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毛主席被父亲指责不孝,毛主席:只有“父慈”,才有“子孝”

毛主席被父亲指责不孝,毛主席:只有“父慈”,才有“子孝”

2023-02-10 来源:门窗加盟责任编辑:门窗之家 浏览数:4 门窗网

核心提示:前言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是在26岁时生下他的,因为前面两个儿子都在襁褓中夭折了,这给文七妹的打击很大。为了把第三个孩子平安地养大,她干脆回到湘乡的娘家唐家托,而且还在一座观音庙那里叩拜一块巨石认作干娘,并给孩子取名“石三伢子”。毛主席从母亲文素勤那里继承了“博爱”的天性,从父亲毛顺生那里则接受了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这些品质让毛主席从小就培养了吃苦耐劳、励志进取、刚毅倔强的精神,而父亲过于严厉保守的教育方式,让少年毛主席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是家里的独生子。

毛主席被父亲指责不孝,毛主席:只有“父慈”,才有“子孝”

前言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是在26岁时生下他的,因为前面两个儿子都在襁褓中夭折了,这给文七妹的打击很大。
为了把第三个孩子平安地养大,她干脆回到湘乡的娘家唐家托,而且还在一座观音庙那里叩拜一块巨石认作干娘,并给孩子取名“石三伢子”。
毛主席从母亲文素勤那里继承了“博爱”的天性,从父亲毛顺生那里则接受了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
这些品质让毛主席从小就培养了吃苦耐劳、励志进取、刚毅倔强的精神,而父亲过于严厉保守的教育方式,让少年毛主席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是家里的独生子。
毛顺生出生时,他的家境十分贫困,生活艰难。
但他精明能干、肯吃苦、会省俭,又善于经营,是个好当家。
他一生务过农,当过兵,经过商。
在毛氏家族中,算得上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任何困难和挫折都压不垮他。
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
毛顺生十岁时他父母给他订下十五岁时完婚的这门亲事。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十六岁这年,新婚不久的毛顺生为了还清家中的债务,被迫外出当兵,好挣一些饷银养家糊口。
在兵营,毛顺生省吃俭用,一年后退伍回家,用积攒的钱还清了债务。
毛顺生虽然没有读过书,识不得几个字,但在外当过一年兵的经历自然也让他比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要“见多识广”了。
凭着自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毛顺生硬是把父亲交给他的一个“ 烂摊子”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殷实之家。
到毛主席十岁的时候,家中已经有了十五亩自耕地,年收六十担谷。
毛顺生就成了“十户人家九家穷”的韶山冲的富户了。
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赎回了田产,而且还大大地发展了家业。
他治家很严,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能继承祖业的人,毛主席作为毛顺生的大儿子,自然受到父亲的厚爱。
毛顺生一心希望儿子能继承父业,成为精打细算、兴家立业的人。
然而毛主席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想法去做。
不难想象,父子在想法上的根本差异必然会导致他们之间的冲突。
毛顺生的性格,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男子主义”,妻儿对他只能言听计从,不能有任何反对意见。
如果谁跟他作对,下场一定会十分糟糕。
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使他容不得孩子们有些许闲暇和自由。
毛主席从小就对父亲的这种态度不满,常常与父亲有对立情绪。
正是在与父亲的抗衡过程中,他扬弃了父亲的缺失,但又不自觉地继承了父亲的刚毅和倔强。
胜利的“罢课"旧时私塾中,私塾先生对学生非常粗暴严厉,打板子、罚站、罚跪等体罚方式司空见惯。
毛主席对这种做法很反感,因而总是和同学们一起设法进行反抗。
毛顺生对儿子的这种酷似自己的倔强性格很伤脑筋。
一个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
看到先生不在私墊,毛主席就提议大家去游泳。
老先生回来看见学生们赤身露体,以为不雅,在课堂上就要惩戒他们。
毛主席却引用《论语》上的话说:孔夫子是赞成到河里去洗冷水澡的,说着就把《论语》打开,并将孔夫子的原话念给先生听。
老先生一听,想起确实有这样一段书, 一时下不了台,就怒气冲冲地找到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说:“你家润之了不得啦,他的才学比我高,我教不了啦!”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听说儿子带头闹学,同老师顶嘴,格外恼火。
