃然纸上。
当读起董存瑞的故事时,不少人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后来,左林还特别撰写一本《董存瑞的故事》单独出版,并译成英文发行。
二 22万百姓求毛主席题词1954年,在全县22万百姓的强烈呼吁下,隆化政府决定建造董存瑞烈士陵园,希望烈士能永远安眠在隆化大地,让后人铭记这位为解放隆化而壮烈牺牲的英雄。
党和国家对董存瑞烈士陵园建设十分关心,1956年冬,经上级指示,陵园再次迎来扩建,并计划建造董存瑞纪念碑。
因此前毛主席曾先后两次为英雄刘胡兰题词,隆化县22万百姓集体认为应该让毛主席为董存瑞题词,这是一种无上荣光。
面对22万百姓的请愿,隆化县政府决定派代表冀兴坡前往北京请求主席题词。
冀兴坡是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工作人员,一直负责陵园筹建工作。
他接到这一重任后,携带着县委、县人大的两封信前往北京。
深感任务艰巨的冀兴坡,先是前往省委组织部换取介绍信,组织部同志热情接待他,得知隆化百姓要为董存瑞烈士申请毛主席题词后,随即用最快速度办理手续,并祝他北京之行一路顺畅。
谢觉哉很快,冀兴坡又前往北京中央办公厅,他将介绍信交给接待的干部,并说明自己来意,对方让他下周三前往政务院内务部等待通知。
冀兴坡听了后很是喜悦,他认为这次北京之行并不是那么困难。
约定时间到了后,冀兴坡来到内务部,部长谢觉哉热情接待他。
谢觉哉平易近人,他早就听闻董存瑞英雄壮举,对这一烈士十分敬佩,但因公务繁忙,没时间处理这类事件,特意指示优抚司邹司长帮冀兴坡解决此事。
冀兴坡北京之行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为纪念碑求得石料,正巧此时北京正在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冀兴坡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此时,天安门广场上500余人正在紧张地工作,冀兴坡刚来到工地上就被2个工作人员盯上,见他身份不明,随即将其架到办公室。
董存瑞炸碉堡油画修建委员会主任李琛正研究图纸,他得知此事后对冀兴坡打量一番,说:“这位同志,你最好老实交代身份!”冀兴坡这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火,他连忙将修建董存瑞烈士纪念碑一事说了出来,并介绍董存瑞的事迹,并称自己前来是想讨要一块上好的石料。
李琛听了后大为感动,他对隆化建造董存瑞烈士陵园一事早有耳闻,而今冀兴坡又带着22万百姓的嘱托,他当即宽慰道:“这样,我向上级申请,赠予你们隆化一块碑料。
”冀兴坡听了后动容不已,他紧握着李琛的双手连连感谢。
一周后,大理石石料一事落实,他身上的包袱也少了一半,只要题词一事解决,那就皆大欢喜。
可当冀兴坡再次赶往优抚司时,邹司长满怀惬意地表示:“领袖们对这件事还没定下来,恐怕一时半会弄不好,你还是先回隆化县吧,有消息我们第一时间通知你。
”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消息让冀兴坡难以接受,他此行前来就是为22万百姓请愿,空手而回又怎么对得起江东父老?考虑领袖毛主席日夜操劳,只能先行返回家乡。
时间到了1957年正月,迟迟没接到北京方面讯息的冀兴坡,只好选择再次前往北京,可工作人员表示还没有题词,需要再等等。
冀兴坡很是无奈,他本想留下来继续催促,可因烈士陵园扩建开工在即,他只能先返回隆化主持筹备一事。
同年4月,冀兴坡和县教育科主管科员刘显荣前往优抚司,但对方再次表示事情还没定下来,需要再等等,但会尽快促成此事。
三 主席:还是朱总司令合适不到半年时间,冀兴坡先后4次前往优抚司询问未果,让他感到希望渺茫,眼看着烈士陵园扩建工程即将临近尾期,他为了不辜负全县百姓的期待,2个月后再次来到优抚司。
这一次,邹司长一改往日的沮丧神态,笑呵呵地拿出16开大的题词,并将其郑重交到冀兴坡手中。
冀兴坡激动不已,拿着这一题词爱不释手,他定眼一看,只见上面题有“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落款写着“朱德,1957年5月29日”。
落款人为解放军总司令、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冀兴坡自然是十分敬重、崇拜,可他代表的是全县22万百姓,隆化人民希望毛主席题词,怎么换成朱总司令了?再者说,毛主席不是给英雄刘胡兰题过2次词吗?确实,1947年2月,年仅15岁的刘胡兰慷慨就义,这一消息很快就被各大报刊纷纷刊登。
