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清代吴历山水画(清吴历山水画作品集(200幅高清大图))

清代吴历山水画(清吴历山水画作品集(200幅高清大图))

2023-02-10 来源:防火门责任编辑:铝合金门窗 浏览数:10 门窗网

核心提示: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清朝早期。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

清代早期“清六家”吴历二十七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朝早期。
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
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
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吴历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及恽寿平合称“清六家”,又称“四王吴恽”。
2018年吴历逝世三百周年在澳门展出吴历的绘画作品。
我们这里分享清朝早期“清六家”画家吴历精品绘画作品。
吴历(1632年—1718年)清初书画家,天主教传教士。
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 。
少时学诗于钱谦益,学画于王鉴、王时敏。
康熙二十一年入天主教,继至澳门进耶稣会,前后在嘉定、上海等处传教三十年。
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墨井画跋》。
吴历的绘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演进的。
加入天主教耶稣会后,吴历全身心投入了教会的工作,大约有近 20 年的时间他很少绘画创作。
所以,美术史上普遍认为吴历一生创作的高峰是在40~50岁这段时间,他的许多代表作就是作于这一时段内,比如《泉声松色图》《秋景山水图》《兴福庵感旧图卷》《竹石图》《横山睛霭图卷》《静深秋晓图》《幽麓渔舟图》《松亭垂钓图》《山水立轴》《湖天春色图》《云白山青图卷》《白传湓江图卷》《人物故事图册》《凤阿山房图》《槐荣堂图》《寿许青屿山水》《松壑鸣琴图》《拟古脱古图》《写云林遗意》《葑溪会琴图卷》《夕阳秋影图》《墨井草堂消夏图卷》《雨歇遥天图》《仿赵大年荷净纳凉图》《林塘诗思图扇页》《柳村秋思图轴》《晴云洞壑图》等。
清代早期吴历《泉声松色图》赏析《泉声松色图》纸本,墨笔,纵64.8厘米,横3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诗并识:“泉声松色。
碧嶂峙西东,泉飞认白虹。
游人不可及,松翠暗朦胧。
痴翁笔下意见不凡,游戏中直接造化生动。
雪窗拟此,念汉昭道词宗笃好,辄以赠之。
康熙甲申正月,墨井道人并题。
”下钤“墨井”朱文方形印。
右下角钤“延陵”朱文方形印。
甲申年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吴历时年七十三岁。
徐邦达《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著录。
清代早期吴历《秋景山水图》赏析《秋景山水图》长卷,纸本,设色,纵29.7厘米,横150.6厘米,(日)泉屋博古馆藏。
此图是作者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为汲古阁毛晋族所绘。
画面重峦叠嶂,山坡树木具有明代唐寅画风;同时,画面上那种厚重的青绿、群青、赭石色彩的运用,使人产生有西洋画那种鲜艳色彩的感觉。
