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宗龙在我们老家农村,农人们有钱了第一件事常常是翻盖房子。
有的是为了给儿子娶媳妇、有的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有的则纯粹是为了风光好面子,很多人每隔几年就会把老房子拆掉盖新房。
近几年村里盖的新房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平房,临街的也有盖起二层小楼房的,从前那种红砖大瓦房越来越少见了,逐渐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老屋。
乡情散文:村里消失的大瓦屋秦砖汉瓦,延承了几千年,传袭了多少辈。
这是我们祖先的发明,也是历史的骄傲。
小时候我们村小学就是没收的老地主家的房子,青砖小瓦、石条墙基、阔门大窗,很是气派。
但我们普通老百姓真正能住上砖瓦大房,还是近几十年的事。
古代真正住上青砖青瓦大宅院的,象北京的故宫大殿、山西的平遥古城、山东的孔府孔庙,都是非官即商、非富即贵的大户人家。
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住什么样的房子,现在有些博物馆中才有所展示,都是那种低矮窄小的茅草房。
如果你去过山东滕州微山湖上的李家庄,就会看到解放前山东农民住的泥墙草房的原貌,一直到我们这些60、70后长成半大小子,还仍然住在那样的房子里。
小时候我们村的老屋多是两间或三间用泥巴或土坯垒墙、用麦穰苫顶的茅草房,为防止雨水泡坏墙基,只在窗台以下用北山上的石头垒了石肩,有些稍富裕的人家也只是在茅草下方敷了一两层青瓦。
房中的内墙是用高粱秸扎成的箔隔挡的,内室的门则只能挂一块印花的青布,何谈隔音、遑论隔热,那只是一个能遮风避雨的棚子而已。
全家人睡在这样的房子中,生活状况无法想象。
而村里很多人家的房屋都是这样的,祖辈过着清贫而无奈的生活,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起色。
乡情散文:村里消失的大瓦屋随着分田到户、改革开放、允许经商,人们的生活才真正开始好转。
境况好转后村人的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就重新规划了宅基地,打破了从前家家祖上留的家业的格局。
从村子最东头开始,院子统一面积、大门统一朝向、堂屋统一高度、主房统一大小,颇有现在城市规划的模样,开始了村里的第一次大拆大建。
那个时代,我正在外地住校上学,轰轰烈烈的村庄大改造没有亲历,不几年后,村里原先那些破败的、杂乱的泥墙茅草房,连同村里的牛屋、烟屋、油坊、池塘,都消失不见了,随之而起的是一家家红砖墙或石头墙垒起的大瓦屋。
那时人们的生活刚有起色,人人虽摆脱了缺吃少穿的光景,但手中的余钱却少的可怜,盖房子多是自己动手。
邻里乡亲互帮、亲戚朋友互助,出人工的、出技术的、出屋料的,各显其能。
就在那时,不少的村子里建起了烧砖窑,但我们那儿的砖窑不象《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那样是自己建的,感觉我们那儿当时还没有那样的能人,村里的砖窑多是集体的。
虽然当时红砖很便宜,但还是有些买不起红砖的,便到北边的马山上放炮开山,打石头块垒墙。
乡情散文:村里消失的大瓦屋但不管是砖墙还是石墙,屋顶都不再用麦穰苫顶了,麦穰苫的顶容易腐烂,需要年年更换,所以全部用上了大块的青瓦。
压瓦则是我们村好多年轻人都会的,印象中德元、德玉两兄弟就靠压瓦挣钱,也有的人家自己压瓦自己用。
当时我们族里的宗成哥是压瓦的好手,他家里有一套压瓦的家伙什,我们张家盖房都让他帮忙压瓦,我们家压瓦时我还帮他打过下手。
那时的瓦都是水泥青瓦,不用烧也不用蒸,做出来直接晾晒就可。
压瓦首先要有模具,模具其实很简单,就是底下一个带波浪型的木盒,上边一个掏了波浪型的木棍;其次还要有一个宽展的工作台,其实就是一个安了腿的大木板。
那时我们村后的鲁宏水泥厂还没有建设,水泥还比较金贵,村人把水泥叫洋灰。
洋灰里掺的沙子却是村东头沙河里自产的,只需到清凌凌的河水下面捞出来,用架子车去拉就行,不需要给谁付钱。
洋灰、沙子按比例掺好,加水搅拌,用铁锨铲了,倒入模具盒里。
作为大师傅的宗成哥连利地用灰刀把洋灰料压实、压平,然后用木模板从上往下一推一拉,多余的洋灰料流了下来,露出了好看的波浪型花纹。
一块瓦一般正面会有三凸三凹的三个波浪。
花纹压出后,还要在表层拍些细细的洋灰,再用细小的模具抹平,表面就变得光滑细腻。
取掉模具盒,一块平整耐看的青瓦便做好了。
这时我就小心翼翼把青瓦端到平地上晾晒,象端着一件神圣的工艺品,生怕它碎了破了,晾晒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喷水,防止炸裂。
乡情散文:村里消失的大瓦屋一片片青瓦晾干晾透,就要铺到屋顶发挥它抗风避雨的功能了。
而铺瓦也是一件技术活,那时家家铺瓦通常要请我爸去干。
当时的房屋都是起脊的,屋顶要先用三角形的木头大梁固定,而房屋上梁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大事。
上梁时通常要请本家、匠人、忙人吃一顿大席、喝一顿大酒,在房梁上写上“上梁大吉”,把梁头围上红布,然后燃放鞭炮,才能把那刨的光滑结实的梁头架上去。
横梁、竖梁、斜梁都架好,屋面的底部铺上一层箔,箔上敷上一层泥,然后就要把一片片青瓦铺上去。
铺瓦看似简单,其实是需要技术的,铺好后的瓦要压的结实、摆的平整,一层层铺上去,中间不敢返工,一返工就要踩瓦,就不齐整了。
铺好后满屋面的瓦还要横看一条线、坚看线一条、斜看也齐整,既美观又体面。
南北两侧屋面的瓦铺好后,中间屋脊部分还要铺脊瓦,就是那种倒V字型的瓦,也是自己压的。
脊瓦起着连接两边青瓦,中间防止雨淋的作用,脊瓦和脊瓦之间的接缝必须处理好,否则热胀冷缩出了缝,雨水进去会从不同的方向流到屋里,很久都找不到漏雨的方位。
一片片青瓦,一排排瓦屋,承载了我们多少的回忆。
老年人老几辈都没住过瓦屋,搬进瓦屋都喜不禁胜,我们小孩子也觉得住上大瓦屋倍体面,农村小青年说媳妇没有瓦屋免谈。
可是,随着国家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短短几十年间,钢筋水泥已经普及,现在农村人盖房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平房了。
这种平房施工方便、结实耐用、外观美观,屋顶上还能晾晒作物,越来越受到农人们欢迎。
乡情散文:村里消失的大瓦屋渐渐地村里那时兴了没几年的大瓦房消失了,它就象曾经火遍全国的烧结红砖一样,慢慢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