朱德为董存瑞题词与此同时,西北局组织慰劳团来到晋中一带慰问,副团长为张仲实。
当来到山西文水县时,张仲实从报刊中得知刘胡兰就义消息,对此很是感动,特意买了一批白洋布来到刘胡兰家中慰问。
不久后,文水县政府决定为刘胡兰立个石碑纪念,并邀请张仲实题词,他当场拒绝,表示自己何德何能写这样的碑文?待他回去请中央同志题词。
慰问工作结束后,张仲实第一时间向中央领导人任弼时汇报此事,希望毛主席能题词表彰刘胡兰英勇壮举。
主席得知15岁的刘胡兰不畏强权、英勇就义壮举后大为感动,当即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然而,因转送题词时不慎丢失,后来当地政府再次请求毛主席题词,主席欣然应允。
毛主席想到这里,冀兴坡皱起眉头,百思不得其解。
邹司长看出他的小心思,语重心长道:“刘胡兰是人民群众,董存瑞是军人,毛主席说还是请总司令题词更合适。
”邹司长一席话让冀兴坡豁然开朗,主席得知隆化22万百姓呈请他为董存瑞题词很是高兴,可因顾及董存瑞的军人身份,再加上对朱总司令的尊重,这才决定让朱德元帅为其题词,也表达对英雄董存瑞的重视。
随后,冀兴坡第一时间赶往隆化县,将朱总司令的题词上交复命。
不久后,他又带着题词前往北京办理刻字事宜。
3个多月后,大理石制作完工,但运回隆化途中也出了小插曲。
当卡车运至古北口盘山道梁顶时,司机吓得浑身颤抖,不敢继续往前开,隆化政府派技术最好的司机将大理石运回来。
很快,四块长为2.2米、宽为0.6米的大理石运回烈士陵园,工人将其镶嵌在已落成的高14.5米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碑体正面。
冀兴坡看着“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这八个鎏金大字激动不已,眼角湿润,回想此前5次进京请愿经历,他的心情也变得豁达、开朗。
朱老总所提的“舍身为国,永垂不朽”,总结董存瑞光辉的一生。
那么他到底是怎样的人?为何值得朱老总如此称赞?四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董存瑞1929年10月出生于察哈尔省怀来县,因家庭贫困他只上了几天学堂就无奈辍学。
抗日爆发后,他的家乡遭到日本鬼子的烧杀掠夺,这让年幼的董存瑞内心充满了仇恨,且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13岁时就投身于抗日洪流中,不久后就担任儿童团长,积极配合组织放哨、查路条、送情报等工作。
1945年春,董存瑞申请加入抗日自卫队,几个月后又加入八路军。
入伍后,他苦练杀敌本领,每天都比别人多训练几小时,很快就成为一名军事素质颇高的战士,全团比武考核中取得投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抗日胜利后,董存瑞被编入冀热察军区第9旅24团2营6连。
同年10月,董存瑞部队参加解放赤城战斗,城里盘踞着150多名伪军,敌人凭着固若金汤的城防工事负隅顽抗。
董存瑞纪念馆战斗打响后,我军采用挖地道办法将城墙炸开缺口,并冲进城内。
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在城东警戒,每一次冲锋,董存瑞都会冲在最前方,并缴获了3挺歪把子机枪。
赤城解放后,部队直插热河西部,一次宿营时,首长发现前方有敌情,派6连前去侦察,董存瑞悄悄潜入敌人堆里,并用手榴弹将熟睡中的敌人一锅端。
1946年9月,国民党派出大军进攻延庆,并出动370架次飞机,企图对我军交通线、后方基地轰炸,我军当即在延庆顽强阻击敌人。
当时整个阵地上硝烟弥漫,尘土蔽日,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坚守在城东。
当他得知敌十余辆坦克前进时,当即从防空洞内走了出来,他跪在壕沟里,待坦克靠近时,同时将三枚手榴弹丢出,直接炸毁一辆坦克。
董存瑞炸碉堡油画苦战15天时,敌人开始了更疯狂的反攻,战斗持续一整天,班长中弹昏迷,董存瑞大喊:同志们,听我指挥!说完后,他拿着刺刀和敌人肉搏,接连杀退多名敌人。
正是战士们的寸土不让,拖住敌人完成阻击任务,为机关人员转移提供时间。
战后,董存瑞因作战勇敢,得到团首长表扬,荣获大功和勇敢奖章一枚。
1947年3月,因董存瑞表现积极成功入党,他激动道:我把这辈子献给党,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次月的独石口战斗中,6连任务是拿下独石口西南山,控住制高点。