清代早期吴历《兴福庵感旧图卷》赏析《兴福庵感旧图卷》绢本,设色,纵:36.7厘米,横:8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自题:“吾友笔墨中,惟默公交最深。
予常作客,不为话别,恐伤折柳。
庚戌清和,游于燕蓟,往往南传方外书信,意甚殷殷。
辛亥秋冬,将欲赋归,意谓同此岁寒冰雪,而未及渡淮,闻默公已挂履峰头,痛可言哉。
自惭浪迹,有负同心,招魂作诔,未足抒写生平,形于绢素,訾笔陨涕而已。
却到昙摩地,泪盈难解空。
雪庭松影在,草诏墨痕融。
几树春残碧,一灯门掩红。
平生诗画癖,多被误吟风。
鱼雁几曾隔,赋归迟悔深。
自怜南北客,未尽死生心。
痴蝶还疑梦,饥鸟独守林。
云看无限意,何事即浮沉。
甲寅年登高前二日雨霁并书。
桃溪居士吴子历。
”钤“吴历”印一方。
卷尾有许之渐、纪萌、张景蔚三家题记。
甲寅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历时年43岁。
此图是作者为怀念故友默容而作,一段长题简述了二人的交往,情深意切。
画中描绘兴福庵的景物,寺外杂树丛竹,墙内孤松白鹤,本是一处清幽之所,然人去室空,满目凄清,透露出作者以笔墨寄托哀思的心境。
树木勾点结合,层次分明,穿插自然,蜿蜒曲折的围墙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山石有皴有染,大面积的青绿敷色表现了真实自然的景致,是画家兼取宋、元画法而别具一格的代表作。
清代早期吴历《竹石图》赏析《竹石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17.2厘米,横21.1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中以焦墨干笔画石,皴笔细致,淡墨晕染。
以浓墨写竹叶,上下各一枝,竹叶纵横交错,疏密有致,气韵生动。
款题为七言诗,并署“诗画寄赠子膺先生”。
清代早期吴历《横山睛霭图卷》赏析《横山睛霭图卷》纸本,墨笔,纵22.8cm,横157.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起首上角有作者说:“横山晴霭。
”钤“墨井”印,幅下右角钤“延陵”。
卷尾作者自题:“笔正写山横,烟云乱石生。
破窗蕉雨过,添却砚池平。
十日画成,海天雨霁,红日窗明,展卷题之。
康熙丙戌年秋仲,墨井道人。
”钤“墨井”印。
“丙戌”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吴历时年75岁。
尾纸处吴历自跋:“余近年作画,似勤似懒,有时不辞呵冻,忘暑忘餐,挥毫疾就;有时春暖晴窗,楮墨精良,对之瞌睡。
吾不知此病之所来,或谓老之故也。
然少年辈往往亦有如此。
予数日前颇觉腕力笔健,漫学山樵而成小卷,虽未得其超逸,观之亦可消长夏。
五月墨道人又跋。
”下钤 “吴历之印”、“墨井道人”,迎首钤“延陵”。
本幅及自跋纸上鉴藏印有“陆廷燦印”、“平原陆幔亭鉴藏印”等。
后幅有戴兆芬、公望、顾文彬三家题记。
作者在尾纸中说此图系学元代 王蒙 之笔,确有苍茫超逸之意。
全图多用干笔勾廓,粗笔皴擦,浑朴厚实,脉络分明。
由于 画家 早年曾寓居澳门,接触过一些西洋 绘画 ,画中的群山呈现出阴阳向背,似有晴日当空之感,群峰层层推向远方,颇有些空间意识。
吴历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最早融合西洋绘画的画家,该图十分自然妥贴地吸收了西洋绘画重明暗、讲透视的造型技巧,是为一绝。
清代早期吴历《静深秋晓图》赏析吴历仿王蒙的《静深秋晓图》。
纸本设色,纵95.3厘米,横24厘米。
现藏南京博物院。
钤有“虚斋鉴藏”“虚斋之精之品”等印。
是画作于“乙亥春”的“上洋”,“乙亥”,即康熙三十四年(1697年),时年吴历六十六岁。
以近、中、远三段铺设,有条不紊,布局合理,展现出金秋时节江南山水的秀丽景色。
