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风险事件回顾:2021年7月份发生信用风险事件29次,涉及13家发行人。
其中,首次违约主体2家。
具体看,首次违约债券特征:7月首次违约债券20只,违约数量出现明显增长,主要是因为蓝光发展风险显露,存续债券陆续违约。
7月首次违约债券涉及6家发行人。
从违约类型看,本月新增违约债券除蓝光发展的4只债券为交叉违约,其余均为实质性违约。
从违约事件看,6只为本金利息项违约,1只涉及回售款项违约,3只因破产触发其到期,4只为交叉违约,6只为加速清偿。
从债券类型看,公司债9只,中期票据5只,定向工具3只,私募债2只,短期融资券1只。
从企业性质看,2家新增违约主体均为民营企业。
从上市情况看,本月新增违约主体均为上市公司。
从处置方式看,3只债券发行人与持有人达成展期兑付协议,其他债券均未公布兑付方案。
泛海控股转型:(1)转型带来的财务特征:第一,地产板块停止扩张,但存续项目后续投资规模较大;第二,布局金融业务,带来金融资产增长;第三,负债大幅增长,短期债务占比逐步提升,再融资压力提升。
(2)转型中的风险:第一,地产行业收入下滑,前期债务到期;第二,金融板块收入不确定性较高;第三,泛海控股对民生证券持股比例逐步下滑,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上升;第四,受限资产比例维持高位;第五,受政策影响,民生系对泛海系支持能力下降。
(3)地产困局化解:第一,降负债,调预期。
地产公司当前一方面要压降债务规模,另一方面要做好预期销售管理,此外,要做好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波动;第二,转型。
目前,地产公司转型的方式有,房地产业内产品多元化(包括商业地产、住宅、产业地产、城投和旧改等)和进入其他行业两种方式。
从目前看,地产公司多通过控股、参股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经营,为此需要关注控制力低、明股实债以及回报周期长的问题。
在转型时,应该先处理好过往债务偿还问题,再进行新业务的规模扩张。
第三,物业板块另辟蹊径。
目前,龙头企业主要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或分拆物业板块在香港上市,将物业收益权变现。
随着,消费者对居住条件的升级,物业服务板块或呈现快速发展,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快速占领市场、保持竞争优势,是物业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四,政府参与下的市场化处置。
针对企业债务风险,政府仅作为协调人参与,企业通过债务展期、债转股、业务重组(出售部分业务)等方式缓解当前偿债压力,最终的风险依然由投资者承担。
从目前看,一定程度上的“去多元化”,保留核心资产,优化投融资结构,成为困境企业当下的权宜之计。
但对于资产质量不佳,变现能力较差的企业,或进入破产重整。
一、信用风险事件概况企业企不完全统计,2021年7月份信用风险事件[1]有29次,涉及13家发行人。
其中,首次违约的主体有2家,分别是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泛海控股)、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光发展),较上月减少3家。
具体看首次违约债券特征:7月首次违约债券20只,违约数量出现明显增长,主要是因为蓝光发展的风险显露,存续债券陆续违约,7月首次违约债券涉及6家发行人。
从违约类型看,本月新增违约债券除蓝光发展的4只债券为交叉违约,其余均为实质性违约。
从违约事件看,6只为本金利息项违约,1只涉及回售款项违约,3只因破产触发其到期,4只为交叉违约,6只为加速清偿。
从债券类型看,公司债9只,中期票据5只,定向工具3只,私募债2只,短期融资券1只。
从企业性质看,2家新增违约主体均为民营企业。
从上市情况看,本月新增违约主体均为上市公司。
从处置方式看,3只债券发行人与持有人达成展期兑付协议,其他债券均未公布兑付方案。
企业企2021年7月违约主体中,房地产行业有3家,占比50%,其中新增违约主体2家均为房地产企业,分别是泛海控股和蓝光发展。
本次从泛海控股的转型入手,分析地产公司转型风险。
(一)泛海控股简介泛海控股,成立于1989年,前身为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物业发展公司,于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截至2021 年3月末,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公司(简称“中泛控股”),实际控制人为卢志强,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71.23%的股份。
