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特殊地区性建筑,岭南风格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可谓独树一帜。
它一直在发展变化,有着因地制宜、宜时多变、丰富多彩、民俗味浓等特点,还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岭南建筑。
其中,岭南传统民居更是极具特色。
岭南民居品类纷繁,特色鲜明,反映了岭南居民群体所走过的人生旅程,体现了岭南人群构成的特殊现象,即除了民族的分野之外,同是汉族,还有客家、福佬、广府民系之别,还有历史上称为“蛋族”的水上居民。
除了方言的区别之外,居住、饮食、婚嫁、娱乐等,都有许多不同。
岭南民居的建构特征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冬暖夏热,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每年的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多数发生在岭南地区。
因此岭南建筑的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防止台风的侵袭,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对于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砖楼房,或者加厚墙体,达到防水、防风的效果。
岭南传统民居——镬耳屋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建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材料十分讲究,造工精细。
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
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
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
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镬耳屋也称“锅耳屋”。
镬耳屋不仅仅是外部结构造型别具一格,内部布局也是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的结构。
“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
三间房屋前为天井。
锅耳屋中的天井有聚集雨水的功能,水者,财也,寓意“聚财”。
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
“两廊”一般用作厨房或者门房,这样的布局,廊檐相间。
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可遮挡太阳直射,减少屋内的闷热,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
还能预防火灾蔓延和侵入,墙上的窗窄窄地高开,还能防盗。
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修锅耳墙可以保佑子孙仕途顺达、富贵吉祥、丰衣足食。
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绅方能采用,也是家境殷实的象征。
在明清时期的广府民居中,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
后来,只要是发了财的村民,都会建造一所镬耳屋以显示其富有与气派。
或也有以蠔壳代替青砖建造的镬耳屋,很有特色,据说冬暖夏凉。
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有承袭中原建筑文化,吸纳海外建筑文化的一面,又有保持本土特色的一面。
在处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中,岭南人民顺应自然,适度地利用自然,创造了精美的建筑,建筑保护了人,也改善了自然。