近景,苍秀的松柏,长满青草的山石,弯曲的古松,枝叶均“弯”在溪水之上;溪水是弯弯曲曲地自上而来;右岸深入溪水的巨石坪上,有一老者席地而坐,在观赏着深山之中的秋景,幽然安泰,注目凝视,表现出老者对山间秋景的眷恋之情。
中景,在弯曲的溪流两岸,极为稀疏地散落着四木撑起的草亭、低矮的茅屋、显得庄严雄伟的佛寺以及高崇的宝塔。
溪水之上,有木、石构结架起的硕大桥梁,连结着两岸。
巨崖下的沙滩上,有人在持竿垂钓,茅屋内有人透过窗口往外观览景色。
呈现出人类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和谐相宜的境界。
远景,群峰耸立,主峰则是奇石垒叠,以浑厚、雄健无穷的生动形象,奠定其成为众山的中心地位。
整个画面展现出无比深远、雅静与寥廓的自然形象,给人真山真水的立体感悟。
画的右上角,有画家的行书题跋“王叔明静深秋晓,往予京郊所见,寤寐不忘,乙亥春在上洋追忆其着色之法,携来练川,民誉见而嘘好之,今值其花甲,是图有松柏之茂,恰当以寿”。
下署“壬午年秋 墨井道人”。
钤“墨井”朱印。
画的右下角,钤有“虚斋至精之品”鉴藏印。
“至精之品”四字,代表着吴历之画作的珍贵艺术价值。
清代早期吴历《幽麓渔舟图》赏析清 吴历 幽麓渔舟图轴 绢本墨笔 119.2×6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自题七言诗并识:“幽麓横铺十里烟,柳桥西转乱渔船。
白花翠蔓茅茨小,鸥浴平沙落日圆。
庚戌小春,题似岩翁徐老先生正。
虞山渔山吴历。
”钤“吴历”、“渔山”、“墨井”朱文印3方。
鉴藏印有:“泰州宫氏珍藏”、“宫子行周弟玉父宝之”等共3方。
“庚戌”为清康熙九年(1670年),吴历时年39岁。
图绘江南水乡景致。
画幅右侧绘陡立的山石和各类杂木。
左侧绘平静的湖水和飘缈的烟云。
作者通过两侧逶迤的山脉、伸展的木桥、侧斜的树木以及山石小路,将左右景致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得画面在左虚右实的互映中达到视觉的平衡,显现出作者巧于布景设势的能力。
此图应是吴历在接连遭受丧母、丧妻之痛后,心境渐趋平静时所作。
清代早期吴历《松亭垂钓图》赏析吴历《松亭垂钓图》,纸本,水墨山水,纵148.7厘米,横30.2厘米。
四川博物院藏。
“甲寅”,当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可知此画乃吴历四十四岁力作。
整个画面平远铺设,用笔沉着谨严,近、中、远的青松渐远渐小,给人以深邃深润之觉,山石富有立体感。
山间溪水,奔流而下,溪水之上,筑有一连接溪水两岸的阔大平板式建筑,既是供人歇息的山中之亭,又充当桥梁之用,因在松荫之下,故名“松亭”。
这种又亭又桥的建筑,至今有些江南地区依然存在,俗称“廊桥”;幽静的松亭一角,一束发系髻的男子,在持竿垂钓,垂钓者目不斜视地凝注着钓竿的动静;山林间的小径,弯弯绕绕、曲曲折折,如蛇行般地通往主峰的峰巅,呈现出一种无限之极境。
是幅清雅、明快、幽静的江南山水景色,令人深思,给人遐想,让人陶醉。
画面右上角,有画家行书题写跋语与落署。
语曰“读书有得,与后见山见水。
触物生趣胸中,写写自能笔合古人。
请以质之,青屿先生”。
落款“甲寅六月十日 吴历”。
钤“吴历”方印,后又有许之渐款署“乙卯小春,弟许之渐奉寄良老门年兄清鉴”。
于“乙卯”和“许之渐”字上、字下,均钤一印。
清代早期吴历《山水立轴》赏析清吴历山水立轴,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藏画心作者自题:“萧竦古木倚江滨,石脚披莎拂浪新。
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
丙戌冬月画似 集生盟兄正 墨井道人吴历”钤印:墨井道人(白文)、吴历之印(白文)。
1706年,时吴历75岁。
绫边题跋按时间顺序如下:国朝画山水,首推四王、恽、吴六家,而恽、吴为尤贵。