但狡猾的敌人藏在坑道内,企图待机袭击。
董存瑞率先发现敌人,跳入坑道将其俘虏,这一大无畏精神让人敬佩。
最后冲锋时,董存瑞冲在最前方,打死打伤五个敌人,缴获一支枪、500发子弹,得到首长亲自表扬,荣立大功一次。
1948年1月,董存瑞所在的6连阵地大胜岭青云顶遭到敌人来犯,因敌人有备而来,再加上火力猛,6连挡住敌人五次冲锋后弹尽粮绝。
但没多久,敌人又发动第六次冲锋,企图拿下青云顶。
危急之时,董存瑞急中生智,将脚底下的石头扔了下去,并大喊道:同志们,放石炮!大家见状,纷纷用石头疯狂砸向敌人,很快就将冲锋在前的敌人砸的头破血流,并和其展开肉搏战,俘虏了十余名敌人。
战后,上级再次对董存瑞表彰,并记了大功。
时间来到了1948年5月,11纵队奉命发起对隆化的战斗,此战持续20余天,敌人仍在负隅顽抗,其中苔山和隆化中学为敌人防守核心地带。
同月25日凌晨,11纵队决定发起总攻,随着三枚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发起猛烈的炮火,将敌人的火力死死压制住,不久后解放军就将胜利旗帜插向苔山顶峰。
5时25分,董存瑞所在的6连朝着隆化中学外围工事前进,敌人的机枪封锁他们的去路,不过董存瑞率领爆破组顺利炸掉敌人4个炮楼、5个碉堡,完成对隆化中学外围的扫荡。
第二次进攻开始,6连朝着隆化中学发起冲锋,但没想敌人的火力太猛,凭着重机枪发射出如暴雨般的子弹,将6连战士压在一条土坡下抬不起头。
董存瑞抬头发现,敌人竟然在桥上建造一个伪装精巧的暗堡,架设6挺重机枪,这才挡住我军前进的道路。
他意识到,唯有将这座桥的暗堡炸掉,才能保证大部队冲锋。
董存瑞主动请缨炸掉暗堡,但白副连长安排另外3人爆破,谁知敌人火力太猛根本冲不过去。
董见状再次请缨,并表示就算是死也要完成任务。
白副连长见他如此执着,只能点头同意,但嘱咐他一定要做好隐蔽。
指导员更是紧握着他的手说,你一定要回来,我们都等着你!董存瑞拿起炸药包,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前进,一路上子弹呼啸而来,从他身体擦过,但他毫不畏惧,很快就顺着壕沟来到开阔地。
接近桥洞时,敌人注意到了他,子弹打得愈发密集,董存瑞左腿不幸被流弹击中,他忍着痛继续前行,跳到一条旱沟内,进入敌人火力死角。
董存瑞拖着受伤的左腿来到桥下,可他发现桥面离地面一人多高,而桥底的石头砌的十分平整,根本没有安放炸药的地方。
如果直接将炸药包放在桥下,那炸药根本就炸不着暗堡。
他又四处寻找可支撑火药的东西,但敌人已提前清扫现场,连根木棍都没有。
就在此时,冲锋号声响起,这意味着总攻时间已到,后续部队如潮水般涌了上来。
董存瑞炸碉堡油画可敌人的火力实在太猛,不时有战友倒在敌人的疯狂倾泻下。
继续往前冲,那我军的损伤只会更大。
看着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董存瑞有了一个视死如归的想法,那就是左手托起炸药包,紧贴着暗堡,右手毅然决然地拉起导火索。
随着巨大的爆炸声,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也消失在灰烬中,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的方向。
临终前,董存瑞巍然不动,如同一尊雕塑,他大喊为了新中国,冲啊!他的战士们目睹了这一切,看到被火海吞没的班长,当场泪奔不已。
他们大喊“为班长董存瑞报仇”,随即冲入隆化中学,消灭敌人为班长报仇,将胜利的红旗插在隆化县城。
正是董存瑞的舍身为国,才大大加快隆化的解放,减少了士兵的死伤,这一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战争胜利后,战友们来到他牺牲的地方,想要寻求其遗体,可最终也只是找到一只鞋。
后来在董存瑞烈士陵园墓中,工作人员以楠木代替其遗骸。
除了朱老总外,程子华、杨尚昆、聂荣臻、洪学智等共和国元勋纷纷为董存瑞题词,对其大无畏精神高度称赞。
毛主席虽然没亲笔题词,但也亲切接见董存瑞父亲董全忠。
如今已过去74年,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早已被写入书本代代相传,他也已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编辑:知了责编: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