他在路上拣了一根楠竹枝子,看见儿子,不问情由,便劈头盖脸地打来。
毛主席急忙躲避,回头就跑。
父亲怎么也追赶不上他,急得跺脚骂着:“行,你跑吧,我看你啥时候回来,回来我就打死你这个没有王法的东西!”毛主席知道父亲的性子,这时候要回到家里,肯定会被一顿揍。
于是,他决定不回家,自己去县城。
但是他毕竟是不满10岁的孩子,在山里转了三天后,终于被家里人找了回去。
原来他只是在崎岖的山谷里兜了几个圈子,离家不过8公里。
这次公开反抗的意外收获却是毛主席所不曾料到的。
他原以为回到家里少不了一顿打骂,但当他回到家里后,情况反而有点改善,父亲比以前宽容了一些,先生的态度也温和了一些。
面对这个既聪明又顽皮的儿子的反抗,毛顺生也渐渐没了脾气,其实更多的是无奈。
儿子在一天天长大,每次跟他争吵,儿子总能说出一些让他无言以对的话,甚至有时候比自己还“懂事”。
毛顺生有些无奈。
他只有妥协,他也渐渐开始明白,棍棒下面也不一定真的就出孝子。
尤其是当被自己骂作“没有王法”的儿子离家出走,在山谷中流浪了三天后,还是一个砍柴的老人帮助给送了回来,这多少让毛顺生感到有些后怕。
渐渐地,他明白了跟儿子相处,不能来硬的,这种强硬粗暴的办法管教儿子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了。
毛主席后来说:“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次胜利的‘罢课’啊。
”只有“父慈”,才有“子孝”毛顺生严厉的性格特点,在毛主席早年的性格沉淀中起了重要作用。
父亲的苛刻粗暴的家长作风,自然成为少年毛主席反抗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对象。
13岁时,毛主席终于找到了一个反抗父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借着父亲的话,引经据典进行反驳。
有一次,父亲指责他不孝,他便以经书为武器。
说:“经书上说的“父慈子孝’,可见‘父慈’在先,‘子孝’在后。
哪有父不慈而子能孝的呢?”诸如此类的反抗多了,父子之间难免要发生激烈的冲突。
有一次,毛顺生设宴款待生意场中的客人,让儿子出来殷勤待客。
毛主席非常厌恶繁文缛节,拒绝奉迎。
两人在客人面前争吵起来,毛顺生当众骂了儿子,毛主席当然不肯示弱,便与父亲顶撞起来。
父亲要打他,毛主席愤而出走。
父亲从后面追来,令他回去。
毛主席跑到池塘边,吓唬父亲说:如果你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也只得软了下来,双方都同意讲和。
父亲坚持要他跪下磕头认错,毛泽东则表示,如果父亲不打他,他可以跪一条腿磕头,因为另一条腿是属于母亲。
结果父子达成了协议。
一场激烈的父子之争,终于在双方的相互妥协和退让中平息了。
毛顺生本想用严厉来镇住日渐长大的儿子,不料到头来自己还是失败了。
儿子学会了反抗,在大多事情面前,都跟自己站对立面。
另外一件事对毛主席的内心也触动很大。
毛主席的堂叔毛菊生,家境十分贫困,毛主席和母亲都非常同情他,娘儿俩每到年关就背着毛顺生给他们送米、送腊肉。
因家境困难,毛菊生想卖掉家里的7亩上等水田。
毛顺生知道后,便决意买进。
却遭到了文氏和大儿子的极力反对。
“买菊生的田,恐怕不太合适吧,他可是我们的堂弟啊,没有田,他们一家怎么办呢?”文氏小心翼翼地劝丈夫。
毛顺生说:“管他兄弟不兄弟,我是用钱买田。
”“叔叔要卖田,是因急着钱用。
既然我们家有钱买田,为什么不先借给叔叔一点。
难道你不怕人家说我们吗?”毛主席在旁帮腔。
毛顺生一听,沉下脸来,粗着嗓子说:“什么兄弟不兄弟,我给他钱,他给我田,天经地义,我是拿钱买田,又不是抢,人家有什么话说?你们女人家和小孩子没事别瞎搀和。
”最终,母子俩没有说服毛顺生,他执意买进了毛菊生的7亩水田。
这件事在少年毛主席的脑海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新中国成立后,主席在一次跟毛泽连聊天时谈起这件事时,说:“我父亲和二叔的事情让彻底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情,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救穷苦农民的道路。
”其实,虽然毛主席常常与父亲“斗争”,但是父亲对于自己后来的成长也的确给予了非常正面的影响。
毛顺生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顽强刚毅的性格以及为家庭的辛苦劳作,都对毛主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毛主席少年时,毛家已是韶山冲一带的殷实人家,而毛顺生让孩子们过勤劳俭朴的普通农家生活,让孩子们领略人生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毛主席自已也曾说过:“父亲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
”毛主席倔强的性格和百折不挠、刻苦奋斗的精神何尝不受父亲毛顺生的影响?后来毛主席到东山、长沙读书,都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和供养。
这么长时间的供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出于父亲对儿子的爱心。
随着毛主席年龄的增长,毛顺生也没有再干涉儿子的选择。
在一般人的眼里,毛顺生是一个干活不惜体力、办事喜好算计的人,对待乡邻吝啬,即便对于妻儿也很苛刻。
但仔细想想,这也难怪,旧中国的农民穷苦怕了,有多少人愿意将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财任意施舍。