恽所爱者之多,吴所传者之少。
京邸各家所藏,五家俱备,而渔山缺如也。
此图棘猴不足喻其工,豆马不足言其细,天霞云鹤未方其气之逸,景星庆云莫比其品之贵也。
浓青浅赭,滃墨枯毫,格之备也。
痴黄懒瓒,湿雨密云,体之赅也。
将使胥樵敛迹,文度扫尘而。
且点墨如漆,纸莹若肤,措大眼,孔小直,不知二百年来何物可所比似也。
嘉庆戊午春节之初 灵芬馆主人 吴江郭麐跋。
清代画家吴历山水画《湖天春色图》赏析清代画家吴历山水画《湖天春色图》立轴 纸本设色 123.5x62.5cm 1675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款识:忆初萍迹滞娄东,倾盖相看北海同。
正是蚕眠花未老,醉听莺燕语东风。
归来三径独高眠,病渴新泉手自煎。
丛菊未开露未傲,多君先寄卖壶钱。
帱函有道先生侨居隐于娄水,予久怀相访而未遂。
丙辰春从游远西鲁先生,得登君子之堂,诗酒累日,盖北海风致不甚过矣。
旦起冒雨而归,今不觉中元之后三日也,而先生殷勤念我,惠寄香茗酒钱于山中,予漫赋七言二绝,并图赵大年湖天春色以志谢。
墨井道人吴历。
文中的“帱函”是一位天主教徒,“远西鲁”是比利时籍西教土。
吴历具体是在什么时间加入的天主教,史籍上没有太多的详细记载,但是从这幅作品的题记中推测,应该是在1675年吴历43岁前后。
《湖天春色图轴》作于45岁,是他中年时的代表佳作。
平远景色中,近、中、远三处柳树渐远渐小。
景深感很强。
细笔勾皴,精微秀美,青绿淡染,明快清雅,真实地传达出了江南水乡的绮丽春色。
清代早期吴历《云白山青图卷》赏析清 吴历 云白山青图卷 绢本设色 纵25.9公分 横117.2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山水为吴历三十七岁(1668)之作,画层峦迭嶂,山谷间白云缭绕,山麓绿树丛生,苍翠欲滴,平湖开阔连天。
村舍、寺庙、昏鸦点缀其间,展现飘渺幽深、雄伟壮丽之自然美景。
画法继承唐宋以来青绿山水画传统,临摹古画功力极深,于青绿着色者尤有独到之处,气息颇近似宋元人之作品。
通卷皆用青绿红白重色,同时又以淡赭染水天,于鲜艳赋色中别具清雅之致。
而能不觉躁浊,於清虚灵动中妙造自然。
卷末左上自题:“雨歇遥天海气腥,树连僧屋雁连汀。
松风谡谡行人少,云白山青冷画屏。
戊甲九月六日予从毗陵归虞山,风雨寂寥中有啜茗焚香之乐,八日晚晴,喜而图此。
吴历并题。
”钤“吴历”朱文长方印。
卷末左下角钤有“墨井草堂”、“桃溪居士”白文长方、方印各一。
卷首卷上沿,有清内府“三希堂精鉴玺”等六方收藏印。
清代早期吴历《白传湓江图卷》赏析清 吴历 白传湓江图卷 纸本设色 29.8x207.4cm 上海博物馆藏《白传湓江图卷》显示了吴历的绘画风貌,画面充满了令人愉悦的生命力,传达出一股清新的江南气息。
此卷云山空濛而有深邃悠远的感觉,笔墨淡雅淳朴,气韵深醇,温润沉着。
王石谷评吴历的画:如对高人逸士,冲和幽淡,骨貌皆清。
清代早期吴历《人物故事图册》赏析未成年的吴历《人物故事图册》横21.3厘米纵3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他以山水见长,人物画罕见,从风格看,当属36岁至40岁之间所作,构思巧妙;册页八开,每开均取司马迁《史记》中的一则历史故事作画,在对页工整地书写上摘自《史记》的故事原文。
第一开取材《平原君虞卿列传》,所绘即有名的“锥处囊中,脱颖而出”的毛遂自荐故事。
图绘楚王与平原君已歃血定盟,毛遂立于檐下,持盘招从客十九人。
第二开取材《屈原贾谊列传》,绘屈原放逐,行吟汨罗江畔,与渔父相遇而语,死志已定,渔父乃鼓栧而去。
第三开取材《信陵君列传》,绘魏信陵君无忌礼遇都城守门人侯嬴事。
侯嬴敝衣白须,与屠夫朱亥晤谈市中,目光斜瞟信陵君;信陵君着红衣,手握马缰,恭立一旁。
清代早期吴历《凤阿山房图》赏析吴历1677年创作《凤阿山房图》,108.4cm×47.8cm, 1677年 上海博物馆藏,上有王翚的题跋:“墨井道人与余同学同庚又复同里,自其遁迹高隐以来,余亦奔走四方,分北者久之,然每见其墨妙,出宋入元,登峰造极,往往服膺不失。