泛海系主体公司为通海控股有限公司,目前核心成员公司近50家,泛海控股是泛海系核心上市公司,也是主要债券发行人。
2014年之前,公司业务以房地产开发为主,拥有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经营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杭州、北京、上海和深圳,产品类型涉及住宅、写字楼、商业和酒店。
2014年,房地产行业承压,公司开始向金融领域转型,通过收购并入信托、保险、证券、期货、典当、资管等金融资产。
2017年来房地产业受政策影响出现融资收缩,2019年公司转让北京和上海的地产项目,进一步聚焦金融板块。
目前,泛海控股房地产业务以住宅产品为主,项目集中在武汉和美国,金融业务主要运营主体为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民生证券”)、中国民生信托有限公司(简称“民生信托”)、亚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简称“亚太财险”)和中国通海国际金融有限公司(0952.HK,简称“中国通海金融”)。
房地产板块受存量项目减少、金融业务增加的影响,收入占比自2016年来呈现明显下降,于此同时,金融板块收入占比逐年增加。
截至2020年底,地产板块业务收入占比18%,金融板块占比77%,收入结构完成调整。
2020年1月,经证监会核准,公司行业分类由“房地产”正式变更为“金融业”的子行业“其他金融业”。
(二)转型带来的财务特征地产和金融不分家的逻辑,在泛海系中延伸。
随着收购的推进,泛海系打造了民生系金融家族,并在其中占有主导地位。
转型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业务布局,进入第二阶段的现金流综合管理,逐步出现转型中的“阵痛”。
第一,地产板块停止扩张,但存续项目后续投资规模较大。
公司地产板块土地资产主要为2016年之前获得,此后以释放存量土地价值为主。
随着地产项目建设投资的推进,存货规模大幅增长,在资产中占比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3月,存货占比63%,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821.78亿元,尚需投资343.94亿元,再融资压力较大。
第二,布局金融业务,带来金融资产增长。
通过收购(增资)亚太财险、民生期货、民生证券和民生信托等板块布局民生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5年、2016年出现大幅增长,交易性金融资产随金融板块业务的发展而增长,但业务受制于资管新规影响,金融业务板块收入在2018年出现放缓,随着2019年进一步布局金融业以及市场回暖,金融相关资产占比大幅提升。
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为子公司民生证券自营业务投资的证券,变现能力整体较好。
第三,负债大幅增长,短期债务占比逐步提升,再融资压力提升。
受存量地产业务和金融业务扩张需求影响,2012年后公司负债规模出现明显增长,其中,2014-2016年受地产项目融资增长影响长期借款占比大幅提升,随着债务逐步到期,2017年以来短期债务占比逐渐增加,同时,公司长期融资规模出现明显下降,再融资压力提升,面临集中偿付风险。
(三)转型中的风险泛海控股转型中的风险主要是流动性风险,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产行业收入下滑,前期债务到期。
虽然泛海控股以房地产起家,但随着业务转型的推进,地产板块以存量业务为主。
受投资规模较大影响,在转型初期,地产板块的投资依然呈现增长,并在2016年达到收入顶峰后依然面临较大投资需求,而受地产调控和存量规模减少影响,该板块收入却开始出现明显下滑,尤其是2020年疫情严重影响公司在武汉、境外地产项目的运营。
在地产收入下滑的同时,前期债务逐步到期。
第二,金融板块收入不确定性较高。
金融板块收入主要来自民生证券、亚太财险和民生信托,受政策和市场环境影响较大,金融板块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存在一定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其中,信托业务2018年后收入呈现微幅下降,受风险事件影响大额计提减值损失,2020年净利润转负,而保险业务收入呈现增长,但利润率较低。
第三,泛海控股对民生证券持股比例逐步下滑,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上升。
2019年公司开始出售民生证券部分股权换取流动性、引入战略投资者。
而民生证券是公司目前主要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