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弹专家2》上映16天,票房破9亿,本以为是一部传统警匪片,没想到拍成了《无间道4》,各种反转令人惊喜,大场面和特效自然不用多说。
至于“双刘”,大家聊得够多,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影帝,谢君豪。
许多人谈起他,可能更多想到《仙剑奇侠传》中放荡不羁的酒剑仙、或《隋唐英雄传》中暴戾的杨广。
但最近谢君豪被关注,却是因为一部老片发行蓝光版本,那就是1997年的《南海十三郎》,也是他的封帝之作,当年打败的可是《春光乍泄》中同样演技登峰造极的张国荣。
《南海十三郎》由高志森执导,杜国威编剧,谢君豪、吴绮莉、黄霑等联合出演,豆瓣高达9.2分,它的蓝光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千万不要自认为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是像南海十三郎一样早疯,要么是像唐涤生一样早死。
”电影中的这句经典台词,完美概括了整部《南海十三郎》的精髓所在。
尽管影片名字初见时显得颇有韵味,但是在外表的风情之下,隐藏着的却是一个悲情的天才故事。
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也曾鲜花着锦,肆意人生,也曾落魄疯癫,街头流浪,无论沉浮,其志不改。
也许天才就是用自己的一生快速走完了别人的半生。
01、鲜花着锦少年郎南海十三郎,真名江誉镠,是广东南海县太史公江孔殷的第十三子,也算是名门之后。
祖父最早是茶商,父亲在清末中了举人,因此乡里都尊称一声太史公。
太史公虽是个读书人,却也精通生意之事。
他率先发现了粤菜的精妙所在,打造了一个粤菜王国,其中又以“太史蛇羹”最为家喻户晓。
江誉镠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自然从小备受宠爱,尽管天资聪颖,但也个性顽劣,不听管教。
在香港大学学医期间,他遇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莉莉。
如同所有为爱疯狂的少年郎一般,他抛弃了港大的学业,奋不顾身地跟随莉莉来到了上海。
二人郎情妾意,本以为即将迎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欢喜结局,谁知莉莉的家人坚决反对。
爱情终是没有眷顾这对有情人,故事的结尾,心上人远嫁国外,江誉镠则落寞回乡。
情场失意,事业得意。
回乡之后的江誉镠日日泡在戏院,受父亲的影响,他在粤剧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天分。
因在家中排行十三,他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南海十三郎”,专门用来写剧本。
在戏院里,十三郎和名角薛老五意外结识,几番交谈下颇为投缘,从此二人便开始了你写剧来我登台的默契配合。
十三郎的剧本加上薛老五的演技,天衣无缝的组合造就了二人登天的名声,粤剧界无人能与之媲美。
十三郎的天赋之高常人难以望其项背,才华横溢,随口便是锦绣文章。
他曾一个人同时口述三部戏剧,念白唱词流畅如行云流水,三个记录员同时挥笔也跟不上十三郎口述的速度。
这般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当真是惊才艳艳,世所罕见。
02、高山流水遇知音天才总是孤独的,但十三郎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另一个天才——唐涤生。
就在三个记录员都跟不上十三郎的思维时,唐涤生以一敌三,不仅能准确记录十三郎绝妙的想法,而且还举一反三,能不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这是两个天才伟大的遇见,高山流水遇知音,两人如同伯牙子期,惺惺相惜。
纵使狂傲不羁如十三郎,遇到唐涤生后也打开了自己的心房,倾囊相授不过如此。
“我们君子之交,就凭这一杯茶”“文章有价,百世流芳”“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模仿我是没有用的,模样得再像,我依然是我。
“我即使学不到你的才华,也要学得你的一身傲骨”。
一个毫无保留地教,一个尽心尽力地学。
倘若时间能一直这样慢悠悠地走下去,那么留给人们的也许就是两个戏剧天才的黄金时代。
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十三郎不忍看到唐涤生一身才华因为战事就此埋没,于是用激将法将唐涤生送到了香港。
他深知,唐涤生前途无量,未来的天才应该去到一个有光亮的舞台,尽情施展天赋。
世事浮沉,多年后,折损了一身傲骨的十三郎装疯卖傻来到香港。
早已功成名就,光环满身的唐涤生和他在茶馆重逢,“你骗得了别人,你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我。
”本以为余生只能如此疯癫过活,在看到唐涤生的那一刻,十三郎心中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知音再复寻,俗事才未众,一曲《蕉窗夜雨》勾起了多少过去的美好岁月。
好像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所有的命运不公,苟且往事都在此时烟消云散。
然而死亡的阴影却如影随形,在唐涤生的新戏《再世红梅记》上演当晚,十三郎亲眼目睹了这位至交知音因突发脑溢血猝死。
上帝关上了我所有的窗,从此只能活在黑暗里。
唐涤生的死带走了十三郎最后的希望,他疯了。
也许是真疯,也许是假疯,但这已经不再重要,没有清醒的必要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其他值得眷恋的事了。
03、一生难得糊涂抗日战争对于十三郎来说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随着战争的白热化,十三郎加入部队开始了随军慰问演出,他希望用戏剧传达正义的力量,帮助战士们获得内心的慰藉。
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道天堑,相比那些家国正义,忧国忧民的戏剧,战士们更加愿意看一些猎奇,无脑,游走在道德底线和情色边缘的三流剧本。
十三郎始终坚持戏剧应该反映当下,教人向善,他不愿意看到自己心中神圣的戏剧被人玷污,于是和同行的编剧大打出手。
撕破脸后,十三郎受到了全体同行的排挤,失去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