此图为大年先生作,越今已二十余年,尤能脱去平时畦径,如对高人逸士,冲和幽淡,首貌皆清,当与元镇(倪瓒)之`狮林’、石田(沈周)之`奚川’并垂天壤矣。
余欲继作,恐难步尘。
奈何!奈何?癸未(1703年)嘉平,耕烟散人王翚”。
“癸末”为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两人都已年过古稀了。
清代早期吴历《槐荣堂图》赏析清 吴历 槐荣堂图 绢本设色 40x70cm 上海博物馆藏。
“槐荣堂”是吴历好友许青屿的祖居。
相传许青屿之父许中丞四岁时,许夫人在庭院里手植槐树,并对中丞说,此树盛茂覆堂之时,也是你作都堂之时。
中丞五十岁时,夫人之言果验,而夫人已逝去。
其后,中堂子孙家世的沉浮,都随槐树的枯荣变化而时兴时衰。
此事,不免让人产生人生世事变幻只不过是物理之常,自然之理的感慨。
唯心无执著,才能抛却世俗的烦虑,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最高境界。
吴历画此图,正是出于对许夫人洞测人生的敬仰与缅怀。
此图刻画谨细,设色清丽,是作者传世的佳作之一。
自识[夫山高阳氏槐荣堂图。
虞山吴历画]。
图后另有尤侗《槐荣堂记》、李楷《槐荣堂赋》,以及宋实颖、陆贻典、王奕鸿、吴伟业题跋。
清代早期吴历《寿许青屿山水》赏析清 吴历 《寿许青屿山水》轴 纸本设色 95.5x50.6cm 上海博物馆藏(1672年作,41岁)。
《寿许青屿山水图》以青绿设色法描绘了秀润清丽的江南春色,是一件精心构撰的力作。
此图青绿着色,淡雅沉静,运笔爽利,秀逸含蓄。
境界悠远空灵,气韵淳穆俊逸。
江南湖山清新灵秀之气与画家的幽雅洁素之骨相结合,令人低徊依恋,如在梦寐。
此图物象刻画工细,体现了吴历早期画风的特点。
此画作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作者时年41岁,面目初成,虽尚欠晚年的黑、重、苍、润,但书卷气尚在,灵秀可观。
清代早期吴历《松壑鸣琴图》赏析《松壑鸣琴图》轴,清,吴历作,绢本,水墨局部设色,纵103厘米,横5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是图为吴历中年之作,自识:“憶予與天球學琴於山民陳先生,不覺二十餘年矣。
予欲寫松壑嗚琴圖以寄意,常苦少暇。
今從客歸,久雨初晴,僅得古人形似並題七言:'琴声忆学鸟声圆,辛苦同君二十年。
今日听松与涧瀑,高山流水不须弦。
甲寅年小春廿日延陵渔山子吴历’。
”下钤“吴历”、“家在桃溪深处”二印。
吴历青年时代曾与季天球从同邑人陈珉学琴,此图为怀旧之作。
图绘奇峰耸立,涧泉溅落,山谷草亭中端坐三士,其中一人撩拨琴弦,是当时从陈氏学琴的写照。
高岩溅瀑,寓高山流水,相交知音。
画家其时早已丧母、丧妻,内心孤寂,久有出家之想,因生怀旧之思。
山水画法仿元代王蒙,笔墨沉郁苍秀,是画家中年佳作。
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吴历时年43岁。
《吴越所见书画录》著录。
清代早期吴历《拟古脱古图》赏析《拟古脱古图》轴,清,吴历绘,纸本,墨笔,纵65.6厘米,横31.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右上吴历自题:“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宋人和之者多,独韦应物‘采菊露未晞,举头见秋山’真为绝和。
画之拟古亦如和陶,情景宛然更出新意,乃是脱胎能手。
小重阳日墨井道人。
”下钤“吴历之印”(白文)、“墨井”(朱文)。
鉴藏印有“莱臣心赏”、“虚斋审定”2方。
画家在自题中以唐宋人和(音h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名句为例,说明了绘画创作中拟古与脱古即继承与发展关系,同时也为此幅画作的创作旨意作了诠释。