其实,毛顺生的骨子里也有他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的一面。
1919年,在韶河上捐资修建了一座“韶麓桥”,在桥旁树立的一块石碑上,至今仍留有当时捐款修建此桥的7个集体和8位个人的名单,其中就有毛顺生的名字。
他一共捐资4块银元,居个人捐款的第三位。
毛顺生还是家族中的“修谱司事”之一,主管房修项目。
到了晚年,三个儿子相继长大,毛顺生在家族中的地位逐渐开始变得举足轻重。
他不仅热心于毛氏宗祠的活动,还倡议成立捐谷协会,作为族产,帮助穷苦的本族亲戚。
父亲反对儿子读书毛主席自幼喜欢读书。
每天,他除了做农活和帮父亲记账外,还挤出时间看书。
他找来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以及《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如饥似渴地阅读。
从九岁到十三岁这四年多时间内,毛主席先后在四所私塾的四个老师门下读书,几乎是一年换一个私塾。
这或许与主席聪明顽皮、不愿意死读书和读死书,且讨厌封建礼教的性格有关。
1902年在启蒙老师邹春培那里先后读了《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1904年秋天,毛主席转学到关公桥私塾读书,私塾老师毛润生。
第二年春天,他又转到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
在周少希塾师门下读到1906年夏天。
秋天他又转学到井湾里私塾的毛字居门下,继续读《四书》、《五经》, 并开始练习书法。
骨子里就有一种天生的离经叛道的反抗精神的毛主席,自然对读经书不感兴趣,尽管他熟读并熟记许多经书和令他后来受益终生的《左传》,甚至背诵如流。
尽管毛主席熟读经书,但父亲却十分生气,因为他更希望儿子可以“继承家业”。
所以,白天毛主席帮父亲做一些事情,到了晚上,他常常用被单遮挡窗户,不让父亲看见灯光,以免父亲干扰他读书。
其实,毛顺生最初是支持儿子读书的。
但他所希望的,不过是儿子“学成归来",可以帮他记记账,和别人有纠纷时帮他打打官司而已。
离开家乡1910年发生的一件事,使毛主席的心灵受到震动。
当时长沙爆发了几万饥民“抢米"暴动,韶山也发生了“饥民暴动”。
而此时,父亲决定把儿子送到一家米店当学徒。
毛主席在与父亲的抗争中学会了妥协。
他越来越明白:他毕生要与之战斗的,乃是一个社会制度。
这一次,他没有与父亲正面抗争,他决定离开家乡去长沙。
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赠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表现了毛主席青少年时期强烈的求知欲和满腔的爱国热情,也寄托了他对父亲和家乡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毛主席离开了生活了16年的家乡。
在长沙读书的日子里,毛主席仍经常与父亲和家里通信联系。
1919 年冬,毛主席在母亲去世后,便把父亲接到长沙居住,并特地与父亲合影留念。
这幅珍贵的照片,至今仍悬挂在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及纪念馆陈列室里。
1920年1月23日,毛顺生在其夫人文氏逝世不到半年后,因患急性伤寒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了,终年50岁。
毛主席当时正组织湖南“驱张代表团"到达北京,为成立“平民通信社”、揭露湖南军阀张敬尧的罪行而奔波,未能回家奔丧。
他只得把对父亲的哀悼和丧父的悲痛深深地埋在心间。
未能给老父送终,毛主席感到十分的遗憾和自责。
父亲操劳一生,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一切还是为了家!毛主席成年后,越来越理解父亲,尊重父亲。
1921年春节期间,他在故居对弟弟毛泽民说:“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家,我后来才知道,他老人家是患急性伤寒去世的,棺木还是从唐家托借来的,你们操心费力了,而我却没有尽到孝敬之心啊!”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第一次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
第二天一早,他就急切地爬上南岸对面的一座柏翠的小山上,停在一座合葬墓前。
碑文上写着“显公毛公顺生、显妣毛母文氏老大人之墓。
男泽东、泽民、泽覃敬立。
”毛主席在父母墓前静立,默哀了片刻,轻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说完恭敬地鞠了躬。
后来,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
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
我下次再回,还得去看他们二位。
”毛泽东此次回故乡感慨良多,挥笔写下了一首动人心弦的七律诗<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系统门窗品牌排行前十名有哪些?
阅读下文 >> 毛泽东和他的位老师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34940.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