此画仿元代王蒙山水,但在皴法上长条披麻皴的运用与王蒙的牛毛皴有所不同,构图也不似王蒙的绘画那么饱满,与王蒙的峰峦重叠相比,吴历的山水更接近真山实水,真实感较强。
吴历将前人的绘画技法融会贯通,用笔严谨,厚朴沉着,笔意高淡,气韵深淳,体现出自己的风格特点,虽是仿古之作却有画家自己的面貌和新意。
庞莱臣《虚斋名画录》著录。
清代早期吴历《写云林遗意》赏析《写云林遗意》 立轴 水墨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图画山峦起伏,高树成林,草亭傍水,江天夕阳相映成趣。
上有行书诗题及名款。
吴历与王翚、恽寿平同学于王时敏门下,专意绘事,日夜临摹宋元真迹,渲染皴擦,风格高峻,得其神髓。
其山水宗黄公望,得力于王蒙,兼有吴镇之长。
此图虽仿倪瓒,但具有自己的笔法,江亭遥岭,碎石丛树,萧瑟简淡,不失为吴氏晚年佳作。
清代早期吴历《葑溪会琴图卷》赏析清 吴历 葑溪会琴图卷 纸本墨笔 40x136.2cm 上海博物馆藏。
《葑溪会琴图》是吴历的怀旧之作。
“葑溪”是苏州葑门外的一条河,吴历青年时代曾与季天球从向邑人陈珉在这里学琴。
此作以厚实的传统功力,融汇诸家之长,自创新意,并在布局、明暗等方面吸收了西洋画法,形成了区别于当时画坛正统“四王”的独特风格。
大约在1674年,吴历拜访了自己的音乐老师陈岷之后,画出了《葑溪会琴图》,并且题诗道:“广陵犹未绝,醉墨自殷勤。
”他写到了广陵散(见《吴渔山集笺注》358-359),这也是对自己年少时在葑溪草堂学琴的追忆。
清代早期吴历《夕阳秋影图》赏析清 吴历 《夕阳秋影图》 纸本水墨 75.2x35.3cm 辽宁省博物馆藏《夕阳秋影图》画山峦起伏,高树成林,草亭傍水,江天夕阳相映成趣。
上有行书诗题及名款。
吴历与王翚、恽寿平同学于王时敏门下,专意绘事,日夜临摹宋元真迹,渲染皴擦,风格高峻,得其神髓。
其山水宗黄公望,得力于王蒙,兼有吴镇之长。
《夕阳秋影图》虽仿倪瓒,然笔墨纯熟沉稳,颇见功底,诗画相融,其韵致超绝,具有自己的笔法,江亭遥岭,碎石丛树,萧瑟简淡,不失为吴氏晚年佳作。
清代早期吴历《墨井草堂消夏图卷》赏析《墨井草堂消夏图卷》,纸本,水墨,36.4×268.6cm,1679年作。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绘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作者独自坐在自己的草堂中,鸟儿、树木、竹子、薄雾围绕着他,他静静地享受着那田园诗一般的时光。
画家在黄公望的风格上进行了加工;以草堂作为自己形象的映射;对世界无忧无虑的心态;柳树与稻田在雨后的静与水鸟高飞的动相对应。
清代早期吴历《雨歇遥天图》赏析《雨歇遥天图》绢本设色,纵133.4,横5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雨霁天晴,云雾初开,崇山峻岭,茂林村居,景色清朗隽秀。
笔致工整,设色清雅。
自识“雨歇遥天水气腥,树连僧屋雁连汀。
松风谡谡行人少,云白山青冷画屏。
忆予戊申嘉平赞侯四兄同客淮上,索画此幅,匆匆未能即应,忽又三年矣,今归虞山,聊写大痴遗意,殊惭效颦耳。
庚戌闰春,吴历并题”。
钤“吴历”朱文印。
按庚戌为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年,作者时年三十九岁。
此图裱绫上有吴湖帆长跋“渔山真迹绝少流传人间,十数年每见豪家掷数千金以夸同好者,亦罕足饜人意,惟内府收藏王异公曾题巨册为希世奇珍,毫无疑义。
按渔山与石古生于崇祯壬申,而先二年没于康熙戊戌,寿八十有七。
此帧款署庚戌,年方三十有九,在先生为少作,然用笔已老健而不婉丽,设色沉着而不凝滞,与册中抚大痴两幅如同时点染,毫厘不可轩轾,信乎季云李氏鉴藏无下驷也。
己巳清明收得,因题”。
清代早期吴历《仿赵大年荷净纳凉图》赏析清代早期吴历《仿赵大年荷净纳凉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酷暑蒸腾,几无处可逃,那么就得寻找纳凉佳处,此曰“追凉”。
追到门外,追到树下,追到河边,那里总要凉快些。
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二亦有句曰:“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追凉真是夏天无奈的快意事啊。
秦少游的追凉,一直追到了画桥南畔。
不仅携杖,他还搬来了胡床(即交椅),支于柳下,可卧,可风,可月。
江上有人吹笛,忽近忽远,笛声似乎是明月的反光。
而风一停,荷香便漫溢开来。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的诗意就在这两句之间。
这幅画2018年吴历逝世300周年,在澳门参加的展览。
清代早期吴历《林塘诗思图扇页》赏析《林塘诗思图》扇页,清,吴历绘,金笺,墨笔,纵16.4cm,横51.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有自题:“写刘完菴先生林塘诗思。
应岩培大辞宗教正。
吴历。
”钤“吴历”朱文印。
此扇页重在描绘杂木繁茂的近景和洲渚水鸟的中景,远景被似烟似雾又似云的虚空之气所弥漫,其虚幻达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扩展了画面的想象空间,同时增添了画面朦胧的诗意。
全图布局开阔平稳,笔墨华润蕴藉。
树叶以中锋落笔点染,既表现出它们含烟带露的娇柔美,又通过墨的浓淡变化显现出它们交叠错落的自然风貌。
清代早期吴历《柳村秋思图轴》赏析《柳村秋思图》轴,清,吴历绘,纸本,墨笔,纵67.7cm,横2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昔予写柳村秋思,留别于友人者,民誉得而藏之。
予谓其柳叶翩翻,尚有未尽,故复写此。
或以为不然,然民誉善画之善鉴者,定有以教我。
壬午年暑月,墨井道人。
”钤印“墨井”、“吴历之印”。
鉴藏印“保三鉴藏”一方。
“壬午”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吴历时年71岁。
此图是吴历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为其好友民誉(姓金,名造士)所藏。
图中重点描绘了近景的柳树。
其柳叶以中锋落笔点染,表现出秋风中柳叶含烟带露的柔美,又通过水墨的浓淡层次变化显现出柳叶交叠错落的自然风貌,体现了吴历工细写实的画风特点。
清朝早期吴历《晴云洞壑图》赏析吴历清晴云洞壑图纸本 设色167cmx62cm现藏于旅顺博物馆他摹古而不拘囿古人,能融汇诸家之长,自创新意,还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法,如布局、明暗等方面,故史传论其:“作画每用西洋法,云气绵渺凌云,迥异平时。
”他的山水注意取法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真实感。
如其自述:“不将粉本为规矩,造化随他笔底来。
”这些都是迥异“四王”之处的。
更加不同于“四王”之处的就是吴氏能画人物,非同凡格。
故宫博物院所藏《人物故事图》造型典重,屋宇宏敞,极见功力,为历来画史所未涉及。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清代画家华喦作品图片(清代美术作品鉴赏)
阅读下文 >> 儿童画教程|探寻传统民居《正在消失的吊脚楼》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3325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